時至今日,哪一支民族沒有悠久傳統?

2022/1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文化世界總是向我們敞開著,總是包容著我們對它仔細端詳,不論哪支民族、哪裡的文化傳統都是;不過,除非我們都已經準備好理解它們的「語言」,懂得與它們互動、閱讀它們的世界,沒有這些努力,我們不可能真正搞懂它們在「說」什麼。有些時候,它們的語言不是「文字」,甚至不是圖像與聲音,而是動作、姿勢、工藝、生活的體悟這些抽象晦澀的東西。
有文字的文明在現在看來是具有絕對支配性的一方,但是,這並不代表有文字的文明就更加「優越」。「竟然連字都不會寫」——作為一種歧視態度,看起來只會越來越明顯。
關注本專頁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特別喜愛古北歐的文化與思想,然而,嚴格來說古北歐一直到維京時代結束(12 世紀中),都不算是「中世紀時代」(Middle Ages),在學術上被歸類為鐵器時代,主要的理由在於古北歐人沒有廣泛使用的書寫記錄文化——盧恩文字並不算是,因為它多數用於紀念、紀錄與其它神秘學領域的用途,而非溝通。
古北歐的「語言」主要以詩歌、傳頌的方式保留下來,直到基督教文化涉入才開始有系統地以文字保存。而古北歐人一點也不「落後」,舉凡在思想(權利觀念、對個人自由的重視)、技術(造船、航海、鑄造、雕刻)等各層面,都不劣於其他文化圈。
在日耳曼人大規模進入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以前,當地的住民已經發展出深刻的文化。在挪威能找到許多青銅器時代的的岩雕(公元前 700-800 年至公元前 500年之間),有跡象表明,這些岩畫傳統一直延續到鐵器時代早期(公元前 500 年後)。乍看眾多不同的岩畫圖像顯得很混亂,幾乎是無序的。然而,經過仔細調查,就能辨認出反映青銅時代生活現實的圖像——人、動物和人造物。
雖然這些人物看起來很容易辨認,但卻不只是看起來那麼簡單:在青銅時代,它們也許是完全不同的東西的象徵。因為,這些人像展現的活動與日常工作沒有直接聯繫。並且,在明顯代表物質世界的事物刻劃之外,還穿插著一些不能被確定為任何具體或可識別的符號。在一個又一個畫板上,這類圖案的組合被重複出現,似乎它們是為了說明某些有別於日常的故事。
那時的習俗和知識傳播主要仍仰賴口頭傳統,岩刻可能是補充口頭語言的一種交流方式。圖像或許是為通過岩石——這一持久的媒介——使神話、傳說、儀式與其他傳統的口頭傳播變得生動好懂。因此,它們成為一種刻劃古老記憶的手段,是缺乏書面語言的社會得以保存重要知識和信息並代代相傳的方式。也許在當時,只需說明神話或儀式的重點,就能夠回憶起岩畫周圍故事的所有微小細節。
維京人,在同時期的法蘭克地區又被稱為「北方人」(Northman);有趣的巧合是,異教人也是某個意義上的「北方人」(Amis)——我是台灣阿美族,「阿美」(Amis) 是台東南部以降卑南人對阿美族人的稱呼,更北邊(台東池上、成功以北)的阿美族人反而習慣自稱為「Pangcah」,意思是「同族者」、「人」。
阿美族人同樣不是有自己書寫系統的文明,同維京人一樣以歌唱、習俗的其他面向傳承著自己所珍視的事;而我對於自己族人文化的理解往往也是必須要透過「外族」的筆墨才得以窺見,因此,特別對「語言」格外重視。「傳統」才是人們的第一母語。
今天心血來潮說了這些,用意不是要說教,而是想抒發這樣的思考與情感;甚至更進一步說,家庭、社會階層、同儕都有某些傳統元素,也希望大家多多少少能注意到這些面向,因而更能包容與自己傳統不同的想法。操著「不同語言」的人,背後都有努力「說話」千百萬年的傳統在那裏;努力未果的那些,很遺憾我們都已經再也聽不見它們的聲音了。

圖片說明

於挪威的 Solberg 農場發現的石刻,罕見地能看到類似樹的圖樣。在北歐神話中有「世界樹」(Yggdrasil)——從冥界通達天庭的巨木,這棵樹象徵死亡和重生,象徵生命的永恆循環。它可能正是數百年後北歐神話故事的原型,光是想像起來就湧出難以言喻的感動。
▋ᛏᛁᛋᛁᛣ᛫ᚢᚴ᛫ᚼᛁᚱᛅᛣ᛫ᛁᚴ᛫ᚼᛅᛁᛏᛁ᛫ᚢᛁᛏᛁᚢᛅᛣ᛬ᚢᛁᛚᚴᚢᛘᛁᚾ᛫ᛏᛁᛚ᛫ᚢᛁᛏᛁᚢᛅᚦᛁᚾᚴᛁ ▖女士們、先生們,我是異教人,歡迎來到異教人議會 ᛉ. 北歐神話、盧恩文字、維京人、異教 ᛉ. 講座/課程/撰稿/諮詢/文藝推廣 ᛉ. 週二、週五更新 ᚦᚯᚴ.ᚠᚢᚱᛁᛣ(謝謝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