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賓格勒歷史概念圖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使用圖文來講解史賓格勒的歷史哲學,使更多人能夠對相關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概念的引介


史賓格勒觀點

史賓格勒觀點

傳統進步史觀中,歷史被畫為一個接一個進步的階梯,例如古典文明比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落後,而中世紀的基督教文明又比文藝復興後的現代西方落後,而世界上所有文明都比西方文明落後;現代西方文明為人類文明最先進的形式。


在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個想法開始受到了挑戰,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奧斯瓦爾德.史賓格勒寫出了「西方的沒落」,用以反對當時的進步史觀,或是照他的說法是「哥白尼式的革命」,拋棄一切都以現代文明為大的地心論,而是將現代文明與其他文明以觀相法做評等比較的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他推翻了主流史觀近乎腐爛的結構,亦即世界歷史是由萬物有靈到啟蒙主義的單向道。相反的世界歷史實際上是由許多地域中不同的文化體所創造的,這些文化體從誕生到滅亡都經過了一定的模式。每個文化體在道德以及意義上都是「平等」的。

西歐的歷史,在進步的觀點是三個連續的步驟,即古典文明會不可避免地導致中世紀,並導致現代西方文明的產生;但是在史賓格勒的觀點中,西歐史是由三個不同的文明所組成的-阿波羅(希臘羅馬),馬吉安(中世紀亞伯拉罕與相關中東宗教),以及浮士德(西方文明),三者獨立且有可能在前面的文明沒有影響的前提下自發產生。


基本象徵與世界圖景

文化圖景的產生與影響(以西方文化為例)

文化圖景的產生與影響(以西方文化為例)


基本象徵-確實存在於自然世界的永恆真理,透過啟示的方式出現在思想之中,並被神學與哲學確認其真實性。 例子:自然對數e即是將特定分數方程式以窮盡法得到;在此過程中亦會承認無限作為一個概念的真實性

世界圖景-由基本象徵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經驗結合後,在啟示、神學與藝術中產生反應,最終產生的有效世界觀 。 例子:聖奧古斯丁提出的上帝為無限的概念與北歐傳統的森林生活經驗融合,最終產生了西方文化中「自我對於無盡空間之湧動」的世界圖景,由於與生活經驗相符因此得以有效傳播

世界圖景成為當地居民了解世界的方式之後,在開始發展其內在潛力之後,由這個過程而產生的思想-社會活動,其過程為文化、結果為文明例子:在西元十世紀後產生的西方文化,以其世界圖景,創作了「騰空而起」的哥德式建築,目的在於靠近無限,千年之後於世界各地的現代化摩天大樓也是其精神的產物



產生知識的體系與其應用


產生與運用知識的體系(以西方文化為例)

產生與運用知識的體系(以西方文化為例)

每一個文化的知識體系都是由文化的基礎象徵與世界圖景而生,首先新的想法以啟示的方式出現於聖人先知之中,經由藝術家與神學家轉換成宗教藝術與神學教條;而兩者再經由數學家與哲學家精簡成能直接描述、不證自明的邏輯公理;此邏輯公理最後被科學家作為丈量自然的理論基礎與發明家構築新工具的靈感。也因此「世界上沒有一個科學,會不具有一個先於它存在的宗教」,這也同時代表了文化靈魂(神學與哲學)的枯竭,會在可見的未來中導致物質科學的枯竭。

如上所說,神學、哲學、科學,若是沒有存在於活大腦中,由技藝高超的人所使用,那就只會是書上的死知識。死知識被再多的工程師所使用,若是沒有新的理論產生,僅僅只是應用於技術之中那依然只是死知識。

西方的神學在加爾文後就已經終結,現在的神學家不過是利用神學知識來解釋現在的牧師,而不是神學知識本身的書寫者;而哲學亦然,西方文化最後的哲學家即是黑格爾,黑格爾死後就無哲學,無論是尼采還是馬克思都提不出任何比黑格爾還要有效的見解,最終整個哲學界進入到了後現代的無意義呢喃;而科學本身亦在愛因斯坦之後就開始了其下坡之路,理論物理僵化潰爛的現狀就是其最好的佐證。




一個文化體的歷史進展

文化體由生到死的各個過程(以希臘羅馬文化為例)

文化體由生到死的各個過程(以希臘羅馬文化為例)

前文化階段,人由原始豐饒的社區所組成,定義為有高生育率、高宗教信仰、具有豐沛的創造力。除去第一個文化體外,所有的文化體在誕生前都是受到其他早先存在的文化所影響,這些影響塑造了他們了解世界的方式。一旦一個有效的世界圖景開始傳播,人們開始依靠這個史界圖景了解世界並進行精神運動後,一個文化就產生出來了。

文化,具體定義為文化體本身在精神創造的時代的稱呼。

在文化誕生之後,會圍繞其基本象徵與世界圖景開始各種藝術、啟示、以及神學活動,表現為複雜宗教儀式的產生,在這段時間中,聖職會成為主要統治者的來源,因為具有精神創造力的人通常也是具有宗教先知性格的人。這個時代通常被稱為文化的春天。

隨著直接性精神創造力的耗盡、過多複雜儀式的積累,最終會導致一個宗教改革的過程,之後就會進入到一個相對宗教自由的時代,並導致了哲學與世俗藝術的蓬勃發展,於此同時隨著啟示的枯竭與神學的僵化;聖職被理論上低一階的軍職所取代,這段時代被稱為文化的夏天

但是由於世俗藝術與哲學本身是宗教啟示與神學的簡化所得,在文化春天所發展而來的積累消耗光之後,文化在精神上的創造也隨之結束。這個過程的終結表現為理性完全淹沒感性的運動-亦即啟蒙主義,在希臘羅馬對應為三大哲人的時代。經過理性對於神秘秩序的解構,在亞歷山大帝的破壞後,由信賴維持的國際體系隨之瓦解,整個文化體進入到了被稱為文明的時代。

文明,具體定義為文化體在物質世界擴張的時代,因為在精神上無可以發展的空間了。

文明的前期(又稱為秋天),表現為各國互相攻伐的戰國時代,在這個時代文化體在物質世界得到了最大的擴張,這同時也是科學發展最為蓬勃的時代。

當科學賴以維持的哲學積累耗盡而滅亡,及國際體系隨著各國併吞而逐漸消滅,使得整個文化體被一個普世帝國所統治,並進入到了更為停滯的時期,這個文明晚期(又稱為冬天),會在化石政權的狀態下存在,最終在周邊其他後起文化體的影響下消滅,最終釋出其精神創造的最終產物-第二種宗教,以及不再具有創造力的人口-費拉族群。



一個文化體的精神歷史

宗教-從文化體誕生前到死亡後的變化(以印度文明為例)

宗教-從文化體誕生前到死亡後的變化(以印度文明為例)


原始的宗教,如風雲一般隨時變換,偶然的產生一些形象,之後又被另一批形象所取代,這些形象的表面僅僅是其內在的意義-生命的附屬,又由於生命本身的變幻莫測,因此這些生命的宗教就如同風一樣在四處飄蕩。

而當信仰基本象徵的偉大運動展開後,以一地為中心,一種嶄新的屬於覺醒意志的宗教便以強進昂揚的方式誕生,並如鮮花盛開一般四處擴散。

在這種新宗教的早期,表現為祭祀的複雜化,神話與宗教藝術蓬勃發展,並連帶導致了組織化宗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先文化時期不能類比的程度,可以說這個時期也是先知輩出的時期。但是隨著複雜程度的過度累積、以及文化在天啟與神學上的創造力因「潛藏於文化圖景的礦藏」開採完畢而終結,最終導致了一個宗教改革的運動。 註:這裡的梵書時代指的是西元前約1500到約800年的印度文化,梵書成書的時代(西元前900到500年)恰好是祭祀改進僵化的時代

宗教改革之後,伴隨的是祭禮的平民化與精簡化、自由與歡樂氣氛的宗教思想傳播與神學的完善,但神聖典籍的完善也同時代表了神學本身的終結,由此開啟了清教的傳播與哲學的蓬勃發展;並最終導致了啟蒙主義的出現。 註:清教為宗教的純粹形式,特點在於乾澀的神祕主義與清醒的意識,而理性至上的理性主義由此產生

啟蒙主義之後,理性主義達到其巔峰,並產生了被稱為非宗教的宗教破碎形式,通常帶有一股虛無主義的氣息、對於自我的過度重視、以及對於簡單真理的膚淺無視。每個啟蒙主義總是在無條件的樂觀中誕生,並在無條件的自我懷疑中結束。 註:佛教在剛誕生的時候是非宗教的,但是隨著時間的過去與地區神話信仰結合之後就逐漸喪失了其非宗教性,變成普世信仰的一種


在理性理解世界的願景失敗之後,一股奮發突起的運動開始在純樸大眾中興起,最終傳遍了文明的所有階層,渴望回到文化春天的形式,最終一種混融形式的宗教運動開始了。 註:婆羅門教的復興運動在孔雀王朝形成之後就開始,並在巽伽王朝後於政治上取得優勢


在混融主義運動的最後,導致了印度教(新婆羅門教)的出現,然而雖然恢復了春天婆羅門教的形式,夏天奧義書的神學核心,再加以一些秋天非宗教哲學的粉飾,但是覺醒意識的創造力業已耗盡,或是說文化看待世界的方式已不再能有更好的改良,並由此進入到了時間對其無意義的時代-第二種宗教的時代,這也是另一個生命宗教的時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旱溪放送-avatar-img
2021/11/24
請問作者,是什麼力量促使每個文明由初始有活力的樣貌向壯盛再至衰亡推進的?
龜兔-avatar-img
發文者
2021/11/27
簡短的說:自然的力量 複雜一點的說:每一個文化在誕生之後本身就蘊含了有限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包括藝術到科學),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在不可逆的消耗這些可能性。例如半導體產業的摩爾定律因為無法切割原子而必定碰壁,但是在碰壁之前對此的研究可以催生出一個巨大的研發產業,但是當前進的步伐不可避免碰壁後,整個研發產業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乃至於滅亡,而創新的碰壁就會造成停滯,文明停滯後就等著被蠻族或是其他還有發展空間的文化所消滅,因為停滯的文明無法做出新發明抵禦仍能製作出新發明的文化。
子穎-avatar-img
2021/11/18
感謝分享!「文化輻射」這個詞蠻有趣的,頗令人玩味再三。
avatar-img
龜兔的沙龍
108會員
172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龜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2
整理一下歷史文化各階段的演進,重點是附加的整理圖
Thumbnail
2022/02/22
整理一下歷史文化各階段的演進,重點是附加的整理圖
Thumbnail
2021/04/01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2021/04/01
此篇文章簡短介紹史賓格勒對於科學的看法,包括科學的起源,發展,以及最後的終結。
Thumbnail
2021/03/27
在西方的沒落中史賓格勒提出許多術語,為求方便漢字圈理解,做此翻譯來進行連結,也方便新人理解,此文中的術語為圈子內的簡單介紹,若是想要知道更深的知識可以去國外網站尋找與進行相關討論。
Thumbnail
2021/03/27
在西方的沒落中史賓格勒提出許多術語,為求方便漢字圈理解,做此翻譯來進行連結,也方便新人理解,此文中的術語為圈子內的簡單介紹,若是想要知道更深的知識可以去國外網站尋找與進行相關討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
Thumbnail
中世紀(Middle Ages)(約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帝國滅亡(公元1453年)的這段時期。另有說法認為中世紀結束於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義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
Thumbnail
世界史的中古時期部分應該是許多最好眠的章節,除了內容繁多之外,最麻煩的是課本編排的滿混亂的,所以許多人讀著讀著就自動睡著入教了。其實讀中古時期要抱持著:「看歐洲怎麼從保守的樣態蛻變成為一個活潑、充滿動力的歐洲。」的心態,才能醒著讀下去。
Thumbnail
世界史的中古時期部分應該是許多最好眠的章節,除了內容繁多之外,最麻煩的是課本編排的滿混亂的,所以許多人讀著讀著就自動睡著入教了。其實讀中古時期要抱持著:「看歐洲怎麼從保守的樣態蛻變成為一個活潑、充滿動力的歐洲。」的心態,才能醒著讀下去。
Thumbnail
大家好! 這次是下篇,直接用一個例子來教大家化背誦為理解的Magic!
Thumbnail
大家好! 這次是下篇,直接用一個例子來教大家化背誦為理解的Magic!
Thumbnail
我處於歷史教學這門行業中大半輩子,到頭來發現講授世界史的教師基本上是洗腦師。以"中古"時段為例,這個名詞內建的相對上古的"倒退"觀源於西歐一隅,卻被鋪蓋到整部世界史的"中古"時段上。本文解構了西方中心論,卻未免文明中心論:只論及貫通歐亞大陸的城居文明帶,未及歐亞大草原的遊牧帶,故在文後添加了附錄。
Thumbnail
我處於歷史教學這門行業中大半輩子,到頭來發現講授世界史的教師基本上是洗腦師。以"中古"時段為例,這個名詞內建的相對上古的"倒退"觀源於西歐一隅,卻被鋪蓋到整部世界史的"中古"時段上。本文解構了西方中心論,卻未免文明中心論:只論及貫通歐亞大陸的城居文明帶,未及歐亞大草原的遊牧帶,故在文後添加了附錄。
Thumbnail
使用圖文來講解史賓格勒的歷史哲學,使更多人能夠對相關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使用圖文來講解史賓格勒的歷史哲學,使更多人能夠對相關概念有深入的理解。
Thumbnail
最近因為東亞局勢的關係,想到要理解造成現今東亞局勢的歷史文化演變因素,將其整理後我認為東亞基本上就是活物想要摧毀化石的殘餘,但是在再造新世界的過程中被遠自於地球另一端的另一個勢力所打斷。
Thumbnail
最近因為東亞局勢的關係,想到要理解造成現今東亞局勢的歷史文化演變因素,將其整理後我認為東亞基本上就是活物想要摧毀化石的殘餘,但是在再造新世界的過程中被遠自於地球另一端的另一個勢力所打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