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黑獺之國】

【南北三國篇-黑獺之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由鮮卑人所建立的北魏王朝,在經過孝文帝的盛世頂峰後,開始衰敗。

如同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北魏的六鎮亂起,引發了群雄割據的局面。

先是由軍閥爾朱榮率軍入京挾天子展開。內亂,南朝侵攻,天子反殺權臣,北魏進入全面崩潰。

東側,由賀六渾高歡力壓群雄。原本應該要進入一個高歡=曹操的模式了,但西邊卻唱起了另一齣大戲。

高歡的兵力,並不足以跟所有北方群雄交戰。

曹操當年也是。

更重要的,是合縱連橫之術:外交。


東漢末年,曹操也是在東側征戰,把西側交給鍾繇,與關中西涼群雄談合作。

高歡這時候選擇的合作對象,則是賀拔岳。姓賀拔,也姓賀。

賀是指賀蘭地區的部族,有賀蘭,賀賴,賀樓,賀拔,賀葛,賀若等等。屬於北魏開國八大姓之一。

這個時代背景上,賀拔其實就是鎮守北魏邊疆的六鎮貴族之一。

六鎮之亂,主要是民亂,像賀拔這種貴族,基本上還是支持朝廷的。賀拔氏的人馬部隊,後來也與爾朱榮匯流。

所以你說爾朱榮到底是反賊還是忠臣?只怕三天三夜也辯不完。

總之,爾朱榮被天子殺害之前,賀拔岳就跟爾朱子弟一起征討西方,有了一席之地。但隨著爾朱榮死,爾朱諸子內鬥,賀拔岳跟西方群雄也紛紛自立,互相抗衡。

高歡則請朝廷冊封賀拔岳為西部大總管(關西大行臺),坐正賀拔岳的官方身分。

同盟合作,口說無憑,高歡緊接著要求賀拔岳要派人來報告他們的情況。

賀拔岳的親信,名為宇文黑獺,便主動請求前往。說是報告,其實就是外交應對。宇文黑獺必須讓高歡認為,賀拔岳的勢力足以獨鎮一方,有合作價值,一口不能吞下。

但高歡也不是省油的燈。眼看宇文黑獺大小軍情無不知悉,辯才無礙,孫權也想留住諸葛亮啊。至不濟,也不能讓諸葛亮平安離開是吧?

宇文黑獺當下就答應留下效忠,隨即趁夜逃出,回報賀拔岳。他認為,高歡遲早會翻臉,現在只是忌憚賀拔岳的哥哥也在他陣營中。應該要想辦法繞過高歡,向魏帝請詔,先一統西部以為抗衡。

這個請密詔的任務,自然也是一人身兼趙雲諸葛亮,智勇雙霸天的宇文黑獺來負責。黑獺不但請到了密詔,也為自己請來了一個漢化的名字:宇文泰。


可宇文泰立下這等大功,事情就變得麻煩了。

嗯,劉備要打益州,總要有人坐鎮荊州。賀拔岳要出兵討伐不平,誰來守大本營?千夫所指(誤),宇文泰是也。

不過你知道,要是賀拔岳手下真有關張趙,何需大小場面全讓諸葛亮上場?就人手不夠嘛。

最終,賀拔岳只能讓宇文泰鎮守夏州,自己跟馬超一起出兵啦。演義看多了還以為馬超是劉備屬下,馬超是另一個軍閥啊。

這時的軍閥名叫「侯莫陳悅」。

宇文泰連忙勸阻:「馬超無信無義,應該先吞併他的勢力,再行出征。」

但可惜賀拔岳的演義也是看太多,沒有聽從宇文泰的建議。

兩軍出征,合流之後,賀拔岳就被侯莫陳悅刺殺了。

賀拔岳的部眾,有的投降侯莫陳悅,有的逃跑回鄉,更多的則是堅守陣營,靜觀其變。

大家群龍無首,商議之下,一群人認為應該請宇文泰來主持大局。

宇文泰得到消息,遲疑一日後方回覆立刻出發。

為什麼要多待一日?

心思細膩的宇文泰當下第一個反應,其實是調查自己軍中是否有人已經響應侯莫陳悅,果然被他揪出。

先除內憂,宇文泰方可上路。

但想要接收賀拔岳軍力的,豈止宇文泰與侯莫陳悅?高歡這邊也派出了侯景為使者,以朝廷名義來徵收殘兵。

時局大亂,大家出來當兵就是混口飯吃,能有大樹倚靠那是最好的。同樣是朝廷詔命,宇文泰的正宗,可侯景這邊生活更優渥啊。

宇文泰也不慌亂,親自去見侯景:「賀拔公雖死,宇文泰尚存,卿何為也?

侯景道:「我不過就是一支箭,主子往哪射我就去哪,難道還是我能決定的?今天被你攔下了,我就回去啦。」


逼退侯景,宇文泰才前去與賀拔岳留下的大都督趙貴會合。另一邊,北魏天子派遣的使者也已來到。

按天子的意思,是希望宇文泰能帶領這支部隊返回洛陽,作為天子武力最恰當。

「侯莫陳悅難道就不理了?」宇文泰問。

使者道:「亦有敕命,招安侯莫陳悅。」

宇文泰點點頭:「甚好。」

結果,侯莫陳悅拒絕服從天子敕命。因為,他已經跟高歡談好條件了。

宇文泰早就從侯景身上得知消息,待使者回來,他立刻義正嚴詞:「侯莫陳悅枉害忠良,復不應詔命,此國之大賊,豈可容之!

諸軍早已戒嚴備戰,使者當下不知所措。

宇文泰遂擬討賊表一封,讓使者協同立盟。

啊說那麼複雜,就是把事情變成:侯莫陳悅抗命,使者動用天子武力討賊,合情合理。

不過魏帝也不是傻瓜,說是說使者發起討賊,啊他就回洛陽復命了啊。到頭來,賀拔岳的武力,終究只能轉移給了宇文泰。


宇文泰一邊安撫民心,掌握士氣,緩步向隴西推進。更施展離間計,讓侯莫陳悅棄守略陽(就是街亭後面的城,馬謖當年應該要守這裡不是上街亭迎戰)。

成功打敗侯莫陳悅後,宇文泰並不就此凱旋,而是趁著民心可用,繼續平定西涼。

新莽亂世,將軍竇融據此而能與劉秀等人平起平坐。

三國時代,諸葛亮姜維北伐更是心心念念要先收西涼,方可與曹魏抗衡。

所謂的西涼,可不是荒涼的蠻族放牧之地而已。

宇文泰的眼光,也不是單純的放在「為賀拔岳報仇」而已。想要完成對抗高歡的戰略,絲路的商業力量,就是宇文泰不可或缺的。

而隨著宇文泰的秦隴大捷,高歡跟魏帝的角力也跟著展開。

高歡一方面派人去跟宇文泰再談結盟,另方面也派兵繞行黃河,從河套地區進入雍州。

宇文泰本是派兵駐守在渭水口,這下就給鑽了空子。幸好魏帝緊急徵召了兩千騎兵,一邊往雍州前進,一邊通知宇文泰回防。

到這個地步,大家也不需要再演了。

宇文泰安排了兩路兵馬東進,他認為,高歡要襲擊他的後方是假,入洛陽才是真。但他仍要做足兩手準備。

王羆防備高歡西進,老將寇洛則做為伏兵,若是高歡意在入洛,就打他老巢山西來爭取時間。

宇文泰本軍,則直接往洛陽開拔!


西元534年七月,宇文泰前軍抵達弘農,高歡也已開始攻打洛陽。

沒錯,高歡的進度比預想的更快一些。

宇文泰認為,對方必然開啟了急行軍,若能正面決戰,倒是不足為懼。但洛陽由魏帝親守,難道宇文泰還可以傳令要皇上去大破敵軍嗎?

宇文泰權衡得失,決定停止進軍堅守,只派出一千精騎接應魏帝離開洛陽。

東漢都說,洛陽八關,銅牆鐵壁。不過魏晉南北朝下來,洛陽被破了八次都不止。

宇文泰的看法很簡單:「長河萬里,守你個擔擔麵。」

洛陽八關的北面都是渡口關。

三百年前渡過黃河的難度,跟今天不可同日而語。這道「天然屏障」,在南朝軍隊的演繹下,來去自如早不在話下。

河不可靠,山依然是可靠的。守那個半面都河的洛陽,還不如退守長安!


總之,事情按照宇文泰的規劃進行。

魏帝元修順利退出洛陽,而宇文泰跟高歡在潼關進行決戰。

真的是決戰嗎?

高歡並沒有來到這個戰場,反而是留下守將鎮潼關,被宇文泰擊敗。

宇文泰受封北魏丞相,兩個月後,高歡在鄴城立元善見為新帝,是為東魏。

對,我們可以注意到,宇文泰所接的,仍是北魏天子。也就是南北三國,這時候其實是北魏、東魏、南梁三國鼎立。

年底,也是年初:閏十二月,元修駕崩。

以上,是北魏的繼承國「北周」所留下的記錄。

事實上,宇文北周繼承了「天子正統」,但接替東魏的北齊高氏,則擁有更多北魏的文書資料。

首都洛陽到底是留在了東魏。


北齊的說法,是一個奸臣「斛斯椿」進讒言,挑弄是非。那個高歡繞行黃河要偷襲宇文泰的事情,其實是高歡也在討伐西邊反賊而已。

斛斯椿不是在這裡搞事而已,他搞很久了。

但不論是北魏,北齊,北周,三朝史書都沒有記載斛斯椿的結局。只在大合集《北史》有說他跟著去了長安,位極人臣,比宇文泰還要早死。

(位極人臣的部分在北周他兒子的傳記有提到)

人們常說,歷史由勝利者書寫。那麼,分裂成兩國的北魏,勝利者究竟是誰呢?

宇文泰是不是真的智比諸葛,高歡是不是真的忠君愛國。

這些事情沒有答案的。

但如果你喜歡過漢末三國,你就可以用一樣的眼光來看南北三國。


漢獻帝有沒有實質影響力?沒有。

北魏從孝莊帝元子攸開始,也沒有實質影響力了。

一樣的,是各地一個又一個的軍閥。

不一樣的,是虎視眈眈的江南政權。

事實上,蕭衍派遣陳慶之建立南魏的行動,是成功的。但爾朱榮霸主等級的實力,護住了北魏這一波。

南朝不斷侵攻,不停建立偽政權,為什麼都無法奪回北方?

魏晉南北朝的世族政治,給了我們一個可供觀察過去未來的模型。但也未必就是標準答案了。


故事裡,總有英雄。

是誰,在說故事?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