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4|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爸爸每天的愛心LINE(已讀安康)

    Day (43) 2022 7/04
    荀子說「擧行了求雨的儀式後,天下了雨,是怎樣呢?」 他接著說「其實也不怎樣,就和不求雨而下雨一樣,沒什麼不同。 發生了日蝕、月蝕,我們用各種方法去救(大概和我小時候一樣敲盆敲鍋去嚇走天狗)或者我們利用卜筮的方法去決定重大的事務, 如果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這只是恰巧如此罷了, 並不是我們真正求到的。 這些求雨、救日、卜筮,只是一種外表的儀式或表現(荀子稱之為"文",文就是"紋",原是裝飾在衣服上花紋) 君子知道如何透過這些儀式來滿足百姓心理的需求, 以協助政令的推行, 而一般百姓卻以為這些都是神蹟, 是神明的示現。 所以知道這些儀式只是外在的"文", 那麼就是好的,是"吉", 若一昧地以為這些是"神", 那就不好了,是"凶"」。 荀子的原文是「雩(音ㄩˊ)而雨何也? 曰,無何也, 猶不雩而兩者也, 日月蝕而救之, 天早而雩, 卜筮而後決大事, 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者也。 故君子以為文, 百姓以為神。 以為文則吉, 以為神則凶也」荀子很明白, 自然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而明智的君子雖然知道這個道理, 但他也瞭解百姓對自然現象的恐懼, 所以他認為在上位的統治者, 可以把這些迷信, 轉化成引導百姓的禮儀, 以利教化。 你們或許會認為荀子似乎贊成愚民政策, 但在兩千多年前, 民智未開, 教育亦未普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重要的是, 統治者及知識份子, 必須保持心智的清明, 不可身陷於迷信的漩渦中, 這才是國家之幸, 即為"吉"者是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