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海街】 我們總會在那條無止盡的海岸線 相遇 長濱鄉/台東縣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這次跟著亮台灣來東海岸踩點,只有短短的一天半。行程卻塞得很滿,北台東的臨海鄉鎮都有靠邊停,像是長濱 成功與東河。因為配合推廣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關係,每一鄉鎮只有停靠一個社區或組織,但對我這許久沒來東海岸的賊兒來說,行程匆匆只要我放慢就可以了。
  因為時間有限,玉里火車站集合後,便走玉長公路穿越海岸山脈,頭一頓就看見海了。我因為錯估高雄到玉里的旅行時間,所以錯過了第一個行程,也是行程中我最想嘗試的「足療」。沒趕上的就自己想辦法補回來,趁空檔多待幾天東海岸,並預約最後一天來做足療。(記得要說是足療,不然神父會生氣氣)
  足療施作的地方位於長濱天主堂,同時為積極推廣足療的吳若石神父擔任主任司鐸的教堂。加走灣地區最早在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便有傳教員林信男在膽曼一帶傳教。隔年,姚秉彝神父開始負責新港堂區的傳教事業。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來自瑞士的白冷會在長濱購買土地,隔年長濱小教堂完工。
  同為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長濱從新港堂區分離成獨立堂區。長濱堂口位於整個堂區中心,而被規劃為神父休息處。除了教堂之外,也興建了天主堂宿舍。第一代的天主堂,十分簡單,為當時東部常見的瓦片式屋頂。兩年後,第二代長濱天主堂改為混凝土建築,增加不少神父的個人和公共空間。
天主堂右方的建築,為彭海曼神父於民國四十八年(1959年)興建的聖母亭。在長濱地區的部落遊走會看到一個組織,名為儲蓄互助社。這是民國五十六年(1967年),由迪樂道神父提供存款 貸款服務幫助部落居民改善經濟生活。而現在的神父吳若石從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便領導著白冷教會在台東的傳教工作。
  吳神父於民國五十七年(1968年)於瑞士家鄉晉鐸為天主教神父,兩年後卻被派來台灣傳教,跟隨白冷會在台東移動。一開始在台東池上擔任教牧工作,而後修會將他派遣至台東長濱。然而,吳神父因水土不服罹患關節炎,當時與他同修會的會士介紹 #反射療法 理論給他,當時神父便用此自療關節炎。
  不知道是不是與當初傳教時的熱情相同,吳神父積極推廣足療的保健作用,希望更多人能夠靠反射區的按壓自我療癒。雖然沒有與踩線團一起聽神父說故事,但親自躺上按壓椅,感受足療師的力道與自己的痠痛程度更為直接。
  替我進行足療的是一位來自樟原的阿美族姊姊,剛拜訪完樟原路上那間苧麻會社的我,馬上對姐姐進行訪問。不對啦!重點還是足療,光是看我的痛點,姊姊就知道我睡不好 心臟也不太好,還有髖關節的傷也被指出來。姊姊形容,像是在反射區推到一塊小石頭,石頭小她還能磨到,太大就得注意自己該對應器官的健康狀態了。
  每位施作足療的師傅都要進行多月的培訓,並取得證照,才能擔此大任。另外,足療師傅並不是簡單的工作,除了會吸收到被施作者的壞氣外,也可能因姿勢和力度而有職業傷害。因此,機構也強調施作者要有正確姿勢和操作法,就連椅子都是工學椅,能防腰背損害,相當考究。
  雖然幫我施作足療的姐姐是阿美族,但觀察施作區,會發現有不少已來台東生活多年的新住民,越南語此起彼落。透過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社團法人吳若石神父全人發展協會,能讓這些舊的或新的部落姊妹有一技之長。此外,這也反映了長濱這地方自古就是多元移民的海岸地,跟隨台灣的族群移動,而有現在的樣子。
  我在天主堂足療完後,看見一隻很可愛的浪貓,想說這應該是信奉天主的貓。因為長濱市區屬於原漢交雜的商業區,這裡有間長濱少見的廟宇 鎮濱宮。參拜完關聖帝君後,小貓又出現在我的腳邊,好奇這隻貓到底是天主派來的,還是神明指示的呢?
  鎮濱宮正殿面向太平洋,由加禮宛社的噶瑪蘭族從原鄉宜蘭迎祀長濱的神祇們,包括關聖帝君、媽祖和太子爺神像有廣闊的視野,保佑這些居住於長濱的移民們能平安順利。而這三座移墾時一路攜帶而來的神像,成了長濱庄最早的開基主神,成為這族群多元的社區一個重要的信仰中心。
  除了有天主堂 道教廟宇外,還有基督長老教會。長老教會在長濱最早的分會為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的竹湖教會,後來因長濱成為行政中心,於民國五十八年(1969年)才成立長濱教會。一開始只是用竹架搭起的禮拜堂,後在信徒自主動工,於民國六十年(1971年)現在所看到的基督長老教會才完工。
  做完腳底按摩,時間已近中午,菜市場的攤販各個正準備收攤。那幾家等著做頭髮的長濱阿姨,都一溜煙不見人,我想頭髮應該設計好了吧! 長濱市區那條最熱鬧的街,人潮最洶湧的時間就是早上了吧,勢必得來東海岸的小集市看看這裡都賣些什麼。
  原住民的野菜當然有,但身為植物盲(目前只認得瓊麻和木瓜)的我,在沒有專家帶領下,就沒有多做觀察。不過有看到一間店前方擺著保麗龍箱子,上面寫著內售白蝦。雖然我討厭剝蝦,對蝦子也沒特別喜愛,但總覺得白蝦應該是當地特別的海產吧!
  走在長濱和成功的海岸線上,會有一種不同於西部沿海魚塭的荒蕪感。在每一個看似被遺棄的小方池外,就是情緒高昂的太平洋,而這些廢棄魚塭象徵著已不存的九孔養殖產業。後來,在地養殖業改養白蝦,而東海岸便成為台灣純海水養殖白蝦專區。記得下次走在長濱海岸,別忘了注意這特別的白蝦地景。
  遙遠的地方總是會有人在那相遇,就像長濱這遙遠的東海岸,竟會有這麼多的族群在山海間相遇,大時代下的族群衝突造就了這個局面。那些戰敗或失去土地的人,行山或渡海,沒想到還是在島嶼東邊遇見。
  長濱鄉舊名為加走灣,最早可見於光緒年間《台東州採訪冊》,但並沒有對那時聚落有詳細說明。目前知道最早移民至加走灣地區的族群,為咸豐九年(1859年) 入墾的馬卡道族人。他們沿東海岸進入成廣澳,先建立成廣澳沿海八社。
  而另一群赤山馬卡道族人,在頭人帶領下,於光緒四年(1878年),循著射寮到卑南的山路出發,再沿海路北上到加走灣。當時加走灣有些地方已被先馳得點的成廣號前一波移民所有。因此,在他們肯諾下,這一波移民的十五戶才在頭庄 中庄 尾庄 墾殖。
  加走灣這地名有幾個說法,其中幾個就與馬卡道族有關。第一種說法是原鄉地景說,原居於赤山、萬金地區的馬卡道族人,故鄉的東方有一座加走山,而山裡有一加走社,因想念故鄉耳取之。再加上加走灣下庄的海岸線崎嶇,後面加個彎字。作為第一波移民的馬卡道族,在移民一開始成為加走灣地區的優勢族群。
  第二種說法為動物說,馬卡道族人移墾前,加走灣地區為獵場,室內常掛滿獵物,以致蟑螂叢生。不過這一支移民而來的馬卡道族人母語失傳,有學者認為加走灣應該是蟑螂或者是跳蚤的台語。
  另一種加走灣地名的由來,則是阿美族語的譯音「Pikakasawan」而來,意指瞭望臺。瞭望臺的意象更能顯示出當時族群間的緊張氣氛,大量的族群移入加走灣地區,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阿美族部落設立瞭望臺,派人在部落間巡邏 守望。
  馬卡道族至加走灣開墾後,北方的阿美族也相繼往加走灣移動,但這移動並非受馬卡道族呼朋引伴,而是與一場事件有關。光緒三年(1877年)的大港口事件,那場清廷設的鴻門宴讓大港口的年輕人盡失,剩下的人便往北或往南流竄。往南至加走灣的阿美族,便選擇還沒有被馬卡道族開墾的地方,像是真柄、長光、宜灣、膽曼及八桑安。
  在阿美族之後,來到加走灣地區的是加禮宛社的噶瑪蘭族。原本從宜蘭平原南下至奇萊平原北部建立生活的他們,因與竹窩宛社與撒奇萊雅族共同對抗清廷而稱的 加禮宛事件。被強迫分離,有些往北送,有些則南遷。在加走灣地區,計有大峰峰、水母丁、三間屋、石坑、掃別、竹湖、石寧埔等十社。
  日治時期加走灣在開發時,有分頭庄、中庄及尾庄,沿著沖積扇依序從山到海排列。現在的長濱市區較為靠海,為過去的尾庄。尾庄又可分成海階平原上側的頂崁,以及下端的下崁,而市街主要是在上崁,下崁便是長濱國中所在的位置。
  漢人雖抵達加走灣時間較晚,卻佔據了尾庄這個靠海的地方。閩南人以經商為長,日治時期的加走灣首富為高明登,因與日本政府關係頗好,獲得了專賣事業的特許權,便在頂庄從事買賣而致富,頂崁有一半的土地與建築都是他的,想想就有些誇張
  不過長濱在二戰時,曾面臨大空襲,唯獨農會的建築無恙,而那就是屬於高明登的樓房。而下崁建築較為零散,居住者以馬卡道族與客家人為主。中庄和頂庄,賊賊這次都沒機會造訪,但在清代與日治初期,加走灣頂庄要比尾庄還熱鬧,族群主要以馬卡道族為主。
  那為何尾庄會超越頂庄呢? 最主要是交通優勢,昭和四年(1929年)因花東公路開通,且穿越了頂崁,吸引了閩南人與客家人移入,而形成經濟中心。上面這張圖有看到關西仙草原汁,不知道這與當初從新竹遷居長濱的客家人是否有關?
  昭和十二年(1937年),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加走灣地區因有長達二十八公里的海岸線,而易名為長濱,並在臺東廳新港郡下設置長濱庄。前頭有張照片是阿姨們在等設計髮型的畫面,查閱了長濱鄉誌,發現長濱村就有二十間美髮院,好好奇這背後的美髮脈絡喔
  別看長濱每個聚落相距頗遠,又離台灣產業聚集的西半部大都市很遠。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在長濱不同的地方各有事業體誕生,這我們之後再聊聊。先賣個關子,像是加走灣旅店的現址過去曾經是民營糖廠,街上的這間豐益煤氣也挺有意思。而在民國五十幾年,在中興路有一間長昇戲院,能在這小鎮看電影,也算是福氣。
  與半島一樣,東海岸迷人的景色同樣形成了移居生活圈。年初,花東基金提案通過,將為長濱老街打造新風貌,讓更多異地的移居者與旅客能認識這個商圈,不過賊賊期待風貌的塑造,別忘記加走灣多樣的遷移史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雖然依舊隨風所欲在行旅中,也依舊嘗試不同面向的書寫與創作:旅行、地方、音樂、影劇、藝術、展覽、舞蹈,歡迎👏私訊或mail邀約 合作邀約:thethiefofplaces@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後壁是米的故鄉,讓賊賊帶你認識後壁的社區米品牌,了解什麼是合作。
    路迢這一專題已經書寫了伸港、線西、福興、芳苑等鄉鎮,卻一直沒有書寫駐村所在的鹿港。不知道曾去過鹿港的朋友有沒有發現老街以外的鹿港呢? 鹿港老街其實在鹿港鎮偏南的位置,與福興市區幾乎相連,但它北邊還有一大範圍,時常被遺忘,畢竟旅客都只想往老街方向走,這些北鹿港的聚落就被放逐了。
    或許是先遇到了塭仔與溝內如此相鄰的情況,沿著縣道彰1-1走,經過了一條圳道以及四個排水,還有白馬酒莊,到了下一個聚落,我都還以為我在線西。直到聞到空氣中的海產味,才問了路邊的阿姨這裡還是線西嗎? 沒錯,這裡是產蚵的地方,蚵寮 曾家
    後壁是米的故鄉,讓賊賊帶你認識後壁的社區米品牌,了解什麼是合作。
    路迢這一專題已經書寫了伸港、線西、福興、芳苑等鄉鎮,卻一直沒有書寫駐村所在的鹿港。不知道曾去過鹿港的朋友有沒有發現老街以外的鹿港呢? 鹿港老街其實在鹿港鎮偏南的位置,與福興市區幾乎相連,但它北邊還有一大範圍,時常被遺忘,畢竟旅客都只想往老街方向走,這些北鹿港的聚落就被放逐了。
    或許是先遇到了塭仔與溝內如此相鄰的情況,沿著縣道彰1-1走,經過了一條圳道以及四個排水,還有白馬酒莊,到了下一個聚落,我都還以為我在線西。直到聞到空氣中的海產味,才問了路邊的阿姨這裡還是線西嗎? 沒錯,這裡是產蚵的地方,蚵寮 曾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北港媽祖廟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同時描述了一位牧師對於照顧年邁父母的心境,以及她在廟裡為母親祈求庇佑的感人經歷。作者通過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探討了神的存在對照顧者的幫助。文章中也分享了對於慈悲與關愛的深刻領悟。
    Thumbnail
    應臺北大學游老師的邀約,於5月24日一早與研究生翼慈陪同香港資深社工前輩區老師等4人搭高鐡南下嘉義參訪機構。經游老師事先積極聯繫而終於應允的機構為「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簡介一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田邊市位於紀伊半島西南側,和歌山縣南部,和奈良縣相鄰,除了西部沿海的城市地區外,該地區以山區為主,大部分為森林,並有四個主要河流水系:日高川、富田川、日置川和熊野川,氣候變化從沿海溫暖多雨的太平洋氣候到山區的內陸氣候。 包括世界文化遺產「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被譽為日本三大美景之一的「龍神溫泉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前幾天在文創區看到吳神父自癒足療的招牌,剛好一直在想去按摩放鬆筋骨,就和兒子一起體驗,與一般的腳底按摩手法不一樣,透過腳的刺激反射身體各個部位,可以改善身體的狀況,感受很強,推廣人員很認真的提醒要注意的部位,說按摩後腳會變輕,睡眠品質會變好,並教導可以用這個手法自己按,若自己按腳不方便
    Thumbnail
    大稻埕是臺灣最早開發地之一,擁有許多充滿故事的古蹟,包括仁安醫院、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和新芳春茶行。這三個市立古蹟都是免費參觀,在當地瞭解這座城市的歷史。本文將介紹這三間市立古蹟的特色和參觀資訊。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北港媽祖廟的文章,作者分享了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同時描述了一位牧師對於照顧年邁父母的心境,以及她在廟裡為母親祈求庇佑的感人經歷。作者通過他與母親和神的連結,探討了神的存在對照顧者的幫助。文章中也分享了對於慈悲與關愛的深刻領悟。
    Thumbnail
    應臺北大學游老師的邀約,於5月24日一早與研究生翼慈陪同香港資深社工前輩區老師等4人搭高鐡南下嘉義參訪機構。經游老師事先積極聯繫而終於應允的機構為「財團法人私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 簡介一下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
    Thumbnail
    淡水教堂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是台灣第一座基督教石造教堂,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築。目前建物改建於1932年,1998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滬尾小學校禮堂位於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2巷,與淡水教堂相隔約1公里。從滬尾小學校禮堂可以遠眺淡水教堂的景色。 從滬
    Thumbnail
    濟南教會在青島東路的協(餵)助(養),讓基督長老教會再次受到大家關注。趁機講一下長老教會和白話字研究。
    Thumbnail
    田邊市位於紀伊半島西南側,和歌山縣南部,和奈良縣相鄰,除了西部沿海的城市地區外,該地區以山區為主,大部分為森林,並有四個主要河流水系:日高川、富田川、日置川和熊野川,氣候變化從沿海溫暖多雨的太平洋氣候到山區的內陸氣候。 包括世界文化遺產「紀伊山地的聖地與參拜道」、被譽為日本三大美景之一的「龍神溫泉
    Thumbnail
    台南,一個人文薈萃的好地方,同時也是古老的府城,歷史的痕跡在這裡比比皆是,但是越古老的東西,就越有它的智慧,同時更加古老也往往代表更危險。 漢人在台灣的足跡能上溯到哪?我想,鄭成功應該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在台政權吧。 沒錯,今天的任務來自於明鄭時期的故事,現在回頭想想,說是現代版的戲說台灣一點也不為
    Thumbnail
    參拜台東赫赫有名的「王爺公」,體會臺灣傳統文化信仰的美麗和人情味。
    Thumbnail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據說是西元1730年,於清雍正年間自湄洲天后祖廟恭請媽祖神像來臺。後來因香火鼎盛,於西元1732年在臺中市大甲興建小祠,直到西元1770年改建小廟為「天后宮」。西元1787年重建,才被載於臺灣淡水廳水獻中。往後由大甲士紳屢次發起重建並改為「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初「遶境進香」
    前幾天在文創區看到吳神父自癒足療的招牌,剛好一直在想去按摩放鬆筋骨,就和兒子一起體驗,與一般的腳底按摩手法不一樣,透過腳的刺激反射身體各個部位,可以改善身體的狀況,感受很強,推廣人員很認真的提醒要注意的部位,說按摩後腳會變輕,睡眠品質會變好,並教導可以用這個手法自己按,若自己按腳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