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的層面思考:據杜克大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腦科學研究所想像和模擬認知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的Felipe De Brigard在〈 Nostalgia reimagined-Neuroscience is finding what propaganda has long known: nostalgia doesn’t need real memories – an imagined past works too 〉一文中提到有關懷舊的歷史脈絡與思考模式。瑞士醫生Johannes Hofer於1688年創造了「懷舊」一詞,這也是人們第一次認知到「nostalgia」這個單詞。它所指涉的是一種疾病,一種思鄉之情,其表現出的特徵是對祖國的無能為力的深度渴望。打從那時起,單單就「懷舊」一詞所涵蓋的問題與背後蘊含的心理學爭點便無時無刻不在變動,幾乎每一個十年,又或者說,人類每經歷過一次創傷,懷舊一詞的組成就會與人們上一次所想的有些許不同。Brigard的觀點與學術界大多數見解不甚相同,他認為:與懷舊相關的心理狀態不一定是對特定地點的記憶,也不一定是特定自傳式的事件記憶。他提到了1995 年美國心理學家Krystine Batcho的實驗與2006年南安普頓大學心理學家 Tim Wildschut 和他的同事,對於懷舊的研究與相關資料彙編工作。兩者對於懷舊的研究採取不同方式,卻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得出相似的結論:懷舊情感狀態不一定需要依附在特定具體的人、物件或地域;多數人的懷舊情感體現在一些相對抽象的事物上,比如說一段感情、童年或者是曾遭受過的打擊。通篇最引人深思的便是Brigard在文章中提到:「人們往往會將懷舊的情感投射於那些他們所未曾經歷過的事情上。」閱讀至此不免有些懷疑,但在細品身邊的人事物後,不難發現現實生活中的個例無一不驗證了Brigard的觀點(對我這個約莫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來說)。曾幾何時,台灣的大學校園內開始人手一台底片相機,年輕一代不斷讚嘆這著底片的美好,焦急地想賦予它存留下來的意義,偏偏連富士、柯達的崛起與衰落都未曾參與;古著店一家接著一家開,我們卻搞不懂公發、Thrifiting Culture背後乘載的歷史重量;《天若有情》上映前還未出世,卻成天嚷嚷著要買台Suzuki RG500來載屬於自己的吳倩蓮;明明在張國榮逝世時只是個不懂事的幼稚園孩子,卻在2022年的今天在社群軟體上分享著自己有多想念哥哥。身為參與在這個文化的一份子,我無權也無從對上述我所觀察到的幾個現象有所批評,畢竟我也是其中一員。只是驚訝於自己從未認真反思當自己在試圖嘗試那些被時間遺忘的文化時所湧現出的那份打從心底湧現的認同感到底從何而來、為何而來,或許是上述Brigard提到的心理學理論與我腦內對於壓力所產生美好表象的應對機轉,抑或只是單純雖波逐流而已。
從更為感性的角度剖析:時尚歷史學家Laura McLaws Helms說過:「對於我們的世界會走向何方,人們普遍感到不安和不確定,因此眾人普遍尋求舒適的心態也就不足為奇。懷舊永遠不會留住一個時期的負面影響,所以每一次懷舊的複興都變成了過去的淨化版本:相較之前更為安全、舒適和穩定。」 專欄《Z世代之聲》作家Eres Croker在〈 Why Our Generation is Infatuated with Vintage Nostalgia 〉提到:「科技發展使人類去活更便利,然而這同時會使我們錯失很多可以體驗的機會,在一切尚未發展前,人類對生活親力親為,或與家人共度寶貴時光,或在戶外玩耍並與大自然聯繫在一起,並藉此了解生活之美,奈何這一切看似難以再度回到人們的生活中。選擇那些被沖散在時代洪流裡的產品與生活方式不僅只是為了『看起來不一樣』,而是我們這個世代在科技巨輪不可逆的前進下,所做出的微小抵抗。」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那些物件的同時其實不是單純地選擇行為,而是渴求其背後搭載的時代意義與對於生活態度的傳遞。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徐欣萍在訪談中提到:「人們若對當前時代、自我期許不滿時,可能透過喚起生命記憶,來療癒心靈、尋求社會適應。或許,著迷古物是源自未覺察的潛意識。」或許是每個時代皆有每個時代對自己的不滿且無處宣洩,據徐教授所述,不滿情緒的延伸可能會順沿著具有情懷的事物並回溯發展,進而得到抒發。舉音樂為例,我們能看到人們在80年代高唱約翰藍儂的音樂;90年代吹起龐克搖滾風潮,眾人開始懷念起早早進到二七俱樂部的Kurt Cobain與他的油漬搖滾;乃至在千禧年初期人們對於當年Oasis與Blur的英式搖滾戰爭津津樂道;直至2010年代,人們對於Avril Lavigne與Micheal Jackson的想念,以上種種甚至只局限於音樂範疇內的搖滾樂分支,就足見人們對於上一個世代的念想與情感寄託,由此不難推論出,在相較於音樂而言更容易入手的服飾方面,所寄託的想念之情或許會更加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