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6)-最後的教室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我們用前兩篇介紹了大地藝術祭中的三個舞台,這次,我們要來聊的是廢校系列作品。在這些小小的偏鄉聚落中,對於當地人來說,學校不光只是一個提供教育的場所;透過學校各種活動的舉辦,校方、家長與小朋友的共同參與,學校變成了一個活動中心、當地人交流情感的重要場所;甚至,許多小朋友畢業長大之後,他們的下一代還變成了自己的學弟妹,繼續在校園裡面成長與學習。所以,學校這個場域,除了提供教育的功能之外,同時也是乘載了許多人的回憶的載體、該地區的活力來源之一。這也是北川富朗為什麼想運用藝術的手段,想辦法讓越後妻有地區的各所廢校,以不同形式再生與續存下去的原因之一。
(以下所分享的內容,多為NANA濕婦帶團時在巴士上,或是在行程中與旅伴們分享的內容筆記,多少會參雜許多NANA濕婦自己曾經在藝術祭活動中的體驗、感想與小故事。對於實際造訪過的朋友來說,以下的內容應該都是大家最難忘的回憶與體驗;而對於正在計畫想要前往的朋友來說,以下幾篇的內容則可能會有些暴雷處,請自行斟酌要了解到甚麼程度,希望對於你/妳在行程規劃時有所幫助;最後,如果你現在正在大地藝術祭的現場,則可以邀請你一邊聽一邊體驗喔~)
以下,NANA濕婦會從眾多廢校再生的藝術創作空間中,選了兩個自己覺得比較有感觸與有趣的來跟大家分享,分別是以舊東川小學校為舞台的《最後の教室》,以及以舊真田小學校為舞台的「鉢&田島征三 絵本と木の実の美術館」。這兩個作品要表達的意念非常相似,但創作的方式卻風格迥異。
兩者相同的特色在於,首先是藝術家皆以當地的廢校作為創作空間;其次是都想讓來訪者感受到過去學生們曾經的回憶;最後則是作品的欣賞方式,並非讓來訪者「站在作品前面」,而是「走進作品之中」實際去體驗。相異之處則是一個走昏暗詭異風格,非常適合鬼月的時候欣賞;另一個則是走清新可愛的立體繪本風格,適合父母親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這一篇,NANA濕婦要先來跟大家分享的是,非常適合大家在鬼月的《最後的教室》,記得關上電燈、躲在被子裡閱讀,然後會怕鬼的朋友,建議可以直接跳過這一篇喔XD。(因為過去曾經被客訴過,所以必須先講警語的NANA導遊XD)

松之山地區 舊東川小學校《最後の教室》/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法國

最後的教室/照片來源:大地藝術祭官網

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是誰?

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里斯蒂安·波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是北川先生非常欣賞的藝術家之一,因此自從第一屆(2000年)大地藝術祭開始,便邀請他來參加,並於第三屆(2009年)時於已以廢校的舊東川小學,創作出這個大型的、永久型的作品《最後的教室》。這位藝術家波坦斯基,出生於二戰末期的法國(1944年),但由於父親為猶太人,因此為了生存,波坦斯基不得不跟著家人在地下室過了1~2年的避難生活。當時還幼小的他或許還沒有記憶,但他的生長背景與時空,以及這段生活經驗,都已深入他的潛意識中,並內化在他的作品裡頭。他擅長用隨處可見的物品進行創作,主題都緊扣著「記憶」與「死亡」,除了大家最直覺想到,可以用來回憶的照片之外,他也用穿過的衣服、拖鞋等,他配聽覺、視覺與觸覺等方式來呈現。

走進充滿稻草香的異世界

一走進舊東川小學校的玄關空間,還是個被普通的白色牆面所環繞的空間,這裡擺放著有關藝術家的介紹書籍、過去的作品介紹等,可以讓來訪者對這位藝術家有個簡單的認識。接著,我們會看到旁邊有個黑色幕簾,從這片偶爾隨風飄起的幕簾縫隙中,隱約可以窺見裡頭的黑暗空間。第一次去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我,就在工作人員掀開幕簾、然後把我推進去的那個瞬間,開啟了奇幻之旅。這體驗很像小時候在學校的園遊會中,某些班級會把自己的教室設計成鬼屋體驗,然後同學們明明很害怕,但還是忍不住想進去看看的那種心情。
掀開黑幕之後,由於人眼的視力還無法馬上適應如此劇烈的光線差異,因此會短暫地在黑暗之中迷失方向。此時,耳邊會聽到像是蜜蜂的嗡嗡嗡的聲音、並飄來一陣陣稻草的味道,同時,會有微微的風吹過身旁,眼前唯一的光源,就是飄在空中一點一點像星星一般的鵝黃色燈泡。我小心地往前邁進每一步,就像影片被按下慢動作一樣地緩慢,漸漸地,我可以感受到腳下踩著的應該就是乾枯的稻草,然後,突然之間...「乾!好痛!」。對,我的膝蓋他媽的撞到了甚麼!在微弱的燈光下,我只能瞇著眼加上用觸覺來確認我到底撞到了甚麼,原來是一張長椅,椅子上擺著對正在對我搖頭晃腦的電風扇,這才知道,原來嗡嗡嗡的聲音就是他發出來的。接下來,我決定稍微先停留在原地一下,一方面是因為膝蓋還在痛,另一方面是我想看清楚這個空間到底是怎麼回事。等到視力完全適應黑暗之後,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所在的空間是以前這所小學的體育館兼大禮堂。

越來越詭異的走廊

接下來,在場的來訪者都靠著動物的本能(趨光性?),往右前方的微弱光源走去,那是一條長長的走廊。走廊的底端(如果我有記錯樓層,真的很抱歉),波坦斯基在牆上裝了一座工業用的通風扇,通風扇的背後有著白色的強烈光源照射過來,因此,隨著通風扇的旋轉,整條走廊會忽明忽暗的。一旁牆上掛著一整排的相框,我猜原本應該是歷任校長、主任或是得獎匾額...等的內容,但現在清一色全都變成黑色的畫面(壓克力板?),甚至有時還會在忽明忽暗的光線中,看見自己的倒影映射在相框內(這就是傳說中的被自己嚇死)。在二樓某些教室空間裡,也會再次看到這樣的黑色鏡面相框重複出現,別再被自己嚇到了。
走廊底的工業用的通風扇/照片來源:NANA濕婦

聽見心跳的聲音

摸黑走上二樓,就會遇到波坦斯基的所有作品中,我最愛的一個系列《心跳存檔》。自從2008年開始,波坦斯基在世界各地蒐集人的心跳聲(心臟音),以作為「曾經活著的證明」,他錄下來訪者的心跳聲後,在昏暗且無聲的走廊上撥放,同時,搭配著心跳的低頻節奏與回音,走廊上的鵝黃色燈泡也會跟著一起忽明忽暗地閃爍。走在走廊上,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胸口好像會隨著那震耳的心跳頻率產生共振,那是一種很難形容...麻麻的、好像走進了哪個人的心臟裡的感覺。說真的,當下其實不覺得恐怖,反而有一種...很神奇、很有趣的感覺。後來我才知道,這些心跳聲是過去來訪者所留下來的,而且後來波坦斯基也在瀨戶內藝術祭的豊島上,設有這系列作品的常設空間,甚至,我後來也在那裏體驗了如何錄製自己的心跳聲,非常有趣(詳細的內容與過程,我們就留在瀨戶內藝術祭的篇幅裡分享)。
整間小學校共有三層樓,無論是樓梯間或是教室,都只維持了讓大家能安全行走不至於相撞的微弱光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大家很自然地就會放慢腳步,而且因為視覺的功能被降到最低,進而放大了其他感官的知覺能力。因此,在小學裡的各個教室空間裡,波坦斯基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呈現「缺席的人們」的存在,除了剛剛提到的體育館與心臟音之外,還有長得像棺材的透明盒子、鬼影幢幢的房間...等等,非常推薦大家去親自體驗一番。
最後的教室中,隨處可見的微弱光源/照片來源:NANA濕婦

作品觀後感想與後記

NANA濕婦很喜歡在走完這個作品之後,跟旅伴們一起討論與分享各自的感想與心得,我發現,有些人會說「好恐怖喔!」、也些人則覺得「悶悶的,喘不過氣」、更有些「長輩們」會拍拍自己的心臟說:「這種作品內容你應該要先說明的啊(帶點責怪的語氣)」,當然也有人說「太有趣了!」...。我想說,這些心得分享也是我覺得很有趣的地方,明明東方哲學思想裡常常談到「無常」這個詞,明明大家都知道人終究難逃一死;但很奇怪的是,我身旁的長輩們都很忌諱談到「死亡」這個話題。
雖然我的父親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大約一歲左右),就因為車禍而過世,所以我主要是透過照片或是家人的口述來了解他的,也因為在這樣父親「缺席」的人生中,對於死亡這件事情似懂非懂。我的人生就這樣很幸運地,直到了三十幾歲才算是第一次體驗到甚麼叫做面對「死亡」的痛苦,在這之前的我,雖然身旁也有親戚過世,但我總覺得人總有一天得離開,所以自己對於死亡並不畏懼。直到我養了17年的貓過世,我這才知道,我不畏懼的是「自己的死亡」,但我害怕失去的感覺、畏懼那種重要的人事物從此在生活中「缺席」的失落感(或許你會覺得很奇怪,但...恩,我是一個把貓視為比家人、朋友還重要的人,這是我的生長背景造成的,所以...恩,就是這樣)。
在貓咪過世之後,我沒有機會再回去看這個作品,或許當時覺得作品很有趣的我,現在回去會有不同的體會也不一定。同一個作家的作品,在人生中不同的階段去看,都會有不同的想法,就像波坦斯基自己也說過,他以前感興趣的是別人的死亡,但他後來更感興趣的是自己的死亡。波坦斯基這位藝術家,很不幸地在去年(2021年)過世,雖然他從此在藝術界中「缺席」了,但我想他所留下的很多作品,就像那些他用來當作創作媒介的照片、衣服或是心跳聲一樣,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他持續的陪伴與另一種存在。就如同我留下來的那根被貓咪抓爛的逗貓棒、蒐集了好幾年的貓鬍鬚一樣,他們雖然缺席了,但卻又用另一種方式持續存在於我們的心裡(好了,再說下去我要哭了)。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avatar-img
224會員
189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NANA濕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續著上次的農舞台,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另外兩個大地藝術祭中的重要舞台,分別是NANA濕婦覺得(1)建築比作品更有趣的森之學校,以及(2)作品比建築有趣的里山現代美術館。
農舞台的完整名稱為「松代雪國農耕文化村中心.農舞台」,就位於我們之前提到的作品「棚田」前面,是一棟由荷蘭的建築事務所MVRDV所設計興建,長得很像彩色大蜘蛛的建築物。除了以功能來定義的綜合文化設施之外;在精神層面上,我認為它也是大地藝術祭中最具代表性的原點,象徵著大地藝術祭從「農舞台」開始。
透過前兩篇內容,我們大致上瞭解了大地藝術祭誕生的契機、從無到有的脈絡,以及北川先生對於「重拾長輩的笑容」的期盼等等。這一次想跟大家聊,就是經過這一番的努力之後,最終呈現於大地藝術祭中的作品,具有哪些共通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作品的呈現方式又有甚麼樣的轉變。
這次我們要來聊聊北川富朗先生,在推動大地藝術祭的過程中,如何逐漸釋懷當地居民們的疑慮,甚至最後還反過來主動願意參與其中,成為大地藝術祭中最佳的推廣大使。同時,也將透過兩個小故事,來看看到底他們是怎麼重拾長輩們的笑容的。
日本各地有這麼多面臨相同問題的偏鄉(地利?),中央政府也慷慨地大撒幣(天時),但為什麼最後北海道的夕張會破產,而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卻會被看見?究竟當年的新潟,出現了甚麼樣的關鍵人物(人和),促成藝術祭誕生的契機又是甚麼呢?
關於日本的兩大藝術祭: 1.了解在兩大藝術祭舉辦前的日本社會經濟背景,與其面臨的問題;同時,大致介紹兩個藝術祭究竟是在甚麼樣的地方舉辦。 2.將兩個藝術祭分開,分別聊聊他們誕生的契機、重要的關鍵人物,以及他們的做法。 3.分別針對兩個藝術祭中,大家比較常提到,也比較感興趣的藝術家與作品們。
接續著上次的農舞台,這次要來跟大家介紹的另外兩個大地藝術祭中的重要舞台,分別是NANA濕婦覺得(1)建築比作品更有趣的森之學校,以及(2)作品比建築有趣的里山現代美術館。
農舞台的完整名稱為「松代雪國農耕文化村中心.農舞台」,就位於我們之前提到的作品「棚田」前面,是一棟由荷蘭的建築事務所MVRDV所設計興建,長得很像彩色大蜘蛛的建築物。除了以功能來定義的綜合文化設施之外;在精神層面上,我認為它也是大地藝術祭中最具代表性的原點,象徵著大地藝術祭從「農舞台」開始。
透過前兩篇內容,我們大致上瞭解了大地藝術祭誕生的契機、從無到有的脈絡,以及北川先生對於「重拾長輩的笑容」的期盼等等。這一次想跟大家聊,就是經過這一番的努力之後,最終呈現於大地藝術祭中的作品,具有哪些共通的特性;以及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作品的呈現方式又有甚麼樣的轉變。
這次我們要來聊聊北川富朗先生,在推動大地藝術祭的過程中,如何逐漸釋懷當地居民們的疑慮,甚至最後還反過來主動願意參與其中,成為大地藝術祭中最佳的推廣大使。同時,也將透過兩個小故事,來看看到底他們是怎麼重拾長輩們的笑容的。
日本各地有這麼多面臨相同問題的偏鄉(地利?),中央政府也慷慨地大撒幣(天時),但為什麼最後北海道的夕張會破產,而越後妻有的大地藝術祭卻會被看見?究竟當年的新潟,出現了甚麼樣的關鍵人物(人和),促成藝術祭誕生的契機又是甚麼呢?
關於日本的兩大藝術祭: 1.了解在兩大藝術祭舉辦前的日本社會經濟背景,與其面臨的問題;同時,大致介紹兩個藝術祭究竟是在甚麼樣的地方舉辦。 2.將兩個藝術祭分開,分別聊聊他們誕生的契機、重要的關鍵人物,以及他們的做法。 3.分別針對兩個藝術祭中,大家比較常提到,也比較感興趣的藝術家與作品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關於一個學生為了找出自己的學校突然搬遷到荒廢的購物中心裡的原因,結果發現恐怖的祕密的故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第一章:廢棄的學校 在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偏遠村莊裡,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廢棄學校。這所學校荒廢多年,只有破舊的建築在荒草叢中矗立,藤蔓沿著牆壁肆意蔓延,窗戶的玻璃早已破碎,門上的油漆斑駁脫落,散發著一股陰森的氣息。村民們對這個地方避而遠之,因為這裡流傳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傳說:學校裡住著一個被遺棄的孩子
Thumbnail
展覽主題「身土不二」,帶領觀者體悟生命與大地的連接。特色作品「苦行林」以抽象方式表達修行人的孤寂與堅毅。印象深刻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給觀者帶來豐富的觀畫體驗與心得。藉著藝術欣賞,瞭解畫家、時代和文化瑰寶。
Thumbnail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Thumbnail
台灣今年好多世界級大展,再也不用出國花大錢去追展了,分享評比一下今年必看國內三大藝術展(富邦美術館、奇美美術館、高雄美術館)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時間使人老;甚至遺忘過去。但藝術不會。 因為在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繪畫中,彷如回望著一幕幕古早、莊重的時間,進入對於歷史、輪迴和梵谷的緬懷,和藝術一起重生。 作為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信仰」是創作的支撐。
Thumbnail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三部曲的第一次完整展出。跟著她藍從劇情理念:影射台灣社會現場的企圖心、動畫技巧:十四年來場景建置上的血汗功夫、展覽呈現:可讀性高及完整的敘事邏輯,一起看展。
島上有一所學校,任何人都可以去上,不用入學考試,各種課隨便選,沒有修業年限,毋需擔心畢不了業,學費很便宜,我遇過的老師都很親切,同學大部分都很認真,從每個期末展演都非常精彩可以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中年以後的我越來越喜歡「上學」這件事,可能因為課程都是自己挑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
Thumbnail
關於一個學生為了找出自己的學校突然搬遷到荒廢的購物中心裡的原因,結果發現恐怖的祕密的故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第一章:廢棄的學校 在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偏遠村莊裡,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廢棄學校。這所學校荒廢多年,只有破舊的建築在荒草叢中矗立,藤蔓沿著牆壁肆意蔓延,窗戶的玻璃早已破碎,門上的油漆斑駁脫落,散發著一股陰森的氣息。村民們對這個地方避而遠之,因為這裡流傳著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傳說:學校裡住著一個被遺棄的孩子
Thumbnail
展覽主題「身土不二」,帶領觀者體悟生命與大地的連接。特色作品「苦行林」以抽象方式表達修行人的孤寂與堅毅。印象深刻的名畫「最後的晚餐」、「巖間聖母」等,給觀者帶來豐富的觀畫體驗與心得。藉著藝術欣賞,瞭解畫家、時代和文化瑰寶。
Thumbnail
或許,我們可以將廢棄的幼兒園重新改造,讓它煥發新的生機。不僅是修繕建築,更要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那份童真和希望。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成為治癒「空心化」的一劑良藥,讓這個曾經充滿歡笑的地方重新成為兒童成長的樂園。就像小林老師為巴學園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樣,我們也可以為這個廢棄的幼兒園帶來新的希望。
Thumbnail
台灣今年好多世界級大展,再也不用出國花大錢去追展了,分享評比一下今年必看國內三大藝術展(富邦美術館、奇美美術館、高雄美術館)
Thumbnail
裝置藝術是一種獨特創作形式,追溯到法國藝術家杜尚。 「失聲畫眉之歌」探討數位時代的記憶議題,文本、水墨長卷、遮陽網、展牆,模擬社群軟體窺看私人情感的多重視角,觀者透過不同的觀賞狀態,感受作品的多維時空。 裝置藝術的魅力在於觀眾可以走進作品,當他們走出作品時,已經不一樣,這正是藝術的魔力所在。
Thumbnail
時間使人老;甚至遺忘過去。但藝術不會。 因為在羅馬尼亞藝術家柏格丹‧弗拉杜塔(Bogdan Vlăduță)繪畫中,彷如回望著一幕幕古早、莊重的時間,進入對於歷史、輪迴和梵谷的緬懷,和藝術一起重生。 作為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信仰」是創作的支撐。
Thumbnail
《戰鬥之城》是藝術家張立人歷時了十四年的創作旅程。而本次北師美術館的作夢計畫「戰鬥之城.終」,便是這十四年來三部曲的第一次完整展出。跟著她藍從劇情理念:影射台灣社會現場的企圖心、動畫技巧:十四年來場景建置上的血汗功夫、展覽呈現:可讀性高及完整的敘事邏輯,一起看展。
島上有一所學校,任何人都可以去上,不用入學考試,各種課隨便選,沒有修業年限,毋需擔心畢不了業,學費很便宜,我遇過的老師都很親切,同學大部分都很認真,從每個期末展演都非常精彩可以知道。 不知道為什麼,中年以後的我越來越喜歡「上學」這件事,可能因為課程都是自己挑的,時間是自己安排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法國電影,深刻展現了教育與人性之間的關係。 這部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講述了一位叫做克萊門特·馬修先生的音樂老師在一所寄宿學校里通過音樂改變了一群被社會邊緣化的學生的故事。 影片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學生內心的孤獨與掙扎。 這些學生來自各種背景,有的是因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