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人之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勸人的場合很多,勸諫自家長輩、勸諫職場上司、規勸子弟學生......因為人不可能沒有過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亦不可能讓所有其他人滿意,所以一定會有規勸情形在。但如何勸諫,才讓人聽得進去,樂於遵照規勸者的建議呢?應是有些方法的。
以下聊以古人智慧闡述:
一、彼此應有信任基礎再勸諫,對方比較聽得進去。《論語‧學而篇》說:「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亦即是說:若沒有信任基礎,上位者仍執意役使屬下,會被下屬認為是在使喚、刁難;反之,下位者執意進諫上司的話,會被上司認為是在批評自己,而無法接受。
二、如果事情只關乎其人私德、隱私,無關旁人者,就別勸了。仲長子曰:「不可諫者五焉......二曰不節情欲......」,如果事情只關乎其身私德,與他人無有牽涉者,諫之無益,則諫何為?
三、直斥其非,讓人無法接受。就婉言隱語,循循善誘。史記、漢書〈滑稽列傳〉中紀錄很多能言善道的小臣不直斥人非,而用寓言故事或歇後語等方式,讓對方哈哈大笑之餘,了解自身過錯,而達到勸諫目的。《孔子家語》引述孔子之言:「諫有五,吾從諷之諫。」也說孔子肯定婉言諷諭的效果比直言其過更好。
四、提出諫言了,對方若仍不聽,就停止勸諫吧。《春秋‧公羊傳》提到一則故事:北方的戎國將要侵略曹國,曹國國君想親自去迎敵。大臣曹羈勸國君不宜以身犯險,但國君執意不聽,曹羈「三諫不從,遂去之」,幾次諫言無果後,曹羈就離開朝堂不再勸諫。孔子也說:「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都是同樣道理。
五、對方若有納言之德,再斟酌奉勸;對方若無容人之量,則少言為妙。唐太宗有納諫之量,世才有魏徵直諫之美談;項羽難以容忍批評,有人卻要以「沐猴而冠」直言斥之,立遭烹殺之禍,連名字都不被記諸史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79內容數
熱愛詩詞創作 也喜歡台語詩文書寫 歡迎同好們蒞臨指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修天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政客爭強噙腐鼠, 鄉民鬥勝擇貪狼。 競把腥羶身上潑, 群蟣豈惡臭褌襠?
寂寞城南瞻日月, 艱辛海外為衣冠。 難聞鄭子辭離曲, 詎料王孫謝拜壇?
荷香陣陣風迎爽,綠水窗前白鷺慵。 雨後人來緣宴請,花前客至會茶供。 三杯入脗衷腸淨,七碗生津興味濃。 老眼輕抬歸雁字,相期再聚已三冬。
不畏先生嗔, 唯愁後學笑。 文章屢琢磨, 萬古仍知道。
先生著述傳鄉土, 不輟揮毫惠我深。 贈語時時存俠氣, 為文字字顯詩心。
政客爭強噙腐鼠, 鄉民鬥勝擇貪狼。 競把腥羶身上潑, 群蟣豈惡臭褌襠?
寂寞城南瞻日月, 艱辛海外為衣冠。 難聞鄭子辭離曲, 詎料王孫謝拜壇?
荷香陣陣風迎爽,綠水窗前白鷺慵。 雨後人來緣宴請,花前客至會茶供。 三杯入脗衷腸淨,七碗生津興味濃。 老眼輕抬歸雁字,相期再聚已三冬。
不畏先生嗔, 唯愁後學笑。 文章屢琢磨, 萬古仍知道。
先生著述傳鄉土, 不輟揮毫惠我深。 贈語時時存俠氣, 為文字字顯詩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幕僚或下屬,若有幸遇知遇的明君或上司,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這樣的上位,必定是胸懷天下,虛懷若谷。 千古難得一遇。 大多數的上位,志大而才疏,故而多好阿諛奉承之言。所以,不可輕易comment。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在公司/社會裡,想要改變他人做認知上的改變跟覺悟真的不太可能,即使像傳道師苦苦相勸也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人覺得很煩很嘮叨。大部分的人出社會一陣子後,人生觀跟做事方式都逐漸定型,很難再改。我個人認為,人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任他人說破嘴也沒用。
Thumbnail
人生僥倖活到現在的我有個感想就是「不要說教」 而不是「不要在不該說教的時候說教」 而是盡量把「說教」 改成「分享」or「建議」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
Thumbnail
身為幕僚或下屬,若有幸遇知遇的明君或上司,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這樣的上位,必定是胸懷天下,虛懷若谷。 千古難得一遇。 大多數的上位,志大而才疏,故而多好阿諛奉承之言。所以,不可輕易comment。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這兩句話:「莫為直中直,需防仁不仁」是教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同時也是教我們如何結交朋友,看待朋友的真實性,有些朋友表面上跟你很要好,背地裡卻對你說三道四的,還假裝不知道這些討論你的事情從哪裡來,我想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想破頭的那些流言蜚語原來出自於自己身邊的一些朋友的交談,而且這些流言蜚語都還是
在公司/社會裡,想要改變他人做認知上的改變跟覺悟真的不太可能,即使像傳道師苦苦相勸也是沒有用的,只會讓人覺得很煩很嘮叨。大部分的人出社會一陣子後,人生觀跟做事方式都逐漸定型,很難再改。我個人認為,人不是不能改變,是人自己決定不要改變,任他人說破嘴也沒用。
Thumbnail
人生僥倖活到現在的我有個感想就是「不要說教」 而不是「不要在不該說教的時候說教」 而是盡量把「說教」 改成「分享」or「建議」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
Thumbnail
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對曰:『夏後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慄。』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八佾第三)。 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何為則民服?』(為政第二)。這次問的是孔子的學生宰予。宰予,字子我,亦稱宰我。他也是魯國人,據記載小孔子二十
當用「道可道,非常道」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就會發現文章中不如不要有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如果人民就會這麼好,又何必多寫出來描述,可見這章是在說明循環與進程的終點,只要鍥而不捨,就會終於捨得。
Thumbnail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為政第二)。  季康子是魯國的貴族,魯哀公當政時,實際掌握魯國大權,把國君給架空了。子是他的爵位,貴族有公、侯、伯、子和男五等爵位,子是第四等。康是他的諡號。康的含義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