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說文

含有「論說文」共 5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本文架構: 一、學測國寫的理想時間分配 二、結構化思考降低寫作難度 三、分項鍛練與細部優化 四、小結  
Thumbnail
勸人的場合很多,勸諫自家長輩、勸諫職場上司、規勸子弟學生......因為人不可能沒有過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亦不可能讓所有其他人滿意,所以一定會有規勸情形在。但如何勸諫,才讓人聽得進去,樂於遵照規勸者的建議呢?應是有些方法的。 以下聊以古人智慧闡述:
結果,她們的回答是,白話文很長,又看不懂他想表達什麼;古文比較短,且經解釋後,就很好懂,至少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Thumbnail
  〈師說〉大概是中華民國從長而幼,由老至小,必讀的高中經典選文,時至今日仍為教育部訂十五篇核心古文之一,然而其「落落長」的文言,又放在第一冊,時常讓甫升高一的同學不禁發出一聲「嚇死寶寶」。不過呢?我個人以為這篇文章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同時,我也會稍微指出本文駢文的影子,對!你沒看錯,以古文復興為己任
Thumbnail
avatar-avatar
凌晨
很抱歉對於這篇文章我個人認為作者提出點都怪怪的。以下是我的見解,請參考一下,謝謝。首先: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是韓愈明明是推崇古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是卻在文章中用上許多駢文的技巧,而八大家之所以推動古文發展的原因是反對駢文「華而不實」!因為從駢文出來後,大家開始大量地使用典故、華麗的詞藻、聲韻的和諧,導致內容愈發空洞,愈到後期也愈發明顯(不排除有好的駢文)。也因此唐朝開始有人提倡要文之有物,不要純粹堆砌詞藻了。但這不代表古文作者不可以對仗、不可以出現四六句式,這是一種寫作技巧。第二:關於「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這一句的解釋跟其前文是否有衝突?我個人認為是沒有的。因為前兩句的表達是:對方年紀比我大,我可以跟他學習;對方年紀比我小,我可以跟他學習。所以這句話翻譯起來是:不管對方的年紀大小我都可以跟他學習。跟前文並沒有產生衝突,所以我認為您這段似乎有點為了符合自己的論點而說。另外最後一句是以一種延伸的方式,前面說不管年紀都可以當作我學習的對象,那麼身分的差異也不是我選擇學習對象的原因之一。第三:孔子跟其他三人學習這件事,是學習對方擅長的部份,強調的是當對方有一項專業時,求問學習是不可恥的。用來反諷當代世人的恥於下問。最後我想說,身為一位國文學系的學生,我相信不同人讀同一篇章會有不同想法是正常的,但有時候不是為了解釋而解釋,這樣反而會讓自己的想法陷入窠臼。就像上一條回復,觀看解釋文章的想法若是追著一點言語上的漏洞窮追猛打,反而無法理解作者為何這樣寫的功用。畢竟,生動活潑的句型、適當的修辭與典故可以讓文章變得更有文學性。以上是我淺薄的看法,若有不對之處還請指點,謝謝您提出觀點讓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