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書十二探秘-《釋譏》(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一回是譏,這回要開始釋了,簡稱開釋。


大舜如果碰到當面順從他的臣子,會引以為戒。孔子如果碰到討好他的人,會生氣氣。如果你們願意聽聽我真正的想法,就讓我來說一下吧。

天地洪荒之始,人們的智慧剛開。

三皇五帝承繼了上天的旨意(原文寫符籙,很有趣),夏朝跟商朝也按照著過去的經典行事。

然而,周朝開始衰敗,只因為他們對大道的理解,已有所缺失。

是以霸者(春秋五霸)出來匡扶天子。但終究由暴秦奪得了天下,此後縱橫雲起,狙詐如星。各種奇詭的、聰明的,紛紛乘勢而生。

有的以假亂真,有的憑邪道掌握榮耀。有的以詭道來引誘帝王,有的出賣奇技而自高自大。背正崇邪,棄直從曲,忠義也失去了常理。

於是商鞅之法、李斯之治應運而生,明明是有虧義理而多詭道,卻也為世人所接受。

呂不韋位極人臣卻遭抄家滅門,韓非滿腹智謀卻只換來極刑。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利益跟榮寵,遮蔽了世人的眼睛。


郤正第一段的立論重點在這:人類的倒行逆施,是造成天道失調的主因。

成象包括但不限於氣候異常、外戚干政、皇帝夭折等等東漢末常見情況。


就算有人力行正道,也是早上才看起來像有點成績,傍晚就失敗了。

(不知道為什麼這邊感覺有點在指稱先主跟丞相。)

所以說賢人君子深謀遠慮之下,看起來就像是畏縮害怕糾紛,其實是超然於物外。寧可甩著尾巴在泥巴中打滾,讓塵世的汙濁詆毀都覆蓋在自己身上。你怎麼會認為他是不把皇帝跟百姓放在眼中,不注重世上重要的事情呢?

《易》記載了賢人君子應該有的行為,《詩》則是恭謹執行者的讚嘆。

你聽著嚮往著,自然而然就會走上大道。


裁判暫停時間。

郤正雖然是「文士」,但到這裡都可以發現,他在說的核心思想是「道」。

這跟管輅的道十分相像,都是「在《易》之前」的,自然而然的天道。同時也是蜀中學派的精髓所在。

一個是說,郤正在蜀漢(地名啦)成長學習,讀的書接觸的學說,耳濡目染就是這套。

另一個是說,他也可能是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畢竟目前推測譏諷郤正的人,就是蜀獨學者。

但郤正真的支持蜀獨嗎?當然不了,不然他直接跟大家表明心意就好。所以他先以「道」開題,接著就是「大漢好棒棒」的荊州左氏春秋思想要來了。


「自我大漢,應天順民,政治之隆,皓若陽春,俯憲坤典,仰式乾文。」

歌功頌德的話就不用太翻,不過「俯憲坤典,仰式乾文」裡面的「乾坤文典以為憲式」就有點意思。

欸?現在老師會這樣教嗎?

排比的同義詞句其實是可以重組的。

大白話就是「以天地大道為準則規範」。

事實上,郤正每吹捧一段,必然有這個跟「道」的連結性出來說嘴。

我們稍微跳一跳,來到這段的轉折點。

「朱陽否於素秋,玄陰抑於孟春,羲和逝而望舒係,運氣匿而耀靈陳。」

這邊就不是稍加點綴,而是擺出陰陽學的譜來。

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漢朝的衰敗--與英雄的崛起。

郤正的重點不在這,是後面:「今天綱已綴,德樹西鄰。」這就是「季漢立於蜀漢」。

前面是劉備政權後面是地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意思。

而且偷偷強調:大西南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入滑了入滑了。

也再次讓我們確認,這文是要寫給蜀獨份子看的。可又不能把劉備政權往死裡打。注意了,郤正可是稱「我大漢」的。

所以說季漢政權「丕顯祖之宏規」,來這裡宣揚傳統中華文化。

縻好爵於士人」給你們這些土人官爵。

興五教以訓俗,豐九德以濟民」,把你們當人看。

心情不好就超譯給你看,郤正的角度其實是「沒落的漢朝試圖討好蜀人」。雖然並沒有得到完全的共識,但大家相處也算融洽。

共識這邊有點趣味,「跱者未一,偽者未分」,說的不只是蜀地的政治立場,同時也是關於「大漢」繼承人的立場。

到這邊,郤正將要開始大量使用譬喻的方式,其實前面就開始出現了。

從超級名人到比較不那麼知名的,以至於有些裴松之根本懶得解釋。

如果一篇文章,在歌功頌德的幹話中都可以藏三分深意。那這些譬喻,就更可能擁有著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東西。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6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31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8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2024/01/25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2024/01/25
郤正開始講劉備政權入蜀。他表示,朝廷跟百姓相處都十分融洽。 朝中能臣,像元凱一樣。 元凱不是一個人,是指五帝時期的十六大族:八元八凱(愷)。 這個司馬遷的原文寫得極妙:「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蜀跟巴一樣,是當中原人皇的兄弟來到這裡時,就已經存在的古國。 關於古蜀國的記載,華陽國志也只有這麼一句話。 你如果知道更多的內容,主要出自《蜀王本紀》。 但常璩認為那些事情,應該發生在周朝,所以我們先往下慢慢看。而且按照常璩的寫法,也十分有趣。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方今朝士山積,髦俊成羣,猶鱗介之潛乎巨海,毛羽之集乎鄧林,游禽逝不為之尠,浮魴臻不為之殷。」 優秀的人才這麼多,我郤正不過是其中一個小小小咖。朝廷有任何建樹或有任何缺失,都不是我所能影響的。 「且陽靈幽於唐葉,陰精應於商時,陽盱請而洪灾息,桑林禱而甘澤茲。」 開始耍典故了,得請裴松之解說。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上一回,郤正吹捧了一下蜀漢的安定繁榮,同時也綿裡藏針,暗諷朝政敗壞的原因。 他不直接挑明罵黃皓,接著卻說,你們都那麼棒,我卻是個廢物,在朝廷數年,寄託在天子腳下…… 心,卻不在這裡。 郤正的心在哪呢?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八佾第三)。  『儀』,地名,屬衛國,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管理土地的官員。孔子路過儀這個地方,他慕名前來求見孔子。就對看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過去的人說,時跟事是併記的,功與名是搭配的。然而名與事,是過去的賢者刻不容緩必須達成的。他們所制定的規範,因為在那個時代而有價值。留下來的名號,也是因為他們的功勞才千古不朽。 如果只是跟隨時代的潮流,揚名一時身死名滅,那倒是讓君子們感到羞恥的事情。 所以達人鑽研大道,探索細微的事物,觀察天道的運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Thumbnail
孔子在《論語》中多次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來補充他的語言,為他的觀點提供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