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婆達多不受勸諫,自受苦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提婆達多不受勸諫,自受苦惱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則佛典故事,這故事出自《摩訶僧祇律》,在《大正藏》第 22 冊 282 頁中欄到下欄。

釋迦牟尼佛晚年時,提婆達多對佛說:「世尊您衰老了,不如把僧團交給我來領導。」但世尊說:「我不攝受眾,我亦是僧數(意思就是:我也是僧團中的一員,應該是以法來攝僧,就是以真理跟德行來統攝大眾僧,不是靠個人來領導)。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我都沒有把僧團交託給他們,何況是你!」提婆達多心生不滿,後來挑撥和合的僧團,造成僧團分裂。

當時有很多比丘規勸提婆達多,我們應該要和合,為什麼要破和合僧呢?提婆達多還是不接受,最後墮入地獄受苦報。

比丘們請問佛:「世尊!為什麼提婆達多總是不接受比丘們的勸諫,而自己遭受苦惱呢?」

佛告訴比丘們:「提婆達多不但是現在不接受別人的勸諫而自己遭受苦惱,過去世也是這樣。」

比丘們對佛說:「過去也曾經這樣嗎?」

佛說:「是啊!過去世時,有一座城叫做波羅奈,位在伽尸國。當時,有一位婆羅門在曠野挖了一口供大眾取水飲用的水井,放牧的人、撿拾木柴和雜草的人,乃至路過的行人,大家都到這口井取水飲用或沐浴淨身。

傍晚時,有一群野干也來到井邊喝地面殘留的水,可是野干群中的首領偏偏不喝地面上的水,直接將頭伸進用來汲水的瓦罐裡喝水;牠喝完水之後,就用頭頂起瓦罐,然後故意將瓦罐摔破,還將殘破的瓦罐口套在脖子上玩弄。

許多野干都紛紛對首領說:『即使是一片濕潤的樹葉也有它的功用(像很乾燥的時候一點水都沒有,這一片濕潤的樹葉還可以用來滋潤嘴唇),應該要好好地珍惜守護,更何況這個汲水的瓦罐可以利益很多人!』

野干首領說:『我只管自己玩得爽快就好,其他人會怎麼樣,和我有什麼相干!』

當時,有路人告訴婆羅門說:『您放在井邊的瓦罐已經被打破了。』

於是,婆羅門就補放了一個新的瓦罐;可是,跟以前一樣,新的瓦罐也被野干首領故意摔破。就這樣,不只摔破一個,甚至連續摔破了十四個瓦罐。

這群野干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諫,可是野干首領完全不理會。

當時,婆羅門心裡想:『我挖了這口井是為了利益大眾、累積福德的,到底是誰在破壞?今天一定要好好查探到底是什麼原因。』

於是,婆羅門帶著瓦罐來到水井旁邊,躲在一旁暗中觀察。

一整天下來,所有路過的人用瓦罐取水飲用之後就離開了,沒有人將瓦罐打破。一直到傍晚,看到一群野干來井邊,喝殘留在地面上的水;唯獨野干首領,把頭伸進瓦罐中喝水,喝完之後就將瓦罐摔破。

婆羅門看到這種情形,便想:『可惡!就是這隻野干故意破壞我用來累積福德的水井。』於是,婆羅門回去製作了一個木罐,這個木罐不但堅固難破,而且能讓頭容易伸進去卻很難拔出來。婆羅門拿著木罐放在水井旁邊,手裡握了一根棍棒,躲在隱密的地方觀察、守候著。

同樣地,一整天下來,路人都喝了水就離開了。到了傍晚,這群野干又出現了。就像之前一樣,其他的野干都喝地面上殘留的水,只有野干首領喝罐中的水;不過,這次牠喝完水想要摔破木罐,卻怎麼樣也摔不破。婆羅門看準時機,拿著棍棒出來一陣亂打,就將野干首領打死。

這時,空中有天人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朋友慈悲的勸告,卻凶狠而強硬地不接受勸諫,過於頑固而招來殺身之禍,愚癡的野干就因為這樣,遭受到被打殺的苦果,困死在木罐中。』」

佛告訴比丘:「當時野干的首領,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當時那群野干同伴,就是現在勸諫提婆達多的比丘們。比丘們應當知道!過去世時,就曾經不接受朋友的好心提醒,導致自己喪失了性命;現在又不接受比丘們的勸諫,將會墮入惡道,遭受漫長時間的苦果。」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另有一句話說:「聖人過多,賢人過少,愚人無過。」

「愚人無過」,其實並不是愚笨的人沒有過失,而是他自己總覺得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自己一點都沒有錯。

「賢人過少」,是覺得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圓滿,這過失由我自己來承擔。

「聖人過多」,則是聖人以救度蒼生為己任,做得不圓滿要多加努力,並不是眾生愚癡,而是自己智慧、慈悲不足,努力還不夠。

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失,但知過能改,善莫大焉!我們如有過失,應好好地接受別人的勸勉,懺悔就能得清淨。

以上以這些與大家共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rlock Chen的沙龍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Sherlock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8/07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2024/08/07
從這個故事我們反省自己,以上這十種大家所厭惡的事,我們犯了哪幾種?希望大家不要過度地貪求,要少欲知足、安貧樂道、六根清淨,並樂意接受他人的勸導,以慈悲心多關心他人、利益眾生。
2024/08/06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2024/08/06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2024/08/01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2024/08/01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三轉法輪叫「證轉」,佛陀自己作證:你們聽我講、聽我勸,你還不修,我自己證明給你看,我做示範給你看。佛陀開示:「此是苦,我已知。」這世間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人間八苦我都知道了,也講給你們聽了,我已經了了分明、清楚明白。「此是集,我已斷。」這一些諸苦是自己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招感來的。
Thumbnail
三轉法輪叫「證轉」,佛陀自己作證:你們聽我講、聽我勸,你還不修,我自己證明給你看,我做示範給你看。佛陀開示:「此是苦,我已知。」這世間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人間八苦我都知道了,也講給你們聽了,我已經了了分明、清楚明白。「此是集,我已斷。」這一些諸苦是自己造作,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招感來的。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佛陀「轉四諦法輪」,第二種法輪叫「勸轉」。「此是苦,汝應知。」這個世間有三苦、八苦、眾苦、無量諸苦逼煎,所以你應該知道。「此是集,汝應斷。」這些苦,是你自己集合、招感來的。很多人都說:「我有很多無奈......我也很想學好,我做不到......」
Thumbnail
我在初學佛,遇到一個老禪師是這樣修行的。罵他罵得很難聽、講他很難聽的話,一直罵他......老禪師被罵的時候不敢笑,低頭:「對不起......阿彌陀佛......對不起......」被罵完了以後,人走了,禪師才笑。人家問:「法師你笑什麼?」老禪師說:「我想說他怎麼這麼厲害!專程撥一個時間在這
Thumbnail
我在初學佛,遇到一個老禪師是這樣修行的。罵他罵得很難聽、講他很難聽的話,一直罵他......老禪師被罵的時候不敢笑,低頭:「對不起......阿彌陀佛......對不起......」被罵完了以後,人走了,禪師才笑。人家問:「法師你笑什麼?」老禪師說:「我想說他怎麼這麼厲害!專程撥一個時間在這
Thumbnail
帝洛巴尊者開示:「不聽上師教言不會得成就。」上師跟你講這個,你這也不聽;上師跟你講那個,你也違背,常常貌合神離,嘴巴應承。現在手機傳訊息很多,手機上:「阿彌陀佛!弟子會改、弟子會精進。」然後沒照著做,徒增自己罪過。表面上,應承上師是一套,私底下自己「心」還有行為跟上師背道而馳,背離師教或
Thumbnail
帝洛巴尊者開示:「不聽上師教言不會得成就。」上師跟你講這個,你這也不聽;上師跟你講那個,你也違背,常常貌合神離,嘴巴應承。現在手機傳訊息很多,手機上:「阿彌陀佛!弟子會改、弟子會精進。」然後沒照著做,徒增自己罪過。表面上,應承上師是一套,私底下自己「心」還有行為跟上師背道而馳,背離師教或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我們看到這種人出現時,我們會怎麼做?他的煩惱,他與你的對話,他不喜歡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都不喜歡,你是不是也跟著他起煩惱,還是以他為鏡,絕對不可以向他一樣無所事事的不喜歡一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沒有期待。這個煩惱我們要去除。凡夫所說同情這個人,同情誰?
Thumbnail
這就是「顛倒」!再大的恨意,受過再大的傷害、屈辱,應該用佛法來善加思惟它的業因果報,應該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五道輪轉罪福報應經》、《三世因果經》、《玉曆寶鈔》.....這些書。《玉曆寶鈔》可以看五十遍、一百遍,看了有一個定見,再看自己人生的際遇。不單指這一件事,會明白很多事情。
Thumbnail
這就是「顛倒」!再大的恨意,受過再大的傷害、屈辱,應該用佛法來善加思惟它的業因果報,應該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佛說五道輪轉罪福報應經》、《三世因果經》、《玉曆寶鈔》.....這些書。《玉曆寶鈔》可以看五十遍、一百遍,看了有一個定見,再看自己人生的際遇。不單指這一件事,會明白很多事情。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