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3|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動物屠夫-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作品:ISU-122S反戰車自走砲 套件生產商:中國威龍(Dragon) 比例:1/35 塗裝:波蘭人民軍第25裝甲砲兵團,1945年4月於德國東部
庫斯克會戰後,蘇聯紅軍開始展開反攻,但在面對德國「動物兵團」,尤其是虎式重戰車時經常遭到相當慘重的損失,因此紅軍亟思抗衡和反制之道。除了開發重戰車之外,紅軍同步效法德國開發反戰車自走砲;相對於德國驅逐戰車是以超越同級戰車為目標而配備新造、高威力的主砲,紅軍的反戰車自走砲是直接將野戰砲或重戰車用主砲裝在戰車底盤上,並裝備固定戰鬥室來節省製程,同時提高彈藥或車輛零件的互通率。最終的產物就是ISU-122反戰車自走砲。自1943年12月~1945年5月,一共生產1,735輛。大部分都交付給蘇聯紅軍使用,另有少數作為軍援提供給波蘭人民軍。
ISU-122是以IS史達林式重戰車為底盤,改裝固定戰鬥室並裝備A-19(M1931/37)122mm/L45野戰砲製成。稍後則換裝IS-2使用的D-25T/S 122mm/L46.3戰車砲(以A-19為基礎加大初速並修改砲架和砲栓設計)。由於原始是野戰砲設計,因此彈藥仍沿用彈頭和裝藥分離設計,再加上戰鬥室空間狹窄,因此主砲攜彈量僅有30發-只比IS-2的28發多2發。
ISU-122在戰後,跟同期推出的另一款「動物屠夫」-ISU-152中型自走砲一同,大多數都立即退出第一線或被當作軍援物資提供共黨衛星國部隊使用,另有部分則拆除主砲轉型為ISU-T裝甲救濟車。不過,說是救濟車,其實只有裝備了鋼纜和吊鉤,功能十分原始。直到1959年紅軍才以大戰時繳獲的德國豹式裝甲救濟車為藍本,在其上加裝絞盤、工作平台和發電機,改裝成為BTT-1裝甲救濟車。此為蘇聯紅軍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救濟車輛,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
波蘭第25裝甲砲兵團,是波蘭人民軍第1裝甲軍的下級單位,1944年7月4日成軍於波蘭東部的海烏姆(Chełm),該團是波蘭軍唯一裝備ISU-122的單位。1945年3月德軍被逐出波蘭西部和上西里西亞後,第25裝砲團隨著第1裝甲軍納入波蘭第2軍團編制,在伊凡.柯涅夫(Ivan Konev)的第1烏克蘭方面軍麾下參與柏林戰役。不過波蘭2軍團並未直接參與對柏林的進攻,而是掩護戰線側翼攻擊包岑(Bautzen)和德勒斯登(Dresden)。然儘管德軍主力大多已被集中在柏林市內或郊區,兩地的守軍仍有極其頑強的抵抗。尤其是在包岑,波蘭第2軍團在該地的攻防戰中,僅僅4天(4月22~26日)就遭到近2萬人陣亡、失蹤以及折損半數裝甲車輛的沉重損失。4月30日波蘭2軍團攻陷德勒斯登後,轉向南進捷克,至5月8日德國投降時已攻抵梅爾尼克(Mělník)-距離捷克首都布拉格(Prague)僅35公里。
大戰結束後,第25裝砲團於1946年7月2日冠上「德勒斯登」之名,以表彰其在柏林戰役的功勳。後因部隊改組於1949年7月解散,所屬人員和裝備由其他單位接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