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王龍溪的四無論(下)

    良知心體的本身是無善無惡的,是超越於經驗層的,這點,陽明與龍溪都是一致的。
    【原文】 ④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應,其機自不容已,無善可名,惡固本無,善亦不可得而有也。是謂無善無惡。
    若有善有惡,則意動於物,非自然之流行,着於有矣。自性流行者,動而無動;着於有者,動而動也。意是心之所發。若是有善有惡之意,則知與物一齊皆有,心亦不可謂之無矣。
    【解讀】 頭一節「天命之性粹然至善」,龍溪與陽明對這個觀點是一致的。良知心體,即天命之性。陽明說「無善無惡心之體」,說是無善無惡,實即至善,實指超越經驗層的絕對善,既無經驗層的善可名,固然亦無經驗層的惡。良知心體既是至善,故而神感神應,上下與天地同流,即寂即感,本身是不容已的,是不會停息的。
    反過來說,若有善有惡的話,則吾人的心意就受到外物所影響所左右,這並非本性自然的發用,因為意與物都掉落到經驗層而有善有惡了。意之自性流行的話,好像在動,也好像沒動。但,意一旦着於有,一旦掉落經驗層,就會有善的意或惡的意。然而,意是由心所發,如果出現惡之意時,即良知已受蒙蔽,那麼此刻的良知與意之所及的物,同樣都有善惡了,到了這個地步,心體也受蒙蔽欺騙,因而有善惡之別了。
    當然,龍溪如此推論,乃是從負面去推論,目的在反證心、意、知、物的自身都是粹然至善。若是從負面去推論,結果就會出現善的良知和惡的良知、善的心體和惡的心體,這樣的推論,無疑是否定了良知心體的至善。也就是說,龍溪的結論,心、意、知、物的自身,必須都是無善無惡的。
    【小結】 陽明的四句教的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意動,就需要對治的工夫,就需要時刻致良知。龍溪的四無論,則從超越層而言心、意、知、物,而此時的心、意、知、物完全通體晶瑩剔透,昭明靈覺,一體而化,故毋須對治的工夫。這是師徒倆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
    底下,分別就二者對良知的體受的不同處,探討龍溪是否背離陽明夫子之立教宗旨,又或二者是否有會通之處。謝謝!
    (寫於2022年8月16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