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溪的四無說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王汝中(龍溪)所持的觀點:
「若說心體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龍溪的四無說,單憑上述所引者,其實並無詳細的分析,而只是一個觀點而已。
茲與陽明的四句作排比分析:
①首句陽明謂「無善無惡心之體」,而龍溪也說「心體是無善無惡」,這是陽明的本意,並無衝突。儘管二人是否都認同心體是至善的,則另議。
②第三句陽明謂「知善知惡是良知」,而龍溪基本上也同意。蓋良知之能知善知惡,是知意的善惡,而良知本身還是無善無惡的,這樣才能超然於經驗價值層,而知善知惡。就像上文提到哪個安全監控器的比喻,安全監控器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但它是超然於經驗而攝知善惡的。
③第四句龍溪謂「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如果「物」也是無善無惡的物,這樣就毋須為善去惡,就毋須格物、毋須正物。龍溪的觀點是,既然心外無物,亦即物在吾心,而心體之本然屬於無善無惡的;那麼,物也好應是無善無惡的。何況物之有善惡、美醜、是非、對錯,完全是人心的價值取向,與物本身何干?故此,物之所以有善惡,乃是人心的價值取向,亦即是意之有善有惡。
所以,陽明的四句教中,第一、三、四這三句,與龍溪的無善無惡,大抵上也沒有太大的牴觸。問題就在第二句「有善有惡意之動」,龍溪堅持說,「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龍溪認為意也是無善無惡,那是基於心體是無善無惡作為大前提的。但在現實世界裡,人不是神,人有人欲,而人欲又有善惡之分,這是不能否定的事實。人當陷於罪惡的深淵時,這個意之惡要回復到心體之善,恐怕是要有不少的工夫的,有時一提升,也許又再陷落,永無翻身之一日,說不定要連根拔起,斷臂保身,始可重新做人。故此,龍溪之說,未免言之輕易,流於空疏不實。
所以,陽明最終再三強調:
「二君以後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今不教他在良知上實用為善去惡工夫,只去懸空想個本體,一切事為,俱不着實。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
不過,以上所引的陽明之言與龍溪的四無之說,皆出自【傳習錄】和【陽明年譜】,這些都是陽明弟子所刻錄的。若要詳細理解龍溪四無之說,與陽明的良知教義有無牴觸,二者能否會通,這就要從【王龍溪語錄】,才能找到答案了。可惜,陽明其時已不在人世矣!
(寫於2022年8月13日)
另話:筆者手頭那本【王龍溪語錄】是沒有標點的,當年閱讀,要自行斷句的。現在網絡資訊發達,垂手可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6會員
    791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文講到王門兩位大弟子,為了老師的「四句教」而爭論不休,現在老師要出遠門了,無論如何都要老師說個明白,究竟是哪個的理解比較對。誰知陽明先生沒確切說那個理解比較對,反而說: 從這段話聽來,好像是在打完場,叫他們倆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上各有未盡。
    「天泉」,是陽明住處的小橋;「證道」,是陽明對兩位大弟子的講道, 當天與眾弟子聚首一堂,飯後各人散去,而那兩位大弟子各有心事,於是陽明三人行到天泉橋上,就開始彼此交流。這一席話,不但是出遠門前的囑託,也可以說是陽明對這兩位大弟子的最後一席話。
    上文提到「工夫」,陽明謂「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傳習錄上】 學生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什麼叫做「為己之心」?這裡的「為」,國音wéi ,粵音圍。就是立志做個良心人、正派人。
    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後,還想去修道養生。在三十一歲那年,告病歸越,在陽明洞打坐修煉,還想入山出世,只因惦念家人,遲疑不決,而終覺悟,若念親思親都能拋棄,便是「斷滅種性」。 後期的陽明,思路純熟,工夫真切,已經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矣。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上文講到王門兩位大弟子,為了老師的「四句教」而爭論不休,現在老師要出遠門了,無論如何都要老師說個明白,究竟是哪個的理解比較對。誰知陽明先生沒確切說那個理解比較對,反而說: 從這段話聽來,好像是在打完場,叫他們倆相資為用,不可各執一邊。若各執一邊,眼前便有失人,便於道體上各有未盡。
    「天泉」,是陽明住處的小橋;「證道」,是陽明對兩位大弟子的講道, 當天與眾弟子聚首一堂,飯後各人散去,而那兩位大弟子各有心事,於是陽明三人行到天泉橋上,就開始彼此交流。這一席話,不但是出遠門前的囑託,也可以說是陽明對這兩位大弟子的最後一席話。
    上文提到「工夫」,陽明謂「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傳習錄上】 學生問:「己私難克,奈何?」 先生曰:「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 什麼叫做「為己之心」?這裡的「為」,國音wéi ,粵音圍。就是立志做個良心人、正派人。
    陽明二十八歲中進士後,還想去修道養生。在三十一歲那年,告病歸越,在陽明洞打坐修煉,還想入山出世,只因惦念家人,遲疑不決,而終覺悟,若念親思親都能拋棄,便是「斷滅種性」。 後期的陽明,思路純熟,工夫真切,已經達到「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習不慮,出之自有天則」矣。
    人為什麼往往講一套而做又另一套呢?為什麼常人會認為知易行難呢?為什麼人經常會自找藉口,說這壞事我還沒做出來呀? 陽明先生之所以倡知行合一說,旨在提醒:時時問良心,事事憑良心!
    人為什麼常常會自找藉口,說:要知行合一,很難!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個藉口,自找下臺階而已。 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聖學只是一個工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件事。」 所謂的「工夫」,就是要切切實實地修煉、要徹徹底底地涵養,並非空談要合一;否則,那只是閑說話,只是假空話。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來自香港唱作人Sophy王嘉儀去年發行的這張全概念創作新專輯《水性.揚花》可謂是一張實足的驚喜之作,若要問我怎麼來形容這張專輯,我會說「玩到赤裸」、「天生變態」。或許大多數人會覺得這些字眼實在算不得褒獎,但相信在一同聽她深度解讀整張專輯後,你會了解到,王嘉儀是如何用她鮮明個性的態度重新定義这些字眼。
    Thumbnail
    偽渣男大將軍 VS 傲嬌前未婚妻,退婚後,他們打算好好談戀愛。今天要分享的《西風醉》是一部古風多人有聲劇,充滿奇幻、權謀、甜蜜等元素。男主為戰神,女主聰明可愛,劇情豐富有趣,故事情節緊湊合理,是值得入坑的有聲劇。
    Thumbnail
    分析《臥虎藏龍》的兵器、武學,並各角色的武藝水平。
    Thumbnail
    分析《臥虎藏龍》中羅小虎與玉嬌龍、李慕白與俞秀蓮和劉泰保與蔡湘妹的愛情。
    Thumbnail
    啟發心靈,追求智慧與美學,我們為年輕朋友們設計了一款極具吸引力的飾品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316不銹鋼葉片款項鍊。這款項鍊將楞嚴咒的5會以雕刻方式呈現,彰顯著文化薪傳與智慧的融合。 這款葉片項鍊不僅是一件飾品,更是一種護身的概念。外出配戴它,你將能夠更加安心。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所蘊含的智慧與靈性,將
    Thumbnail
    作家 Morgan Housel 在《華爾街日報》中提出一個觀點:我們是用理解知識的方式在思考、學習金錢觀,而不是用理解心智與行為模式的方式學習理財。這段話讓我意識到,我們的財務決策並非總是理性的,情緒因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掌握金錢心理學,能夠幫助我們改善用錢習慣,使財務決策更為理性和長遠。
    Thumbnail
    來自香港唱作人Sophy王嘉儀去年發行的這張全概念創作新專輯《水性.揚花》可謂是一張實足的驚喜之作,若要問我怎麼來形容這張專輯,我會說「玩到赤裸」、「天生變態」。或許大多數人會覺得這些字眼實在算不得褒獎,但相信在一同聽她深度解讀整張專輯後,你會了解到,王嘉儀是如何用她鮮明個性的態度重新定義这些字眼。
    Thumbnail
    偽渣男大將軍 VS 傲嬌前未婚妻,退婚後,他們打算好好談戀愛。今天要分享的《西風醉》是一部古風多人有聲劇,充滿奇幻、權謀、甜蜜等元素。男主為戰神,女主聰明可愛,劇情豐富有趣,故事情節緊湊合理,是值得入坑的有聲劇。
    Thumbnail
    分析《臥虎藏龍》的兵器、武學,並各角色的武藝水平。
    Thumbnail
    分析《臥虎藏龍》中羅小虎與玉嬌龍、李慕白與俞秀蓮和劉泰保與蔡湘妹的愛情。
    Thumbnail
    啟發心靈,追求智慧與美學,我們為年輕朋友們設計了一款極具吸引力的飾品 —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316不銹鋼葉片款項鍊。這款項鍊將楞嚴咒的5會以雕刻方式呈現,彰顯著文化薪傳與智慧的融合。 這款葉片項鍊不僅是一件飾品,更是一種護身的概念。外出配戴它,你將能夠更加安心。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所蘊含的智慧與靈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