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是陽明住處的小橋;「證道」,是陽明對兩位大弟子的講道,而且囑咐「二君以後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傳習錄】及【陽明年譜】
那麼,這個天泉橋上一席話,內容講些什麼?為何陽明夫子再三囑咐不可更改他立教的宗旨?事實上,陽明死後,這一席話確確實實影響了王學的發展與分化。這裡得先交代這證道的緣起,然後探討其內容,再作評議。
話說陽明在五十歲時,正式揭示致良知教,就是讓良知的光明不斷推進、不斷擴充,以致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照亮天下。在五十四歲時,與門人開辦陽明書院,受教者眾。所有初學者,都先由這兩位大弟子預教,日後始由陽明親自講授。但在五十六歲時,陽明奉命出征思恩、田州,去平定廣西一帶的土猺民亂。當天與眾弟子聚首一堂,飯後各人散去,而那兩位大弟子各有心事,於是陽明三人行到天泉橋上,就開始彼此交流。這一席話,不但是出遠門前的囑託,也可以說是陽明對這兩位大弟子的最後一席話。
這兩位大弟子,一位是錢德洪(緒山),一位是王汝中(龍溪)。這一席話的問題徵結,在於陽明先生之前立下的教言,說: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汝中對錢德洪說:
「老師的教言,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錢德洪說:
「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工夫。若(意)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
這兩位掌門人,汝中就質疑老師的四句教,不是終極境界;而德洪則認為人是有習氣的(性相近,習相遠),若拋棄格、致、誠、正、修的工夫修煉,什麼都不用做,那就可以成聖了嗎?
他們倆的議題,就好像慧能的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神秀的漸修「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那麼,陽明又如何回應這兩位大弟子呢?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