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證道之緣起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天泉」,是陽明住處的小橋;「證道」,是陽明對兩位大弟子的講道,而且囑咐「二君以後再不可更此四句宗旨…此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說破。」【傳習錄】及【陽明年譜】

那麼,這個天泉橋上一席話,內容講些什麼?為何陽明夫子再三囑咐不可更改他立教的宗旨?事實上,陽明死後,這一席話確確實實影響了王學的發展與分化。這裡得先交代這證道的緣起,然後探討其內容,再作評議。

話說陽明在五十歲時,正式揭示致良知教,就是讓良知的光明不斷推進、不斷擴充,以致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照亮天下。在五十四歲時,與門人開辦陽明書院,受教者眾。所有初學者,都先由這兩位大弟子預教,日後始由陽明親自講授。但在五十六歲時,陽明奉命出征思恩、田州,去平定廣西一帶的土猺民亂。當天與眾弟子聚首一堂,飯後各人散去,而那兩位大弟子各有心事,於是陽明三人行到天泉橋上,就開始彼此交流。這一席話,不但是出遠門前的囑託,也可以說是陽明對這兩位大弟子的最後一席話。

這兩位大弟子,一位是錢德洪(緒山),一位是王汝中(龍溪)。這一席話的問題徵結,在於陽明先生之前立下的教言,說: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汝中對錢德洪說:
「老師的教言,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說心體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亦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說意有善惡,畢竟心體有善惡在。」

錢德洪說:
「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工夫。若(意)原無善惡,工夫亦不消說矣。」

這兩位掌門人,汝中就質疑老師的四句教,不是終極境界;而德洪則認為人是有習氣的(性相近,習相遠),若拋棄格、致、誠、正、修的工夫修煉,什麼都不用做,那就可以成聖了嗎?

他們倆的議題,就好像慧能的頓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神秀的漸修「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那麼,陽明又如何回應這兩位大弟子呢?明天續講。謝謝!

(寫於2022年8月11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8會員
86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3/12/16
剛剛登入方格子,竟然有位新讀者追蹤我的〔陽明心學〕專題,實在難得。〔陽明心學〕一共寫了四十篇,由陽明先生的傳略,順序闡發其心學的核心,以致其弟子師友的遭遇。其中一位師友,出身進士,為官十五年,因追奉陽明心學,竟被藉故罷官還鄉,在回鄉途中,去信陽明問學,至於自身遭遇,則隻字不提,毫不憤激、不怨悔、不尤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2/10
當人生走進死暗的幽谷,不見天日,求助無門,還可以做些什麼?呼天搶地?抑或認命呀? 王陽明只是上書為同僚伸冤,仗義執言,說對諫官是不能因言獲罪的,結果因此而被下詔獄。忍受廷杖四十,已奄奄一息,被拖回大牢,恐怕還是九死一生的呀!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2022/10/06
— —寵辱皆忘南元善(再刊) 當受到莫名的打壓,受到莫須有的指控,受到誹謗讒言,人身攻擊,甚至趕盡殺絕,斷人衣食,人離家散,在這樣的處境,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陽明屢受朝廷忌恨讒毀,廷杖下獄,生死一髮;即使在他的晚年,被朝廷奸佞指陽明心學為偽學,反傳統、搞山頭,至死後三十九年始得平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17.7.12良因法師 筆記 蓮池大師: 予在家時,於友人錢啟東家,一道者因予語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祇貴得明師耳。」予時未以為然。 又一道者云:「玄門①文字,須看上古聖賢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見,不足信。」予時亦未以為然。
Thumbnail
2017.7.12良因法師 筆記 蓮池大師: 予在家時,於友人錢啟東家,一道者因予語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祇貴得明師耳。」予時未以為然。 又一道者云:「玄門①文字,須看上古聖賢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見,不足信。」予時亦未以為然。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1.東山法門 2.武周還位於唐 3.狄仁傑
Thumbnail
「夫真如者雖在不起不動門。非是凝然不動。寂爾離緣。此落靜塵。生於斷見。斯乃隨緣會寂。約法明真。以無性因緣。理事一際。因緣無性。隱顯同時。」—永明延壽大師 金剛三昧經偈云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如是一心二門之內。一切諸法無所不攝。前二融俗為真,顯平等義。後二融真為俗,顯差別門。
Thumbnail
「夫真如者雖在不起不動門。非是凝然不動。寂爾離緣。此落靜塵。生於斷見。斯乃隨緣會寂。約法明真。以無性因緣。理事一際。因緣無性。隱顯同時。」—永明延壽大師 金剛三昧經偈云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如是一心二門之內。一切諸法無所不攝。前二融俗為真,顯平等義。後二融真為俗,顯差別門。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心境融通。自他交徹。不一不異。觸境冥宗。非有非空。隨緣合道。」— 永明延壽大師 若決定信入,正解無差。則舉一例諸。言思路絕。竊見今時學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說。但云心外無法,念念常隨境生。唯知口說於空,步步恒遊有內。只總舉心之名字。微細行相不知。若論無量法門。廣說窮劫不盡。
Thumbnail
「境無自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則緣滅矣。」— 永明延壽大師 夫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俱休。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云宗鏡。何乃廣引身戒心慧之文。法華經云。三藏學者尚不許親近。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答 : 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則但持身口。
Thumbnail
「境無自性,從心而生。和合而起。故云心生即法生。因滅則緣滅矣。」— 永明延壽大師 夫道無可修。法無可問。纔悟大旨。萬事俱休。故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云宗鏡。何乃廣引身戒心慧之文。法華經云。三藏學者尚不許親近。既違大乘之經教。何成後學之信門。答 : 經中所斥三藏學者,即是小乘戒定慧。戒則但持身口。
Thumbnail
「如云布施者。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識。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夫菩薩欲報佛恩。皆須不惜身命。護持如來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報慈化。 答 : 覺王最後慈勅,唯令於念處修真。首祖當初所傳,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報恩。示他則不負前機。自究則剋成大事。
Thumbnail
「如云布施者。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識。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夫菩薩欲報佛恩。皆須不惜身命。護持如來正法。云何唯述一心,能報慈化。 答 : 覺王最後慈勅,唯令於念處修真。首祖當初所傳,只但指人心是佛。若能信受。是真報恩。示他則不負前機。自究則剋成大事。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中提到後天的「明中暗」、「暗中明」,其中,「勿以暗」、「勿以明」乃是對於是對於後天的明中之「暗」、暗中之「明」,亦即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之否定,不像《周易參同契》,是將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二者互相交換,亦即陰陽「交媾」,讓心火、腎水自然流轉,在身內循環。
Thumbnail
《石頭參同契》中提到後天的「明中暗」、「暗中明」,其中,「勿以暗」、「勿以明」乃是對於是對於後天的明中之「暗」、暗中之「明」,亦即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之否定,不像《周易參同契》,是將離中陰爻、坎中陽爻二者互相交換,亦即陰陽「交媾」,讓心火、腎水自然流轉,在身內循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