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名曲喫茶】2022/09/19 | 巴哈的音樂,沒那麼多拐彎抹角的!

快與慢,都是這個世界給的標準。
這張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全套錄音,是1952年海飛茲所錄的名盤。在二十多年前我剛學習大提琴不久後就買了,但當時借給高中朋友後,就再也沒拿回來。但還是想念專輯裡的音色,前幾年又從二手市場買回來。
Bach: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Violin: Heifetz, RCA 1952
Bach: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Violin: Heifetz, RCA 1952
那時高中朋友聽完了海飛茲的錄音,說他「拉太快了!」
我那時不知道所謂快慢標準,只知道它是我人生當中第一張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專輯。因此過一段時間我又買了帕爾曼的版本來聽聽,這兩個版本差異極大,因此很快就能了解所謂「快慢」的相對標準究竟為何。
當然,由於慢,帕爾曼的某些音色處理得較為纖細,但現在聽來,那已經不是巴哈時期的演奏風格,而是相當主觀的個人詮釋(當然海飛茲的也一樣)。
海飛茲雖然整體演奏速度較快,總是讓人以為他是否只剩下冷冰冰的技巧。不過我倒是認為,巴哈的作品當中存在的複音、對位手法,如果不用較為流暢的速度進行,是很難將音樂的變化和趣味展現出來的。
像是三首奏鳴曲當中的第二樂章「賦格」,一開始的主題都很鮮明,但如果開始進入到第二、甚至第三聲部的賦格,拖泥帶水的速度無法讓聽眾馬上體會到各聲部互相競爭的味道。
當然也有很多人批評海飛茲的版本太過「自我」,一來速度飛快,二來強調旋律進行而常常換把位產生滑音,再來就是某些弓法(像是快速跳弓)不適合用於巴洛克風格,但綜觀五零年代以來,有多少錄製巴哈無伴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演奏家,都是用「浪漫式的」個人主觀來詮釋這些作品呢?
真要講究巴洛克風格,那還得等到仿古學派出來了,才會有人極其考究地使用當時的頻率、演奏方法來詮釋。但在現代人耳裡,不適應的大有人在,又說他們過於刻板,沒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
所以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巴哈的音樂真難,怎麼詮釋都有人批評、不滿意?
我常覺得巴哈的作品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演奏者內心百態。一套最好的作品,往往標示的極少,大多時候由演奏者自己解讀、發揮,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心裡的聲音,才能對這套作品負責。
因此,所謂快與慢,都是這個世界給的標準,人們評論樂曲速度的主觀,也常常施加在日常生活上,給予身邊的人們無形的壓力。
殊不知,在宇宙的洪流裡,這些快慢只是微小的奈米粒子,微不足道。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嵐音社的音樂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