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經歷了心靈的乾涸期。因為從中部搬到北部工作,不論是工作型態、生活樣態都經歷了不小的改變,就像餘震那樣頻繁的侵擾著我,對於自我價值的形塑不斷地在餘震後一點一點的移動,去年開始培養的寫作習慣也在不明朗的日子裡來到了休耕季。
最近正好收看了桂綸鎂主演的《台北女子圖鑑》,藉著濃縮在一集幾十分鐘內的影像,還原了北漂女子在城市裡成長與掙扎的那些心理變化。雖然來到台北的心路歷程跟林怡珊不完全一樣——在來到以前並不帶著什麼嚮往,但是迷路的過程倒是有幾分相似。
記得有次跟朋友約在信義區百貨裡吃飯,為了找到都是A開頭的那棟建築物,我在同一個熱鬧的街區繞了又繞,找了又找。有種「身旁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要去哪,我真的知道嗎?」的感覺。
後來朋友們知道我的路痴在台北更難救——到了建築密集處,google也很難幫上忙啊。於是貼心的朋友總會在約餐廳時給我地址以外,還給予人體導航指引(從某條路走比較好看到這條路,不要聽google的,它會叫你走另一條路,這樣的話那條路會剛好被一棟建築物遮住,你有很高的機率會迷路),直到在餐廳門口看見熟悉的人臉上掛著讓我安心的笑容,才能放心地轉回自己的頻道。
上下班時候的捷運也挺難熬的。
也是來這裡生活一陣子,才發現原來我是注重人跟人的身體界線的。可能以前生活的地方人口密度都沒有這麼大,那種得跟人們摩肩擦踵地在車廂的情形,原來可能這麼頻繁的在生活中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重現,那種每次發生就得閉氣直到車廂打開跟著人流湧出才能開始呼吸的感覺,原來是台北人成長歷程的一部分。大概也是在體會到這件事情時,對於這座城市還有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又多了幾分尊敬。
許多閉氣的時候都是在音樂裡度過的。
大部份時候是法蘭,有時有黃玠瑋,或是黃小楨。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原因,但就是無法在閉氣的時候聽一些hyped的音樂,那種喃喃一般的樂音陪伴可能更舒服一些。
後來在某一天通勤的時候,我腦中響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是好幾年前我很喜歡的日文歌。因為日文不好,也沒在追星,想在回憶拼圖裡找到它,也是一個蠻難的挑戰啊。
花了一段時間終於跳出這張熟悉的專輯封面,像是在城市迷路的這幾個月來慢慢找到蒙了點灰的自己一樣讓人欣慰啊。像是村上在《遠方的鼓聲》裡提到的精神上的轉換,可能那些不論自己願與不願的改變,隨著時間還有只能向前走的齒輪挪移,都慢慢地被接納了。
因緣際會之下慢半拍的在奔三之際成為北漂仔,聽到「什麼好康的都在這」還是只能先露出苦澀微笑的鄉村體質女子。正努力的在憋著氣的都會日常裡成為鄉村裡風的存在,更多的時候,是找到屬於我的都會生存法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作者以及專題《
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也歡迎拍打(綠色按鈕)餵食(愛心),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