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裡長長的休耕以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經歷了心靈的乾涸期。因為從中部搬到北部工作,不論是工作型態、生活樣態都經歷了不小的改變,就像餘震那樣頻繁的侵擾著我,對於自我價值的形塑不斷地在餘震後一點一點的移動,去年開始培養的寫作習慣也在不明朗的日子裡來到了休耕季。
最近正好收看了桂綸鎂主演的《台北女子圖鑑》,藉著濃縮在一集幾十分鐘內的影像,還原了北漂女子在城市裡成長與掙扎的那些心理變化。雖然來到台北的心路歷程跟林怡珊不完全一樣——在來到以前並不帶著什麼嚮往,但是迷路的過程倒是有幾分相似。
記得有次跟朋友約在信義區百貨裡吃飯,為了找到都是A開頭的那棟建築物,我在同一個熱鬧的街區繞了又繞,找了又找。有種「身旁的人都很清楚自己要去哪,我真的知道嗎?」的感覺。
後來朋友們知道我的路痴在台北更難救——到了建築密集處,google也很難幫上忙啊。於是貼心的朋友總會在約餐廳時給我地址以外,還給予人體導航指引(從某條路走比較好看到這條路,不要聽google的,它會叫你走另一條路,這樣的話那條路會剛好被一棟建築物遮住,你有很高的機率會迷路),直到在餐廳門口看見熟悉的人臉上掛著讓我安心的笑容,才能放心地轉回自己的頻道。
上下班時候的捷運也挺難熬的。
也是來這裡生活一陣子,才發現原來我是注重人跟人的身體界線的。可能以前生活的地方人口密度都沒有這麼大,那種得跟人們摩肩擦踵地在車廂的情形,原來可能這麼頻繁的在生活中每個平凡的日子裡重現,那種每次發生就得閉氣直到車廂打開跟著人流湧出才能開始呼吸的感覺,原來是台北人成長歷程的一部分。大概也是在體會到這件事情時,對於這座城市還有在這裡生活的人們又多了幾分尊敬。
許多閉氣的時候都是在音樂裡度過的。
大部份時候是法蘭,有時有黃玠瑋,或是黃小楨。好像沒什麼特別的原因,但就是無法在閉氣的時候聽一些hyped的音樂,那種喃喃一般的樂音陪伴可能更舒服一些。
後來在某一天通勤的時候,我腦中響起了一段熟悉的旋律,是好幾年前我很喜歡的日文歌。因為日文不好,也沒在追星,想在回憶拼圖裡找到它,也是一個蠻難的挑戰啊。
花了一段時間終於跳出這張熟悉的專輯封面,像是在城市迷路的這幾個月來慢慢找到蒙了點灰的自己一樣讓人欣慰啊。像是村上在《遠方的鼓聲》裡提到的精神上的轉換,可能那些不論自己願與不願的改變,隨著時間還有只能向前走的齒輪挪移,都慢慢地被接納了。

因緣際會之下慢半拍的在奔三之際成為北漂仔,聽到「什麼好康的都在這」還是只能先露出苦澀微笑的鄉村體質女子。正努力的在憋著氣的都會日常裡成為鄉村裡風的存在,更多的時候,是找到屬於我的都會生存法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作者以及專題《安妮的田野攝影日誌》,也歡迎拍打(綠色按鈕)餵食(愛心),給予創作者一些支持,讓我有更多的動力把日常的觀察落地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6會員
36內容數
2017年,因著NGO計畫來到雲林,任教於一所田間小學。設計土地課程的過程跌跌撞撞,才發現許多土地的事情,跟著相機Zoom in 走進去,才能夠讓眼前所見,在心底產生漣漪。在專題中,我期待用底片的色溫、異鄉人的思考,跟著妳/你一同走進鄉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nie Ch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路向南的公路上,跟旅伴聊起東石,提起記憶中那股濃烈的味道——有海有汗,有鹹有苦的氣味。鹽腥,這個聞過便難以忘懷的氣味有個名字,用來形容這種海水鹽味中,因為海鮮而帶點腥味的味道。於是命名的儀式感,成為初踏入這個地方最鮮明的印象。
以死亡為題材的電影不在少數,可能也因為自己近幾年的人生經歷,開始能夠更同理影中人的處境和語言,沒一會兒就被電影捲進去了。述說家庭的電影裡,我最喜歡的還是日本電影的調性,故事總是輕輕柔柔地通過,有感的地方會像冬天時的靜電一樣提醒妳,不張揚地等待回音。於是這部電影就如此這般地用一道道復刻料理,復刻回憶。
為了節儉,我和摯友A經常一起購買一整組底片,我們的親密感也因為這些色溫一致的顯影增添了許多。住在同個地區的那陣子,連底片都是一起送洗的。有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出遊,拍著同一個牌子的底片,備用的底片也是同樣的那卷富士彩色負片。
因為地方誌的採訪編輯工作,最近陸續拜訪了幾個織品加工業。一開始有些排斥訪毛巾產業的相關產業,總覺得是個太直接可見的題目。後來因為專案合作上的需求,陸續認識了幾位織品加工業的前輩,才發現這裡有太多的過往故事值得被聆聽。就這樣,我們開啟了這個記錄土地故事的計畫。
人來了,食物就會來了。 今年過年依然在滿滿的年節食(熱)物(量)中度過,與以前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沒辦法趁著年節時間走春、出國,只能在沙發上看影集過過乾癮。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觀察市井小民的生活,大概也是因為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裡,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幽微的確幸,都已彌足珍貴。
這樣建立關係、理解他者的過程,從事後回望的角度自是饒富趣味又充滿啟示的,但也篤定地知道做田野調查這件事,大概沒有什麼速成班可言。 經驗至上的學問裡,能夠透過一次次的田野經驗成為什麼樣子,端看你是否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透過這些經驗與意識,你又要往哪裡去—要研究其他的人類和民族,你怎麼能夠不認識自己呢?
一路向南的公路上,跟旅伴聊起東石,提起記憶中那股濃烈的味道——有海有汗,有鹹有苦的氣味。鹽腥,這個聞過便難以忘懷的氣味有個名字,用來形容這種海水鹽味中,因為海鮮而帶點腥味的味道。於是命名的儀式感,成為初踏入這個地方最鮮明的印象。
以死亡為題材的電影不在少數,可能也因為自己近幾年的人生經歷,開始能夠更同理影中人的處境和語言,沒一會兒就被電影捲進去了。述說家庭的電影裡,我最喜歡的還是日本電影的調性,故事總是輕輕柔柔地通過,有感的地方會像冬天時的靜電一樣提醒妳,不張揚地等待回音。於是這部電影就如此這般地用一道道復刻料理,復刻回憶。
為了節儉,我和摯友A經常一起購買一整組底片,我們的親密感也因為這些色溫一致的顯影增添了許多。住在同個地區的那陣子,連底片都是一起送洗的。有一段時間,我們一起出遊,拍著同一個牌子的底片,備用的底片也是同樣的那卷富士彩色負片。
因為地方誌的採訪編輯工作,最近陸續拜訪了幾個織品加工業。一開始有些排斥訪毛巾產業的相關產業,總覺得是個太直接可見的題目。後來因為專案合作上的需求,陸續認識了幾位織品加工業的前輩,才發現這裡有太多的過往故事值得被聆聽。就這樣,我們開啟了這個記錄土地故事的計畫。
人來了,食物就會來了。 今年過年依然在滿滿的年節食(熱)物(量)中度過,與以前不同的地方,大概就是沒辦法趁著年節時間走春、出國,只能在沙發上看影集過過乾癮。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觀察市井小民的生活,大概也是因為在這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裡,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幽微的確幸,都已彌足珍貴。
這樣建立關係、理解他者的過程,從事後回望的角度自是饒富趣味又充滿啟示的,但也篤定地知道做田野調查這件事,大概沒有什麼速成班可言。 經驗至上的學問裡,能夠透過一次次的田野經驗成為什麼樣子,端看你是否知道自己現在在哪裡,透過這些經驗與意識,你又要往哪裡去—要研究其他的人類和民族,你怎麼能夠不認識自己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上午陪著娘來鬆筋,我喜歡東園街的氛圍,沒有進步的街容,長相符合期待中的平實,平庸無華才愈接近我慣用的平常。 這條老舊的街有95%的店家都不年輕,店內的商品與人的流動,以及不修邊幅的言語,就像是民國70幾年的況味。我一直不喜歡待在巿中心及人多的熱區,這會帶來心頭莫名的淒涼。 一直想去墾
Thumbnail
北漂的一年既漫長又短促,像是聽著難聽卻不忍暫停的一首歌,忍耐著到尾聲。
那天下班晚了天特別暗,走在往捷運站的路上,耳機裡播著陳綺貞的〈台北某個地方〉,想著這幾週的心境,頓時眼眶一熱,好想哭。 不知道是太久沒換工作(也才三年),還是太愛前公司,總覺得自己好像跨出了一個超級巨大舒適圈,完全忘記轉換職場不只是要重新適應工作內容,還有同事、主管、氛圍、文化巴拉巴拉,現在這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自畢業後,在北部前前後後加起來工作近10年,曾住過內湖、竹科新手村金山街、永春、南港、明德、板橋新埔、忠孝新生,然後再到現在的府中,像遊牧民族一般,逐工作而居。
台北 台北,並不是她最熟悉的環境。雖然十年前北上求學,但那是在郊區的學校。畢業後她努力存錢出國深造,三年在美國更是省吃儉用才能生存,雖然最後一年有一點實習工作的收入,但是跟本存不了錢;現在要在台北市區內租屋,生活,一切等於都需要重新適應;而且生活水準不低的大都會,也讓她不得不盡量往「外圍」 找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
Thumbnail
上午陪著娘來鬆筋,我喜歡東園街的氛圍,沒有進步的街容,長相符合期待中的平實,平庸無華才愈接近我慣用的平常。 這條老舊的街有95%的店家都不年輕,店內的商品與人的流動,以及不修邊幅的言語,就像是民國70幾年的況味。我一直不喜歡待在巿中心及人多的熱區,這會帶來心頭莫名的淒涼。 一直想去墾
Thumbnail
北漂的一年既漫長又短促,像是聽著難聽卻不忍暫停的一首歌,忍耐著到尾聲。
那天下班晚了天特別暗,走在往捷運站的路上,耳機裡播著陳綺貞的〈台北某個地方〉,想著這幾週的心境,頓時眼眶一熱,好想哭。 不知道是太久沒換工作(也才三年),還是太愛前公司,總覺得自己好像跨出了一個超級巨大舒適圈,完全忘記轉換職場不只是要重新適應工作內容,還有同事、主管、氛圍、文化巴拉巴拉,現在這
Thumbnail
我這樣的台北異鄉人,在離開與留下之間,從青春走入後青春,再從前中年進入完熟的中年,我想起奧田英朗一部長篇小說,分別是上冊《東京大夜逃》與下冊《南方大作戰》,所以,我的遷徙計畫若命名為「台北大夜逃」與「南方大作戰」,如何?開玩笑的。我跟台北互不相欠,沒有夜逃的理由,但是回到南方都市,確實是個大作戰。
Thumbnail
3月底回了一趟台灣,這次依舊來去匆匆,但除了該赴的約,行程外還是多了些插曲,這種一攤接一攤的生活雖然很累,心境上卻讓我感到年輕了好幾歲。 前資深台北人的台北生活 「喂?你現在在哪?」 「我在善導寺附近,啊你勒?」 「我剛跟朋友吃完飯現在正在散步回台北車站的路上啊。」 「那從哪過來啊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跟我一樣從別的縣市飄來的北漂仔,大概都有類似這樣莫名其妙的體驗:假期節慶時,我說我要「回家鄉」,回到家鄉,家鄉的人又問你什麼時候要「回台北」,到底我是要回哪,回到哪裡才是我的基地,哪裡才是回家?有句歌詞說「台北不是我的家」,這句話怪怪的,原來身為台北活人,哪裡都是家。
Thumbnail
自畢業後,在北部前前後後加起來工作近10年,曾住過內湖、竹科新手村金山街、永春、南港、明德、板橋新埔、忠孝新生,然後再到現在的府中,像遊牧民族一般,逐工作而居。
台北 台北,並不是她最熟悉的環境。雖然十年前北上求學,但那是在郊區的學校。畢業後她努力存錢出國深造,三年在美國更是省吃儉用才能生存,雖然最後一年有一點實習工作的收入,但是跟本存不了錢;現在要在台北市區內租屋,生活,一切等於都需要重新適應;而且生活水準不低的大都會,也讓她不得不盡量往「外圍」 找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