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3|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孤星旗永不落(19):共和國萬歲

獨立宣言
1836年3月1日,聖安東尼奧正陷入墨西哥大軍的重重包圍,馬塔莫羅斯遠征的計畫也遭到粉碎,臨時政府也因內鬥而幾乎停擺,但德克薩斯各城鎮代表依然按照時程,在布拉索斯河畔華盛頓(Washington-on-the-Brazos)聚集,召開1836年諮議大會(Convention 1836)。
布拉索斯河畔華盛頓雖然是德克薩斯的第一個首都,但由於交通因素,在20世紀初已無定居者,但仍是「共和國之星」博物館(Star of the Republic Museum)所在,此為博物館內「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的複製品,為德克薩斯獨立宣言的簽署之地。
布拉索斯河畔華盛頓雖然是德克薩斯的第一個首都,但由於交通因素,在20世紀初已無定居者,但仍是「共和國之星」博物館(Star of the Republic Museum)所在,此為博物館內「獨立廳」(Independence Hall)的複製品,為德克薩斯獨立宣言的簽署之地。
大部分的城鎮正處於混亂,各地的投票結果也多有爭議,但還是勉強湊出了59位代表(3位墨西哥裔),來自阿拉巴馬的法官理查.艾利斯(Richard Ellis, 1781 – 1846)被選為主席,他曾參與阿拉巴馬州州憲法起草。由於老面孔們大多去前線拼鬥或是被派往國外,大會代表絕大多數是年紀輕、資歷淺的戰爭黨成員。
柴德里斯,德克薩斯獨立宣言的主要作者。
諮議大會迅速指派了來自田納西的律師喬治.柴德里斯(George Campbell Childress, 1804 – 1841)主持一個五人小組,負責起草獨立宣言。柴德里斯是老牌殖民者史特林.羅伯森(Sterling Clark Robertson, 1785 – 1842)的姪子,兩個月前才抵達德克薩斯,而他只花了不到一天就完成獨立宣言,一般認為他早有準備。
《德克薩斯獨立宣言》Texa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在次日直接宣告通過,德克薩斯共和國(Republic of Texas)於1836年3月2日正式建國,這份文件主要由美國的獨立宣言改寫而成,指控墨西哥政府對殖民者的壓迫與獨裁,無法保護居民的生命、自由與財產,使德克薩斯人決定追求獨立。
德克薩斯獨立宣言複印本。
獨立宣言通過後,諮議大會緊接著展開憲法制定的工作,當然這份憲法也是借鑑了美國的憲法,除確保宗教、言論自由及陪審制外,也開放擁槍權,並將奴隸制度寫入憲法之中。
在臨時政府的組成上,呼聲最高的奧斯丁和華頓仍在美國,休士頓忙著整理軍隊,在聖菲利佩擔任法官的大衛.伯內特(David Gouverneur Burnet, 1788 – 1870)與前北卡羅萊納州聯邦眾議員山繆.卡森(Samuel Price Carson, 1798 – 1838)被提名為臨時大總統候選人,最終由伯內特以29比23勝出,墨西哥流亡者薩瓦拉獲選為副總統,卡森出任國務卿,戰爭部長一職則由湯瑪斯.拉斯克(Thomas Jefferson Rusk, 1803 – 1857)擔任。
德克薩斯臨時大總統伯內特(左)與戰爭部長拉斯克(右)。
伯內特來自紐澤西州紐華克(Newark),原本是個失意商人,曾經前往委內瑞拉、智利參加獨立戰爭,1812年時回到美國投奔兄長,他的兩個哥哥曾擔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和辛辛那提市長;期間曾前往德克薩斯經商,與當地的科曼奇部落熟識,也認識了在當地活動的米拉姆。1826年,伯內特正式定居德克薩斯,在東北部擁有一片土地,並在聖哈辛托河(San Jacinto River)河畔經營鋸木廠,但他的經營手腕不佳,又公開拒絕皈依公教而遭到墨西哥官方刁難,只好在奧斯丁協助下待在聖菲利佩當法官。他原先和奧斯丁一樣是和平黨,傾向聯邦而非獨立,但隨著局勢惡化,伯內特最終轉向了獨立派。
拉斯克來自南卡羅萊納州彭德爾頓(Pendleton),擁有律師資格,原本在喬治亞州經營礦業,但因商業夥伴捲款潛逃,拉斯克便一路追著對方來到德克薩斯,但最終功敗垂成,他便將家人也一同接來德克薩斯,定居於納科多奇斯。
儘管共和國正式成立,但德克薩斯的整體局勢仍然險惡,在獨立宣言公布的同一天,葛蘭特在甜水溪兵敗身亡;臨時大總統尚未選出,阿拉莫告急的消息也送達諮議大會。
3月7日,阿拉莫陷落的次日,布拉索斯河畔華盛頓收到了史密斯送來的求救信,他在3日離開聖安東尼奧,還不知道阿拉莫失守的消息。休士頓接訊後立刻動身前往岡薩雷斯,接管在當地集結的400位民兵,他們目前由伯里森與尼爾統領,從聖安東尼奧周邊撤出的迪米特與塞金也退到岡薩雷斯休整。
當休士頓在11日抵達時,從聖安東尼奧離開的居民們帶來了噩耗,證實阿拉莫失守、守軍全體陣亡的消息,民兵們聞訊後大為震撼。休士頓見軍心動搖,認為當前反攻無望,便決定收縮戰線,下令執行焦土戰術;同時通知駐守戈利亞德的范寧,要他一樣燒毀城鎮與河灣堡,先退到維多利亞再做打算。

西點軍校的劣等生
身著西點軍校禮服的范寧。
小詹姆斯.范寧(James Walker Fannin Jr., 1804 – 1836)來自喬治亞州,父祖參加過獨立戰爭與1812年英美戰爭,他的父母並未結婚,小范寧由母親扶養長大,1819年時獲得推薦,以母親姓氏沃克(James Fannin Walker)進入西點軍校就讀[1]
范寧在西點軍校的表現並不好,成績始終沒有起色,又經常遲到曠課,更是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1821年,范寧以家人病重為由申請退學,結束了在軍校的兩年時光。范寧往後在家鄉經商並擔任民兵,私底下也幹著走私奴隸的勾當,也透過這層關係認識了冒險家鮑伊、海賊拉菲特等人物。
1834年,范寧帶著家人搬到德克薩斯的貝拉斯科(Velasco),經營種植園並參與奴隸貿易,對政治活動也相當熱心。德克薩斯的危機爆發後,范寧主動捐出大筆物資並投身民兵,參加了岡薩雷斯、聖安東尼奧的戰鬥,隨後被奧斯丁指派擔任休士頓的上校副手,協助他組織德克薩斯的正規軍。然而,臨時政府為了牽制休士頓與民兵首領強森等實力人物,又任命范寧主持馬塔莫羅斯遠征,卻使得他兩面無法兼顧。
1836年2月初,范寧率領四個連的民兵抵達科帕諾港,又有雷弗吉奧的民兵前會師,使他擁有約400人的戰力;但他接到了墨西哥軍隊進駐馬塔莫羅斯的消息,便決定放棄遠征,轉移到戈利亞德。隨著阿拉莫守軍告急的消息傳來,范寧又帶著320位民兵北上支援,但才離開戈利亞德沒多遠,裝載大砲的牛車便陷入泥淖而動彈不得,增援行動無疾而終。此時,從南方急奔而來的貝納維德斯等人帶來了遠征隊在聖帕特里西奧、甜水溪全軍覆沒的訊息,使得范寧不敢再輕舉妄動,集中兵力防禦戈利亞德。

雷弗吉奧之戰
隨著墨西哥大軍前進的消息傳來,部分墨西哥裔居民決定與聖塔安那站在同一邊,同樣也組織了民兵。卡洛斯.德.拉.賈薩(Carlos de la Garza, 1807 – 1882)是居住在維多利亞的殖民者,他對德克薩斯獨立運動興趣缺缺,曾在科斯進軍聖安東尼奧時提供援助,也收留不少不支持獨立的德克薩斯居民(大多是墨裔),儘管沒有公開選邊站,但不少居民都知曉他的立場。
當烏雷亞在聖帕特里西奧、甜水溪接連取勝後,在戈利亞德的范寧越發不信任賈薩,還派人到他的牧場裡搜查,逮了幾個可疑的墨裔居民。賈薩見攤牌時機已到,便率領麾下80位民兵離去,自號「維多利亞衛隊」(Victoriana Guardes),向雷弗吉奧發動攻擊,這兒只剩下幾戶居民未及撤離。
3月7日,雷弗吉奧居民艾爾斯(Lewis T. Ayers, 1798 – 1866)前來戈利亞德求救,范寧同意派出部下阿蒙.金恩(Amon Butler King, 1807 – 1836)帶領28位民兵和車隊前去撤走最後的居民。金恩來自巴爾的摩,原本在肯塔基經營皮草生意,聽聞德克薩斯起兵的消息後,他於1835年10月組織了一隊民兵前來增援,並以出發的城鎮帕杜卡(Paducah, Kentucky)為名,跟著佩頓.懷亞特(Peyton Sterling Wyatt, 1804 – 1847)籌組的美國志願者們來到德克薩斯,並被派往雷弗吉奧一帶駐防。
金恩在10日出發,第二天便在雷弗吉奧附近的聖母教堂(Nuestra Señora del Refugio Mission)找到正在撤離的居民們,這座教堂雖已廢棄,但建物仍然堅固,足供防禦之用。12日,金恩的部下在尋找居民與物資的同時,於附近的埃斯特班.羅培斯牧場(Esteban Lopez)逮到6名墨西哥民兵,得知賈薩正在附近活動,他們還得到原住民卡蘭卡瓦人(Karankawa)的支持。
為了報復墨西哥民兵的洗劫,金恩自作主張前去突襲賈薩的陣地,不料撲了個空,還挨了卡蘭卡瓦人一記伏擊,雖然沒有傷亡,但卻已暴露了己方的目的與位置。當金恩撤回聖母教堂後,賈薩的民兵和墨西哥的先遣部隊尾隨而至,他們共計有兩百餘人,反而將金恩的人馬包圍在教堂中。
金恩被圍的消息很快傳回戈利亞德,范寧此時也收到阿拉莫陷落的消息,他十分憂心慘劇重演,立刻派遣部將威廉.瓦德(William Ward, ? – 1836)率領100位民兵前去拯救金恩與居民們。瓦德的民兵輕裝急行,13日早上就趕到聖母教堂,途中只和少數墨西哥民兵與巡邏隊零星交火,便成功和金恩會合。
然而金恩不願就此撤退,他主張應該趁此機會奇襲賈薩等人的牧場,掠奪他們的物資作為報復。儘管瓦德反對,但他手下的民兵有不少是當初和懷亞特一同前來的美國志願者,反而願意跟隨熟識的金恩(當然還有掠奪的誘惑),將瓦德和居民們留在聖母教堂。
當天晚間,金恩與他的支持者們發現了墨西哥人的營地,隨即發動突襲,當場殺傷十餘名墨西哥士兵,但槍聲卻引來了更多敵軍,烏雷亞的主力部隊已經抵達附近;金恩等人只能邊打邊退,最終退入一處樹林中死守。留在聖母教堂的瓦德注意到情勢有變,立刻帶人前來支援,但他們剛離開教堂就撞上烏雷亞的本隊,馬上就被趕了回去。
雷弗吉奧教堂的平面圖,瓦德和他的喬治亞營在此堅守。
早晨,烏雷亞率領一千名官兵對教堂發動猛攻,瓦德憑險堅守,擊退了至少三波突襲,並對墨西哥方面造成不小的損傷;然而他們的彈藥很快用罄,瓦德本人也在砲擊中受傷,但他們仍拒絕招降,死守了整整一天。14日午夜,瓦德決定壯士斷腕,趁著下雨突圍,但只能放棄大部分居民、物資以及無法行動的傷患,帶著80餘人朝科帕諾方向撤走。
雷弗吉奧戰役大略情況。
金恩的人馬在14日下午放下武器投降,他和瓦德共失去了16位部下,自己和另外22位民兵被俘。烏雷亞這回遵照聖塔安那的命令,將金恩等人全數槍決;但執行命令的胡安.霍金格中校(Juan José Holzinger, ? – 1864)沒有完全照做,他放走了兩位來自德意志的同鄉[2],以及包含艾爾斯在內六位沒有抵抗的本地居民。
烏雷亞的橡樹(The Urrea Oaks),位於雷弗吉奧聖母教堂西南方約1.5公里處,烏雷亞當時便在這棵樹下指揮作戰,被俘的金恩等人也在此遭到處決。
在雷弗吉奧的戰鬥中,德克薩斯方面共有31人死亡,墨西哥方面傷亡近200人,大多是在聖母教堂的攻擊中損失。墨西哥方面通常願意保證本地居民的人身安全,只要他們沒有反抗,使得這場戰鬥根本是白忙一趟。范寧不但失去了金恩等戰力,瓦德的人馬也在墨西哥軍隊追擊下無法回到戈利亞德,使得戈利亞德守軍的力量大為削弱;更糟糕的是金恩為了接回居民和物資,帶走了大部分的車輛,這在下一場戰鬥中造成了致命性的影響。

[1] 西點軍校正式名稱為美國軍事學院(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以校址紐約州西點(West Point)得名,原是一座堡壘,1802年起設為軍校。早期進入軍校的主要管道是社會名流的推薦而非實績,使得西點曾被批評為貴族復辟,直到美墨戰爭與南北戰爭後,西點軍校的名聲才大幅提高。
[2] 霍金格是來自美茵茲(Mainz)的礦業工程師,在聖塔安那麾下擔任工兵指揮官。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