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交朋友要遞出對方的名片

就讀傳播學院的A寶有多次採訪人的經驗,覺得我上次教她的說話技巧不夠完全,她問:「爸爸,傾聽以及讓對方講他想講的東西只適合彼此已經認識,或者彼此只是閒聊,沒有特定目的,如果要採訪一個陌生的人,或者與人第一次見面該如何講話?」
我點點頭同意A寶:「你說的沒錯,我上次說的傾聽的要領,的確是比較被動一點,對於已認識的朋友,我們的專注、耐心、不搶話、不可打斷別人,乃至於同理心,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對於陌生人,或是我們想認識或想採訪的對象時,也許要用不同策略了。否則只是放任讓對方講他想講的內容,我們就收集不到我們想知道的訊息了。」
A寶分享:「我看過美國著名主持人賴瑞金的自傳,他說他成功的原因是裝笨,先問簡單的問題,然後再從對方的答案中繼續追問下去。」
「在他成名那個時代,媒體比較少,他能採訪到總統或超級出名的人,所以收視率可以非常高,可是在有無數宣傳頻道的今天,大家已經看慣名人了,所以你不只要讓名人願意說實話,你還要能夠問出一些好問題,一些觀眾想知道,在其他媒介又看不到的訊息,才能持續吸引住大家的目光。所以已經不太能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去問笨問題,最好要先做功課。」
A寶問:「你是說要先上網查他的資料嗎?」
「這只是最基本的,首先要看看其他媒體問過他什麼問題,他怎麼回答,不過這還不夠。最好要知道他關心什麼?他真正擅長什麼?這就必須從他寫過的文章、發表過的論文、出版的著作來得知,當然,他的生活近況也可以從他的臉書與部落格得知。」
「這麼麻煩啊?」B寶覺得好像有點浪費時間。
「你想想看,一個值得你採訪,值得你認識的人,多花點時間也是應該的。當你想跟某個初次相遇的人交流,建立關係,如何讓那個忙碌的名人對你有印象?通常這樣的人都很忙碌,每天不知道收到多少名片,你如何讓他記住你?」
A寶故意搞笑:「名片做得花俏一點?」
B寶想起以前我建議的方法:「拜訪完後寄一張道謝的卡片?」
我搖搖頭:「如果那個名人很忙,他兩三天後收到卡片時,也恐怕忘了你是誰。作家王文華提供一個很棒的方法,通常大家都是遞自己的名片,但是他建議遞對方的名片。」
「我怎麼可能有對方的名字?就算有,他為什麼要收自己的名片?」A寶納悶。
「這只是比喻,對方的名片就是對方的書,當所有人都會遞自己的名片給他時,你拿到他面前的是他的書,你請他在書上簽名,同時在他簽名時順便講講你最喜歡書上的那個部分,或分享這本書對你的正面影響……等等,當然,最好能問一個對的問題或是留下一段會令他印象深刻的話,最後再遞你自己的名片給他。有了這些過程,你之後再寄卡片或寄信給他,你可以寫說我是昨天請您簽書的那個人,我相信他就會記得你。」
B寶問:「這方法聽起來很棒,但是恐怕只是理論吧?真的會有人這麼做嗎?」
「嘿嘿!我就真的遇到過,有個讀者在我每次演講時一定出現,然後拿我不同的書讓我簽,然後要再來跟我合照,最後再寄信寄相片給我,他第二次出現我就認得,第三次以上就覺得很熟悉,也把他視為朋友了。後來我發現他用這個方法,認識了幾乎所有公開演講的作者。有了這些人脈,後來他業餘也從事幫一些機構團體邀約講師的工作了。」
「哇!太厲害了!」AB寶驚嘆!
「你們對藝文、對作家沒有那麼大的興趣,當然不必去主動追蹤與認識你喜歡的作家,但是當我們知道有機會認識一位在專業領域有成就的人時,趁這個機會把他寫過的書拿來看,我覺得是應該的,何況現在買書那麼方便,上網花半分鐘搜尋一下,下單,半天後就可以拿到書,不懂得利用這麼辦法的人真是有點笨。」
A寶抓到漏洞:「如果我們在偶然機會時遇到人,來不及遞出他的名片時,該怎麼辦?」
我哈哈大笑:「我真的就認識有個朋友,當他在宴會或開會場合遇到陌生的貴賓時,總會很快抽個空檔躲到廁所,利用手機上網查詢他的背景資料後,再若無其事地跟他繼續聊天。」
A寶搖搖頭:「真是太有心機了!」
「話不能這麼說,把握每個相遇機會,不是我們都同意嗎?人家只是找到方法確實執行罷了!」
B寶意猶未盡:「其他呢?還有那些好方法可以讓我們有效率的聊天?」
A寶吐槽:「妹妹太珍惜時間了,每次同學或朋友跟她隨便閒聊兩句,話沒說到重點的話,就嫌人家浪費她時間,要別人長話短說,或者就自顧自做自己的事,不理別人了!」
我提醒B寶:「人際互動不能都只是聊正經事,有時候談談無傷大雅的小八卦或閒扯些沒意義的話,也是很重要的事。不過若是一群朋友再一起閒聊,不管彼此熟或不熟,我們都還是有機會將談話的內容鎖定在某個我們想了解或有興趣的主題。」
B寶興趣來了:「什麼意思,該怎麼做?」
「記不記得陳之藩在劍河倒影書中一再提到,他最欣賞像劍橋、牛津這些古老又頂尖的大學,認為學生與教授漫無邊際的聊天是思想啟發最大功臣,他在文章中也提到,劍橋各學院,很多都有在每周某幾個晚上教授們在餐廳邊用餐邊「有主題式的聊天」,比如說,某一段時間主題是「進步」,就由不同學院不同科系不同知識背景的學者,就這個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你也可以仿照,在眾人閒聊時,不時就某個固定主題分別請教不同行業的朋友,應該會很有收穫,也很有趣。」
A寶也好好奇:「爸爸你有試過嗎?」
「當然有囉!以前在家裡辦民生健士會時,每個月室內聚會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晚上十點以後,我們進行的「秉燭夜談」單元,就是完全仿照陳之藩所建議的方法,有點正式又有點隨興地每次定不同主題然後大家輪流發表看法並且討論。」
「這些年我們已不再辦像民生健士會那麼制式的聚會,但是老朋友們幾乎還是每個月都有機會碰面聊天,我若是打算寫某個主題的文章時,也會利用這種機會收集大家的意見。」
我看AB寶眼睛發出光芒,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最後用禮記學記篇裡的一段話來勉勵她們:「問者如扣鐘,扣之以小者小鳴,扣之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管小鳴大鳴,不管是知識思想上的啟發或者感情的交流,與人的相遇,都是非常美好的,值得我們好好珍惜與感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