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放假的節日與慶典
方格精選

只剩下放假的節日與慶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到現在還有人在慶祝光輝的十月嗎?

小時候每到十月份,真的是「普天同慶」,人人興高采烈,除了國定假日多,滿街的旗幟飄揚與彩樓海報,那種異於常日的慶典氣氛,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過,在今天的台灣,講光輝的十月,似乎是政治不正確,姑且不論黨派或國族認同這些敏感的問題,我覺得在氣氛低迷的台灣,真的需要透過一些節慶儀式典禮來鼓舞自己。

不知道是自己年紀愈來愈大的關係,還是社會氛圍的轉變,感覺上近些年台灣愈來愈沒有過節那種人人充滿興奮情緒的熱情與熱鬧。

當然,大家還是期待國定假日的,就像每逢連假高速公路還是會塞車一般,只是這些富含意義的節日只剩下休假的作用,那種節慶給每個人真實生活帶來的儀式性行為,似乎都消失不見了。

節慶的熱鬧不在於官方主導的壯觀、花俏的活動,而是每個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在慶典中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人都參與進這個大型的儀式。

是的,儀式對人的歸屬感是重要的,不管什麼儀典,比如慶生、開學典禮、成年禮,結婚儀式或者拜拜祭祖……等等,都代表一種生命情境的轉換,人生有許多「關卡」必須跨越,這些儀式可以幫我們跨過這些關卡,緩衝或轉換可能會有的心理困境,並且讓自己有個新的開始。除了這些個人儀式,傳統年節或是國慶日、教師節……等等,是住在同一個地區的所有人民的集體記憶,除了反映文化,更是生活經驗的累績,這些儀式結合個人或團體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得以藉此發現生活的意義,也能促使對生活產生主動而非被動的態度。

這些儀式也是生命的節點,讓我們面對數以千計、萬計待填的日子裡,有了頓號,有個起承轉合的分段點,讓我們在心靈上斷絕從前種種,而有了重新出發的勇氣。

而且,儀式進行時,彷彿畫出一片不受干擾的時空,就像日本動漫中的「結界」,也像人類學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的「神聖空間」。在特定的時空中,我們被要求停下腳步,仔細反省並回憶生命中的每個特殊時刻,相遇的每個人、每件事,以及說出口的每句話,然後學習去懂得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真心對待眼前的人。

因此,台灣社會近年來失去不分族群老少,集體慶祝某個節日的機會,其實是很可惜的。

光輝十月是否已成追億? 現在十月已沒有小時候的興奮與熱鬧. 我前些年也曾寫一篇文章表達感慨.附在後面.也找出一張年輕時. 雙十節到總統府受獎及上吉普車遊行的相片.一直以為現在看起似乎還好.看是看了照片.只能承認. 當時還真年輕呀(表示現在真的是老了)

光輝十月是否已成追億? 現在十月已沒有小時候的興奮與熱鬧. 我前些年也曾寫一篇文章表達感慨.附在後面.也找出一張年輕時. 雙十節到總統府受獎及上吉普車遊行的相片.一直以為現在看起似乎還好.看是看了照片.只能承認. 當時還真年輕呀(表示現在真的是老了)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以前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之後,負責拍照的人會細心地把相片加洗好,然後再找個時間大家聚餐並且分送相片。或者有人出國旅行回來後,也會邀約大家以幻燈片分享他旅行的心得與體會。但是一切都數位化之後,需要的相片直接透過電子信件傳送,或者把相片存在雲端資料庫,讓大家自己上去看,已經不再有大伙碰面聊天那種情感交流的動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愈來愈忙,問大家為何辛苦奔波,答案不外乎改善生活與為了孩子。 但是就像開車走錯方向,我們愈努力,只會離目的愈遠,我們渴求的更多、更快、更便宜,但是卻沒有帶給我們幸福快樂與心靈的平安。 我們要求更新、更時髦、東西剛買到手沒多久就丟棄,因為要升級,因為趕不上最新流行。現代進步的科技與
海星是一種如蚯蚓般奇怪的生物,假如你切掉海星一個腳,它會再重新長出腳來,但最最神奇的是那隻被切掉的腳,居然會再長成另一隻海星。因為海星沒有所謂的大腦,它只是一些簡單的神經網路,就像網路上無數獨立、自主,卻又有連繫的小社群。 這種社群是一個分散,沒有領導者,沒有上下階層的組織,以傳統理論來看,這種混亂
我們如何為生命做註記呢? 回顧過往,很多當年似乎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事,現在卻渺無痕跡,而許多小小的善意與話語,卻會在腦海中不斷盤旋。人能擁有什麼呢?大概只有付出去的東西才能留存在世間吧?面對生活,要用整個生命的強度與熱度去擁抱吧?記憶是取決於強度,而非長度! 有部電影有這樣的對白,男主角說:「剛才在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曾經同時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比爾蓋茲:「巴菲特教了你什麼?」 他緩慢而慎重地說:「巴菲特教我用空白填滿行事曆。」這時,巴菲特從衣袋抽出一本比他手還要小的日曆記事本,輕聲細語地說:「時間是唯一沒有人能買的東西。」 行事曆中為什麼需要空白的行程? 因為我們必須主動給自己沉思的時間。
以前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之後,負責拍照的人會細心地把相片加洗好,然後再找個時間大家聚餐並且分送相片。或者有人出國旅行回來後,也會邀約大家以幻燈片分享他旅行的心得與體會。但是一切都數位化之後,需要的相片直接透過電子信件傳送,或者把相片存在雲端資料庫,讓大家自己上去看,已經不再有大伙碰面聊天那種情感交流的動
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愈來愈忙,問大家為何辛苦奔波,答案不外乎改善生活與為了孩子。 但是就像開車走錯方向,我們愈努力,只會離目的愈遠,我們渴求的更多、更快、更便宜,但是卻沒有帶給我們幸福快樂與心靈的平安。 我們要求更新、更時髦、東西剛買到手沒多久就丟棄,因為要升級,因為趕不上最新流行。現代進步的科技與
海星是一種如蚯蚓般奇怪的生物,假如你切掉海星一個腳,它會再重新長出腳來,但最最神奇的是那隻被切掉的腳,居然會再長成另一隻海星。因為海星沒有所謂的大腦,它只是一些簡單的神經網路,就像網路上無數獨立、自主,卻又有連繫的小社群。 這種社群是一個分散,沒有領導者,沒有上下階層的組織,以傳統理論來看,這種混亂
我們如何為生命做註記呢? 回顧過往,很多當年似乎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事,現在卻渺無痕跡,而許多小小的善意與話語,卻會在腦海中不斷盤旋。人能擁有什麼呢?大概只有付出去的東西才能留存在世間吧?面對生活,要用整個生命的強度與熱度去擁抱吧?記憶是取決於強度,而非長度! 有部電影有這樣的對白,男主角說:「剛才在
常常心裡會浮現一個問題:「若是梭羅活在現代,他的湖濱散記會怎麼寫?」 因為相對於科技與物質文明凌駕一切之上的今天,梭羅生活的一百多年前的社會還算單純樸實,他如何能未卜先知的道盡當代人所面對的精神困境? 這種預知,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在近代愈來愈受全世界重視。三十多年來,我在逛書店或者二手書店,跳蚤市
比爾蓋茲與股神巴菲特曾經同時接受媒體採訪,記者問比爾蓋茲:「巴菲特教了你什麼?」 他緩慢而慎重地說:「巴菲特教我用空白填滿行事曆。」這時,巴菲特從衣袋抽出一本比他手還要小的日曆記事本,輕聲細語地說:「時間是唯一沒有人能買的東西。」 行事曆中為什麼需要空白的行程? 因為我們必須主動給自己沉思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