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識人與溝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聊到一位我們曾經在某個實體讀書會有過一面之緣的人。

「我最近在網路上讀到了幾篇A寫的文字,在文字中所呈現的『他這個人』樣子,和當時在讀書會互動的感覺好像不太一樣,」我說:「文字給人的感覺,是個非常關注『自己』的人,有點自視甚高。因為他的文字通篇都圍繞著『自己』,不斷地闡述『我如何如何』,但同時卻又想要表現得很謙虛、希望隱藏他『希望獲得很多讚賞』的意圖。感覺上,他雖然為自己貼上了『喜愛學習』的標籤,但是對於別人或旁的事並不感興趣,似乎他真正感興趣的,從頭到尾都只有自己。」

朋友聽了,露出並不意外的表情,他說:『A在讀書會發言的時候,其實能感覺得出來他一方面試圖表示低調;一方面,又一直想要表現出自己懂很多、與眾不同!』

從文字和行為,都能觀察一個人的狀態,真有趣。



不過,若是讓我透過文字去認識一個人,趨近現實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了。

一直都覺得,文字可以清楚透露出一個人的狀態、性格,甚至意圖,包含「想要假裝」的意圖。畢竟,在實體的互動中,反應多少會依據情境而定,帶有表演的成份,演技好的或者足夠成熟的大人,不會隨便讓旁人看穿他們;但是,文字就不太容易遮掩了。

這麼想來,暗自心驚——不知道我自己都透漏了些什麼呢?



曾經在筆記本上寫過:

如果說話是溝通的一種形式,那麼,除了聲音可以透露說話者的狀態,包含情緒和意圖,語言也是可以的吧。不管是用說的語言,還是,用文字傳遞出去的。

既然文字與聲音都很容易被捕捉到我們的真實意圖,那麼在開口或表達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溝通想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許有助於先釐清那些自己都沒有察覺意念傳遞出去,沒事則沒事,有事則可能造成別人的困擾了。

當我想和朋友說一件事情,目的是什麼?是解決問題嗎?或者就只是想要撒嬌、想要表現自己很不一樣、想要假裝自己很厲害?或許有的時候,先釐清意圖了,就會發現其實不用說了、不需要這樣說,或者不應該提。

又或者是,其實有的時候,不要使用原本習慣的表述方式,更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呢?

節制,不只是把放低自我,也是不輕易地衝口而出。



今天傍晚朋友和我說,她在職場與各式的交流場合中時常感受到:在許多的對話或互動場景中,有時對方不見得是真心地徵詢建議或投入交流,而僅只是在自說自話而已。

感覺就像是,在此刻這個大時代的氛圍下,每個人都能說些什麼,也都想要說點什麼,不管究竟有沒有聽眾需要知道那些事,也不管是否真的有什麼是值得說的。

不過,除了沒有那麼多值得說、也沒有是必須知道的事情之外,會不會連能夠好好聽別人說話的人也不多了呢?

「除了節制自己之外,或許也需要練習擴大聆聽的能力,」朋友這麼說。

如果能夠擴大聽力的深度與範疇,就能聽懂言下之意、聽懂委婉與含蓄,並且接住那些對方未明說的意圖,然後才能達成真正的溝通。

是嗎?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一般人都會和我一樣,很享受關係中的情感部分。比如,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就是和老朋友在一起聊得來,有共鳴,相互接梗、陪伴。再比如,人和某個組織的情感關係,就是單位過節發月餅、團建一起出去玩,這些都是我們人生回憶中美好的部分。 當然,大家會有點排斥、不願意面對一段關係中功利的部分。所謂「人走茶涼」,就是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 —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層次上去溝通了。 大環境總是獎勵和吸引那些適應他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 強者吸引強者,優秀吸引
算命師說的是你的命?還是他自己的欲望? 論命,不應該是透過別人的肉身去驗證鐵口與否。如果今天你看到對方的命盤有很不好的事情,你要怎麼詮釋?怎麼解讀?你會給予對方什麼樣的訊息?想來,其實「如何正向地傳遞負面訊息」亦是高難度的溝通之一。只不過哪,不管再難,或許最核心的要素還是那個「起心動念」——我們之
小孩們在沙灘堆砌的美麗城堡,轉瞬間就被海浪沖散了。在他們的遊戲與笑談之間,在浪花的起伏之間,什麼也沒有留下。 繁華的紅塵一如漫天的塵土,在海風吹拂過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我們鎮日汲汲營營、拚命工作,終究只是維持短暫的風華;在走過大半歲月之後再回頭望,只剩下歷經滄桑之後留下的痕跡。那麼,那些在計較輸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一般人都會和我一樣,很享受關係中的情感部分。比如,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就是和老朋友在一起聊得來,有共鳴,相互接梗、陪伴。再比如,人和某個組織的情感關係,就是單位過節發月餅、團建一起出去玩,這些都是我們人生回憶中美好的部分。 當然,大家會有點排斥、不願意面對一段關係中功利的部分。所謂「人走茶涼」,就是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 —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層次上去溝通了。 大環境總是獎勵和吸引那些適應他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 強者吸引強者,優秀吸引
算命師說的是你的命?還是他自己的欲望? 論命,不應該是透過別人的肉身去驗證鐵口與否。如果今天你看到對方的命盤有很不好的事情,你要怎麼詮釋?怎麼解讀?你會給予對方什麼樣的訊息?想來,其實「如何正向地傳遞負面訊息」亦是高難度的溝通之一。只不過哪,不管再難,或許最核心的要素還是那個「起心動念」——我們之
小孩們在沙灘堆砌的美麗城堡,轉瞬間就被海浪沖散了。在他們的遊戲與笑談之間,在浪花的起伏之間,什麼也沒有留下。 繁華的紅塵一如漫天的塵土,在海風吹拂過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我們鎮日汲汲營營、拚命工作,終究只是維持短暫的風華;在走過大半歲月之後再回頭望,只剩下歷經滄桑之後留下的痕跡。那麼,那些在計較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耐心聆聽別人的全部內容,以獲取更多有用信息,提升理解力和溝通技巧,並表現對他人的尊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效溝通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然而,溝通的藝術不僅僅在於表達自己,更在於理解他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背景、經驗和觀點,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正是這些不同的視角,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但同時也給溝通帶來了挑戰。 當我們努力去理解他人
Thumbnail
學到重要的一課,儘管「高敏感」容易察覺對方的需求,但是好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對方「對話」的這個溝通過程卻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大家都是單一個體,有不同的想法,造就世間的多樣貌。 一個人的口吻表示,可以因應他個人的思維,說話也是一門藝術、知識,但還有一個重點就是傾聽者,好的傾聽可以瞭解說話的人想表達事情的脈絡。 大家有看過或聽過,人們在傳達事情時,傳遞的過程中經過越多人,最終聽到的人結果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這個微妙的落
Thumbnail
如何透過真正看見他人,透視自己,締造深刻人際關係, 提供了關於如何真正瞭解一個人的方式,並針對社群媒體和人際關係的幻覺提出了觀點。作者關注於被看見、賞識及陪伴的力量,並強調照亮者和削弱者之間的對比。此外,文中也提到了透過對話技巧以及提出好問題來促進雙向交流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耐心聆聽別人的全部內容,以獲取更多有用信息,提升理解力和溝通技巧,並表現對他人的尊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效溝通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然而,溝通的藝術不僅僅在於表達自己,更在於理解他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背景、經驗和觀點,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正是這些不同的視角,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但同時也給溝通帶來了挑戰。 當我們努力去理解他人
Thumbnail
學到重要的一課,儘管「高敏感」容易察覺對方的需求,但是好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對方「對話」的這個溝通過程卻是非常必要的
良好的溝通, 是清楚地表達自己,也耐心地傾聽對方, 汲取彼此的交集與共識; 當關係之間缺乏界線與尊重, 就容易因為與預期不符,演變為情緒化的發展; 反思自己的內在動機,照顧自己的需要, 真實面對,回應內在, 學習在過程中對自己仁慈。
Thumbnail
有時候對話來自於討論某個議題,想要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多一個人一起思考多一個思維,從談話裡構築思想,也從中找出一些生活方向。
Thumbnail
忘了從哪裡聽到的很有感見解,令人茅塞頓開。 ​ 「溝通」至關重要的關鍵,是傾聽。 遇過不少很會講的人,不會傾聽,很多人不願意聽別人說,往往都是一個勁的塞自己的意見,自己會怎樣做的劇本,給別人。 口沫橫飛的人啊,你真的會溝通嗎?你真的有講到正確的點上嗎? 沒有,那我只好給你打0分。有可取之處
Thumbnail
你應該有被別人說過「你有在聽我說話嗎?」的經驗,一是真的沒在聽,二是有聽沒有懂,三是有聽懂,但不同意對方意思之外,還一直給建議或自己的想法,對方沒被接受還被教育。 因此不開心說你「沒在聽」很正常,建議做法是接受對方的想法不同,對方想知道你的想法時你再說。 「溝通」與「教育」的差異 接下來我
Thumbnail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幫對方重點整理,當對方說話到一個小段落或開始重複時,可整理一下對方表達內容。 比如說「所以你說的意思是…」「了解,意思是…這樣嗎?」確認理解沒錯。如果理解有誤,對方也會馬上糾正我們說法,釐清了再繼續說,且可能發現有時對方說的跟想的不同。 重點在於了解與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