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識人與溝通

更新於 2024/02/25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跟朋友聊天,聊到一位我們曾經在某個實體讀書會有過一面之緣的人。

「我最近在網路上讀到了幾篇A寫的文字,在文字中所呈現的『他這個人』樣子,和當時在讀書會互動的感覺好像不太一樣,」我說:「文字給人的感覺,是個非常關注『自己』的人,有點自視甚高。因為他的文字通篇都圍繞著『自己』,不斷地闡述『我如何如何』,但同時卻又想要表現得很謙虛、希望隱藏他『希望獲得很多讚賞』的意圖。感覺上,他雖然為自己貼上了『喜愛學習』的標籤,但是對於別人或旁的事並不感興趣,似乎他真正感興趣的,從頭到尾都只有自己。」

朋友聽了,露出並不意外的表情,他說:『A在讀書會發言的時候,其實能感覺得出來他一方面試圖表示低調;一方面,又一直想要表現出自己懂很多、與眾不同!』

從文字和行為,都能觀察一個人的狀態,真有趣。



不過,若是讓我透過文字去認識一個人,趨近現實的可能性就要大得多了。

一直都覺得,文字可以清楚透露出一個人的狀態、性格,甚至意圖,包含「想要假裝」的意圖。畢竟,在實體的互動中,反應多少會依據情境而定,帶有表演的成份,演技好的或者足夠成熟的大人,不會隨便讓旁人看穿他們;但是,文字就不太容易遮掩了。

這麼想來,暗自心驚——不知道我自己都透漏了些什麼呢?



曾經在筆記本上寫過:

如果說話是溝通的一種形式,那麼,除了聲音可以透露說話者的狀態,包含情緒和意圖,語言也是可以的吧。不管是用說的語言,還是,用文字傳遞出去的。

既然文字與聲音都很容易被捕捉到我們的真實意圖,那麼在開口或表達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溝通想要達成什麼目的,或許有助於先釐清那些自己都沒有察覺意念傳遞出去,沒事則沒事,有事則可能造成別人的困擾了。

當我想和朋友說一件事情,目的是什麼?是解決問題嗎?或者就只是想要撒嬌、想要表現自己很不一樣、想要假裝自己很厲害?或許有的時候,先釐清意圖了,就會發現其實不用說了、不需要這樣說,或者不應該提。

又或者是,其實有的時候,不要使用原本習慣的表述方式,更能夠達到最終的目的呢?

節制,不只是把放低自我,也是不輕易地衝口而出。



今天傍晚朋友和我說,她在職場與各式的交流場合中時常感受到:在許多的對話或互動場景中,有時對方不見得是真心地徵詢建議或投入交流,而僅只是在自說自話而已。

感覺就像是,在此刻這個大時代的氛圍下,每個人都能說些什麼,也都想要說點什麼,不管究竟有沒有聽眾需要知道那些事,也不管是否真的有什麼是值得說的。

不過,除了沒有那麼多值得說、也沒有是必須知道的事情之外,會不會連能夠好好聽別人說話的人也不多了呢?

「除了節制自己之外,或許也需要練習擴大聆聽的能力,」朋友這麼說。

如果能夠擴大聽力的深度與範疇,就能聽懂言下之意、聽懂委婉與含蓄,並且接住那些對方未明說的意圖,然後才能達成真正的溝通。

是嗎?

avatar-img
70會員
99內容數
我和我的日常觀察、讀書筆記,還有基於個人生活經驗的反思與體驗; 我和你和他的互動、以及跨越不同社會關係網絡而激起的煙花、水花與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lvie的移動城堡 的其他內容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一般人都會和我一樣,很享受關係中的情感部分。比如,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就是和老朋友在一起聊得來,有共鳴,相互接梗、陪伴。再比如,人和某個組織的情感關係,就是單位過節發月餅、團建一起出去玩,這些都是我們人生回憶中美好的部分。 當然,大家會有點排斥、不願意面對一段關係中功利的部分。所謂「人走茶涼」,就是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 —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層次上去溝通了。 大環境總是獎勵和吸引那些適應他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 強者吸引強者,優秀吸引
算命師說的是你的命?還是他自己的欲望? 論命,不應該是透過別人的肉身去驗證鐵口與否。如果今天你看到對方的命盤有很不好的事情,你要怎麼詮釋?怎麼解讀?你會給予對方什麼樣的訊息?想來,其實「如何正向地傳遞負面訊息」亦是高難度的溝通之一。只不過哪,不管再難,或許最核心的要素還是那個「起心動念」——我們之
小孩們在沙灘堆砌的美麗城堡,轉瞬間就被海浪沖散了。在他們的遊戲與笑談之間,在浪花的起伏之間,什麼也沒有留下。 繁華的紅塵一如漫天的塵土,在海風吹拂過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我們鎮日汲汲營營、拚命工作,終究只是維持短暫的風華;在走過大半歲月之後再回頭望,只剩下歷經滄桑之後留下的痕跡。那麼,那些在計較輸
過去的自己總是對事情黑白分明,而現在則學會保持距離,不再輕易對別人的情緒或行為有反應。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自己與他人關係的改變,以及保持距離所帶來的舒適感與自我成長。
看到有人說「只要出發點是良善的,毋須多言」。真是年輕啊(從《葬送的芙莉蓮》學到的)。「通往地獄的路,是由諸多善意鋪成的。」(The road to hell is paved with good intentions.​) 為什麼慈悲跟智慧要兼具?只有慈悲、沒有智慧,就會好心做壞事。
一般人都會和我一樣,很享受關係中的情感部分。比如,人與人的情感關係,就是和老朋友在一起聊得來,有共鳴,相互接梗、陪伴。再比如,人和某個組織的情感關係,就是單位過節發月餅、團建一起出去玩,這些都是我們人生回憶中美好的部分。 當然,大家會有點排斥、不願意面對一段關係中功利的部分。所謂「人走茶涼」,就是
和擁有最新認知的人進行思想碰撞,不僅能夠打開我認知新世界的通道,獲得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且當感覺自己不是被「碾壓」的時候,我會得到一種反饋— —我的認知力基本上已經可以支撐自己和他們在同一個層次、同一個層次上去溝通了。 大環境總是獎勵和吸引那些適應他的人,人與人之間也是一樣。 強者吸引強者,優秀吸引
算命師說的是你的命?還是他自己的欲望? 論命,不應該是透過別人的肉身去驗證鐵口與否。如果今天你看到對方的命盤有很不好的事情,你要怎麼詮釋?怎麼解讀?你會給予對方什麼樣的訊息?想來,其實「如何正向地傳遞負面訊息」亦是高難度的溝通之一。只不過哪,不管再難,或許最核心的要素還是那個「起心動念」——我們之
小孩們在沙灘堆砌的美麗城堡,轉瞬間就被海浪沖散了。在他們的遊戲與笑談之間,在浪花的起伏之間,什麼也沒有留下。 繁華的紅塵一如漫天的塵土,在海風吹拂過後一切都無影無蹤。 我們鎮日汲汲營營、拚命工作,終究只是維持短暫的風華;在走過大半歲月之後再回頭望,只剩下歷經滄桑之後留下的痕跡。那麼,那些在計較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這個想法來自於閱讀完美麗新世界一書的大約兩年後。在我翻看自己過去的文字紀錄時,突然對當代的「消費階級」觀念與物質享受的價值觀有些感悟。其中提到的各個譬喻與典故大部分皆來自於「美麗」一書。 這篇部落格則寫於這個想法的兩年後。
Thumbnail
「專注於關注自己,而非關注別人」-現實與雜訊- 當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往往變得喜歡關注別人的生活~臉書或IG打開,就是某某明星的事情、或者很多新聞、朋友動態,一則又一則的出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新聞出現都是出去哪裡玩、或吃什麼美食、或在什麼地標打卡、某某公司獎金多少、公司福利排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Thumbnail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上,有著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給你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嗎?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的。大約在工作十年左右,我的體悟是: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Thumbnail
爸媽把這塊空間當儲藏室,那場火燒毀了媽媽的很多份文件,可是遺留下來的文件─多年來一直擺在我們眼前的文件─此時鋪散在一張掉漆的工作桌上,敘說一段爸爸不想聽的故事。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這個想法來自於閱讀完美麗新世界一書的大約兩年後。在我翻看自己過去的文字紀錄時,突然對當代的「消費階級」觀念與物質享受的價值觀有些感悟。其中提到的各個譬喻與典故大部分皆來自於「美麗」一書。 這篇部落格則寫於這個想法的兩年後。
Thumbnail
「專注於關注自己,而非關注別人」-現實與雜訊- 當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們往往變得喜歡關注別人的生活~臉書或IG打開,就是某某明星的事情、或者很多新聞、朋友動態,一則又一則的出現~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新聞出現都是出去哪裡玩、或吃什麼美食、或在什麼地標打卡、某某公司獎金多少、公司福利排
Thumbnail
假新聞、認知作戰,自從2016美國總統大選、2018台灣公投等事件後,這些詞彙便經常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然而,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它們從何而來?又會對人類社會造成什麼影響?
Thumbnail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人類究竟是怎讀的?本書從歷史的角度介紹了人類的閱讀活動,並探討了寫作、印刷、小說、詩歌、焚書、詮釋、重讀等和閱讀密切相關的現象,以及不同文化、不同性別和不同時空的閱讀經驗。人不只閱讀,也一直在探討閱讀的意義,相關的議題可以說總是耐人尋味。
Thumbnail
許多人嚮往在工作上,有著充分的自由與彈性。但真給你了又如何?你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嗎?想要獲得工作上的自由與彈性,得靠自己去創造機會,而不是等待別人給予機會的。大約在工作十年左右,我的體悟是:在完成分內工作之餘,有意識地挑選任務。
Thumbnail
爸媽把這塊空間當儲藏室,那場火燒毀了媽媽的很多份文件,可是遺留下來的文件─多年來一直擺在我們眼前的文件─此時鋪散在一張掉漆的工作桌上,敘說一段爸爸不想聽的故事。
Thumbnail
【鬼不見的鬼故事】專題|或許人類的結局不是滅絕,而是過時,人工智慧就是我們的進化,就像過去智人淘汰其他人種那樣,是個難以避免的進程。或許我們該接受,末日與創造常常是並存的,有毀壞才有新生。但是,如果艾娃這樣的人工智慧,取代原本的人類,會怎麼樣呢?這個「人類社會」會變好還是變壞?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