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讀後感│《多尾貓》:名探艾勒里‧昆恩的挫敗與完整

作者:艾勒里‧昆恩/出版社:麥田
這一年跟著Podcast節目「惡之根」讀了不少艾勒里‧昆恩的作品,不僅破除年少時代對於昆恩作品不好讀的刻板印象,在閱讀過程中也獲得不少樂趣。雖然沒有看完昆恩全部的作品,就艾勒里‧昆恩做為系列名偵探的生涯而言,可以推測《多尾貓》或許是個巨大轉捩點。
與過往作品不太相同,《多尾貓》沒有長篇幅鋪陳一個地方家族為開場,而是以一系列的殺人迷案揭幕,艾勒里也不再是那個追求刑案真相只為有趣、喜愛處處留情貌美女子的風流公子哥,他壓抑那位被稱為「貓」的連環殺手的好奇心,專注於自己的寫作事業,直到他的父親帶著燙手山芋來尋求他的協助,使艾勒里決定再次披上偵探的名號,投入辦案現場。
就像每一個偵辦過連續殺人案的偵探一樣,就算他們投入事件的調查,也無法立刻就找到正確的真相,必定還是要經歷過幾個無辜的人受害,在艱困的搜查與分析中,才可能找到關鍵證物。但這本書並不聚焦於對案件的偵查,也不太寫艾勒里為了建設或驗證理論而活躍遊走,而是著重於描寫人性的表現,以及無論是個體或在群體中的心理狀態,比如西莉絲蒂與吉米如何因為艾勒里從中作梗的緣故,發展曲折的感情;又如紐約市民集體對於「貓」的恐懼,如何引發一場死傷慘重的暴動,而艾勒里在市民暴動後,藉由與幻想中的普羅米修斯充滿哲思的對話,指出人類集體恐慌的本質;艾勒里與謝里曼教授解析真兇的深層犯案動機,揭示一個人會犯案可能具有盤根錯節的心理因素。這些描寫都顯現昆恩逐漸掌握藉由情節安排鋪陳烘托人性本質的技巧,以及他力求金進作品而深入心理學研究的努力成果,畢竟他早期的作品偏重邏輯缺乏人性描寫是一大罩門。
做為推理小說而言,這本書的公平性說來是不足的。應該也可以在鎖定嫌犯時就檢視的證據,卻在即將完結之處才被呈現出來,艾勒里參與案件調查後故事節奏就慢了下來,甚至漸趨停滯,在這樣的編排中,身為讀者可以感受到故事裡的紐約市充斥凝重壓抑而且緊張的氣氛,但追緝凶嫌的人們卻毫無收穫與進展,少了偵探緝凶鬥智的樂趣,讀起來很滯悶又鬱卒。
但正如上述,《多尾貓》是一本轉捩點,而我喜愛的並非它做為推理小說的那一面向,而是艾勒里這位偵探藉由兩本長篇小說的篇幅,指引我們如何經歷並面對失敗。
從《十日驚奇》的第一次遭挫,到《多尾貓》的第二次挫敗,昆恩給他的推理小說讀者一個不同的想像:偵探也會失敗,而且他可能一錯再錯。
在鑽研人性的旅途中,艾勒里‧昆恩找到的答案是讓神探不再傲視凡間,走下神壇承認自身不完美的部分,往後他推理時肯定會擔心自己是否又要再次犯錯,但那卻能使他不再以自身經驗為邏輯來推理辦案,而能更貼近犯罪者、受害者以及受害者遺族的心,成為一個會失敗但仍然優秀的偵探──雖然我查過資料,顯示艾勒里後來不再佔有主角地位,轉而偏向解謎的工具型角色。
從年初開始讀《荷蘭鞋子的秘密》,那位自大年輕的年輕人一路走來,辦案思路從講求邏輯到懂得人情世故,在《十日驚奇》中被操弄才智而學著收斂,到《多尾貓》再次失敗進而更接近凡人,看似是一代名探走下坡的過程,看了讓人心疼,但若換了另一個角度看,卻是艾勒里脫胎換骨,不再是讀者期待必須完美的破案天才,而是可以有多面向的真實形象。
《多尾貓》完結的那一頁,或許是艾勒里‧昆恩最接近自身完整的時刻。
我想這也是近代許多古典偵探的影視改編作品,多多少少也喜愛呈現偵探的弱點,或遭遇挫敗後變得頹廢的原因。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即使他們知道自己不完美,最終還是會挑起其背負的偵探之名,為故事裡的人物與故事外的讀者揭發真相。
我想,這就是《多尾貓》這本書帶來的珍貴財產吧。

惡之根的艾勒里‧昆恩書單:
《荷蘭鞋子的秘密》
《Y的悲劇》
《紅心四點》
《災難之城》
《十日驚奇》
《多尾貓》
我在噗浪上的讀後隨筆:https://www.plurk.com/p/p14izu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