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美學散步03

    電影奇幻之美

    一般休閒活動中,看電影是大部分人的選項。電影,是個產業,也是一門藝術;它可以是低俗熱鬧的商業產品,也可以是意境高超的哲理美學。從知名的卓別林默劇至今,近一百五十年的電影史,澎湃輝煌;近代加上科技的虛擬動畫,讓電影更多面貌呈現。對於「電影」,我們可以放空去觀看,不必動腦地直覺去欣賞,相信製作人、導演、男女主角都不會責怪我們。反之,我們有一絲的看法、想法,那生出這部電影的導演和製作人必定很感動,因為他們的勞苦因此得到回報。當然啦,我們不會認為花錢到電影院去,是對電影工作者最有價值的回報,因電影的價值,在於它的思想,它的美學。
    如何去看到電影的美呢?「看電影」是一門專業學問,深究起來,無遠弗屆。作為普羅觀眾的我們,可以從基本的概念進入「看」的門道。電影,基本是由一幅幅照片連接,迅速移動,使用視覺殘留原理,讓我們看到紀錄下來連續的動作,或說時間差所造成的移動,看到前因後果的畫面。所以,怎麼欣賞一張攝影照片的美,就可挪移成欣賞電影的美。從電影畫面的構圖、色調、景深,加上導演「場面調度」如景框、時空距離、開放封閉等的表達,我們來看出電影的第一層功夫,是否有美的呈現。除了畫面,電影也是敘事記錄,倒不是說他一定是紀錄片,而是將思想、劇本、故事藉著畫面呈現出來。這是電影專業中運鏡剪輯的功力,將畫面做有意義連結,產生電影情節「密碼」,讓觀眾解讀。最後,電影的聲光效果、人物刻畫(化妝服裝),也讓電影增加美的元素。
    由勞勃•瑞福執導的《大河戀》就運用自然唯美的畫面。如主角之一的哥哥,站在蒙它拿州清澈河流的一塊大石頭上,持魚竿做飛蠅釣。水平的河流,垂直的人物,縱深層次的山林,呈現大自然與人的融合,也看到框架中構圖的幾何和諧性,這就是其電影構圖之美。又如此片中父子共餐,三人同桌,等邊三角的幾何構圖,適以表達三者之間的親密又有張力的關係:父親柔和的強制、大兒子無條件的順從、小兒子堅持的反抗,讓諧和的三角形受到破壞,直到很久很久以後才得以復合。這些都是可視由電影構圖畫面衍伸出的意思。
    在台灣看電影,受到商業操作,大部分已被洗腦成無腦觀眾,很少有「美的電影」,只有在影展時可看到有美可言的電影。然而,很多美的電影可「尋訪古道」而得之。現代講求聲光效果、情節緊湊、光怪陸離的電影,往往不若黑白老片帶來的震撼與美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卓別林導演及演出的《城市之光》,在運鏡上就表達出情節及人物的特色及美感。淒美的結局,是卓別林親吻玫瑰想念他愛的女性,看到小人物在大城市中被掩沒、被邊緣化,他再如何奮力,也沒有期望的結果。這也可說是希臘戲劇至高美的悲劇形式,帶出敘事情節高低起伏張力的美感。
    法國導演布列松的影片,是電影中的經典,僅介紹一部《一個鄉村神父的日記》(或有譯為《鄉村牧師的日記》)。這是根據同名經典小說改編的電影,精華在於刻劃平凡的神父腳色,他的農夫成長背景,腼腆的個性,不忮不求的人生觀,讓他在神父的職場上前進困難。即使如此,在他病逝前,仍奮力執著自己的理想。由他的眼中觀察世界及教會的運作,可說是一葉知秋的敘事電影,卻同時也帶有藝術電影演出的生命意義內涵。從平淡的運鏡,看到平凡之美的力量。
    在一些藝術型的電影中,我們比較容易找到電影美的元素。要看到電影的美,還是要花上時間,用點精力,做些功課,才不致是那種沙發馬鈴薯的觀眾,只是看了電影的故事或聲光科技效果。好的電影拍攝,有其背後的導演意圖,藉著畫面訴說電影涵義。認識導演,甚至認識攝影師,都有助於我們來發現電影之美。只有當我們發現了畫面要表達的美善意涵、情節剪接說明的人事物道理、光影雕刻出的指示符號意涵,我們才能了解並進入電影之美中。
    (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18年8月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