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班課程心得】Philip 教授談:學術研究能力的建立不同國家學習、研究經驗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博班課程心得】Philip 教授談:學術研究能力的建立不同國家學習、研究經驗分享
1. 邏輯,概念化的演變,決定科學研究的概念。是以,進行科學研究時,應該先行強化邏輯概念的正確性,以及相關推導的邏輯順序性。然而邏輯概念的推廣性,可能可在思索。特別是在人文以及社會科學領域,作為主體的價值以及道德價值判斷,往往無法使用邏輯式推演進行論證。
2. 英語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建立溝通的基礎。並非學術研究的全部,但是掌握了英語的使用權,某種程度上也掌握了學術的話語權,所以在學習以及應用的同時,所應該考慮的是使用英語的溝通性,而非正確性,先讓自己可以被理解,爾後強調正確性。
3. 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對於研究成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進行研究方法的討論時,應先討論文獻研究的現況,了解到目前的研究現況之後,才能夠對於目前的研究現況有所掌握,掌握到現有的研究方法才能夠有所突破。
4. 科學研究者於研究時應盡量沒有偏見,特別是針對研究成果,而應針對現象或者實驗結果做出相對應解釋。
5. 運動科學研究者應著重在創造知識,以及如何利用創造性知識來進而影響政策,影響民眾,最後再循環回創造知識,創造知識的正向循環論證。
6. 預先設定化的結果假設,將會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正確性以及應用性。也就是所謂的先射箭再畫靶的研究方式,如何創造出先畫靶再射箭的研究方式,將可以緩解若干目前運動科學研究的困境。
7. 研究成果以及相關資料不應該只是用來符合個人對於研究的設定,而應該是基於相對客觀的研究成果展現。
8. 「真實」或者「錯誤」,以及「較強」以及「較弱」的結果呈現,應該就研究的脈絡性來決定。
9. 研究假設以及有效性應該嚴格進行定義,方可進行後續研究,以強化後續結果以及結論的正確性。
▌陳映竹 ▌ (Chen, Ying-Chu), Ph.D. Student, M.S., M.A., CSCS*D, ACSM-EP-C.
▌聯絡資訊 ▌
E-mail : isame4@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1會員
263內容數
想知道運科竹如何安排自己的訓練嗎? 這個專題分享運科竹平常的訓練過程,以及相關訓練的心得還有影片,讓更多人了解如何更有效率的進行訓練!以及目前最新運動科學研究現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是運科竹! 的其他內容
獲得成功有兩個最重要的前提:一是堅決,二是忍耐。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 周建智教授兼任系主任 也就是確認明確目標跟遭遇困難依然能夠不斷持續的能力。博士班求學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必須始終提醒自身明確的目標在哪以及不斷堅持的決心。 因為,人們最相信的就是一直堅強的人,雖然有時意志堅強的人也許會遇
人生的經歷與安排,絕無所謂「浪費」,經歷過即是「得到」或「學到」,端看如何思維。
為台灣運動生理學課本的始祖,林正常教授的運動生理學課本可以說是每個體育與運動科學學生從小讀到大的一本教科書。那麼,林教授的教學理念又是什麼呢?
基礎科學研究與實質應用之間,往往存在著極大的鴻溝! 但台灣目前現行運動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卻逐漸開始走向跨域整合的道路!總體而言,目前台灣的運動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呈現以下特點: 1. 居家健身線上化: 網紅教練或者是奧運國手等運動明星,在後疫情時代,健身宅經濟活絡的情況底下,開始走向居家健身
寫作,特別是論文寫作,關係到研究生的生存與畢業,也關係到博士生生活是否能夠安穩地進行,所以花再多時間強調也是不為過!以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系的訓練,不知道能不能派得上用場,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堂必須下功夫研讀以及閱讀的課程,再加上實際的寫作與創作,才有可能駕馭!
獲得成功有兩個最重要的前提:一是堅決,二是忍耐。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 周建智教授兼任系主任 也就是確認明確目標跟遭遇困難依然能夠不斷持續的能力。博士班求學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必須始終提醒自身明確的目標在哪以及不斷堅持的決心。 因為,人們最相信的就是一直堅強的人,雖然有時意志堅強的人也許會遇
人生的經歷與安排,絕無所謂「浪費」,經歷過即是「得到」或「學到」,端看如何思維。
為台灣運動生理學課本的始祖,林正常教授的運動生理學課本可以說是每個體育與運動科學學生從小讀到大的一本教科書。那麼,林教授的教學理念又是什麼呢?
基礎科學研究與實質應用之間,往往存在著極大的鴻溝! 但台灣目前現行運動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卻逐漸開始走向跨域整合的道路!總體而言,目前台灣的運動產業與科技的結合呈現以下特點: 1. 居家健身線上化: 網紅教練或者是奧運國手等運動明星,在後疫情時代,健身宅經濟活絡的情況底下,開始走向居家健身
寫作,特別是論文寫作,關係到研究生的生存與畢業,也關係到博士生生活是否能夠安穩地進行,所以花再多時間強調也是不為過!以前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系的訓練,不知道能不能派得上用場,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堂必須下功夫研讀以及閱讀的課程,再加上實際的寫作與創作,才有可能駕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28歲之前,我也曾認為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然而,隨著我在美國普渡大學的求學經歷,這一觀點逐漸發生了變化。回顧我在台灣大學數學系、應用數學所,以及中央研究院統計所的七年時光,確實感覺基礎研究似乎與現實相距甚遠。然而,博士時期的經歷讓我有機會追尋許多重要問題的源頭,逐漸理解到有價值的基礎科學研究,最
Thumbnail
本文介紹不同類型的理論,讓研究者理解這些理論在研究的應用及其意義。說明了分析型理論、解釋型理論、預測型理論、解釋與預測型理論、設計與行動型理論,以及使用理論時的考量和如何使用理論進行研究的五步驟。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瞭如何透過清晰的理路和表達方式來完善論文,以及內容要點的清晰度。這些是學術研究和寫作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Thumbnail
科學是一種有系統性的知識體系,而哲學則會持續提問理論命題是否合理、實驗是否能完整說明理論想探討的範圍,而實驗是否可複製。典範的興起與跌落是必然的,而數據只是數據,具有可操弄性,必須用該理論是否合理和實用性來檢驗。
Thumbnail
在生成研究問題,並且對於先行研究進行過一系列的文獻探討之後,研究者可以提出研究假說。會有假說,主要是研究者在提出研究問題的時候,可能心有定見,問題才能成立。上野千鶴子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提出假說。 例如研究者觀察到學生在高中時期經過激烈的考試競爭後上大學,但在上大學後
Thumbnail
研究問題是研究的出發點,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指的是能回答、在研究者的能力範圍內,而且可以透過實際證據驗證的問題。 上野千鶴子教授在《如何做好研究論文》一書中說明:提出研究問題之後,要假設這一個研究問題過去一定也有人提過類似或相關的問題。常常有人認自己提出的是屬於原創性」問題,之前沒有任何人提過,上野教
對於知識的學習與轉化,我們常使用各種方法,從閱讀書籍、參與課程到聆聽Podcast和觀看短影音分享等等,希望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想到了日本學者竹內弘高與野中郁次郎在「創新求勝」(Managing the Fields of knowledge)提出的「知識螺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