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百繪詩彩.再現容顏」新竹公會堂開幕展

文/蔡承允 攝影/程天佑 
睽違數十年,新竹公會堂以紅磚建築的樣貌,迎來第一場展覽。這座啟用於1922年的公會堂,在 2019 年啟動歷史建築修復工程,剝開 1970 年的增建拉皮,展現今日的老建築外觀。其外如何修復,是一場辯證。在當代, 古蹟修復的精神不再只是「修舊如舊」,而是一場對於歷史記憶的再現工程。穿越百年,市民曾經的生活記憶如何再現?扮演市民演講、送別、宴會、展覽及詩社文教活動的老公會堂,如何透過一場展覽,將老建築空間與市民生活重新連結?
圖為藝術家謝嘉亨在開幕展展出的作品《陶瓷火車》。陳置於館內的展品,象徵著對歷史記憶的回顧,同時也不忘向未來開拓的可能性。
圖為藝術家謝嘉亨在開幕展展出的作品《陶瓷火車》。 陳置於館內的展品,象徵著對歷史記憶的回顧,同時也不忘向未來開拓的可能性。
喜歡人所以一直畫人 林耀堂深度的詩人版畫
本次開幕展展出詩人版畫系列作品,是林耀堂對臺灣本土詩壇的重要紀錄。該系列創作起源於林耀堂對詩人林亨泰文采的感動。林亨泰是臺灣詩壇「現代派」成員、笠詩社發起人之一,曾任《笠詩刊》的首任主編,是「跨越語言的一代」的詩人與詩評家。林耀堂受到林亨泰的影響,對於詩中簡練的文字與深藏其中的情感,心中燃起了對於詩人崇敬,進而由藝術作為表現的紀錄方式,以「詩人群像」為主軸,為詩人們刻畫出創作當下的霎那永恆。
林耀堂的版畫,試圖溫潤地傳遞詩人某一刻的文字容顏,以版畫中的人像具象再現。銅版畫的蝕刻工序,施作過程精準、嚴謹,呈現的色調與線條深刻、肅穆,體現了林耀堂對於文學創作者們的仰慕與敬重之情。本次於新竹公會堂展出的十件作品,是林耀堂對臺灣詩人的崇敬表達,也是他多年藝術生涯中,寄情於文學的情感實踐。林耀堂曾說:「喜歡人,所以一直畫人。」詩能夠傳遞著生生不息的寓意,詩會觸動每一個世代人們閱讀中的沉靜與寄託。林耀堂以版畫跨界文學,將詩人們文學作品裡的情感、關懷與生命深度,記載於銅版畫中,展現一代臺灣的文學風貌。
林耀堂創作體現出對詩人的欣賞。 內文為詩人管管的詩作〈劍橋之柳〉
西方技法在地關懷 翁金珠溫度的鋼筆創作 
鋼筆畫源自於西洋美術的傳統技法,剛勁流暢、黑白分明的線條,又能依下筆速度與力度區分粗細,有其獨特美感與趣味。對於建築繪畫作品而言,鋼筆畫能更流暢地表達建物的線條、稜角及外觀特徵。
曾任彰化縣長、文建會主委的翁金珠,在公務之餘,將原本批公文用的鋼筆,作為日常繪畫的工具,她的繪畫主題有花草植卉,也有對於市街裡老建築的紀錄。在她出身的彰化縣,數百年歷史的老城裡,建築群承載著人們生活的軌跡與記憶,也成為她作品描繪的對象。
翁金珠的鋼筆畫,將老建築的精神與當代連結。
本次展出的作品,從翁金珠多種多樣的城市建築畫作中,選擇八幅台灣各地的公會堂參展,也與展出場域相呼應。她筆下的公會堂,寄託了她對於文化、土地和鄉土的關懷。公會堂的興起來自日本時代公共空間的需求,是常民日常生活休憩、聚會和參與文教育樂活動的地方。而公會堂建築映射了時代下的建築風貌,如建築中的拱窗、圓拱及浮雕等元素,來自建築史上的西洋歷史式樣;而許多幾何形狀的飾帶和窗型,則是名為Art Deco的風格裝飾,多出現在折衷主義類型的建築中。
如今的臺灣,大部分的公會堂建築已隨時代變遷而拆除,翁金珠的鋼筆畫,則透過對建築的細節描繪,於紙上重現當年臺灣市街中承載市民記憶的歷史建築,將老建築的精神與當代連結。
透過翁金珠的一筆一畫,我們得以窺見歷史發展中不同藝術風格隨著時間與現實需要而產生的演變與轉化。
送往迎來再現容顏 謝嘉亨力度的陶瓷火車
火車承載著臺灣的人民往來各地,長長的鐵軌一如臺灣人民生活日常的情感軌跡。以老火車為題材的創作,源自於謝嘉亨幼時對火車的記憶與鄉愁。藝術家的童年,往往是創作過程中的寄情來源。出生於1960年代的藝術家,和生長於同時代的人們一樣,對當時尚未電氣化的鐵路有著深刻印象。那個時代的鐵道上奔馳著蒸氣火車,烏煙繚繞的火車頭、震耳宏亮的高頻率汽笛,都是人們難以忘懷的搭乘經驗,也是謝嘉亨深刻美好的幼時記憶。
在謝嘉亨自西班牙留學七年歸國後,為突破傳統的陶塑表現題材,嘗試以陶瓷雕塑技法,以蒸汽火車為媒介,試圖再現幼時的美好回憶。在他對工法的精心探究中,以習自西班牙的「閃光釉」技法創作出一系列陶瓷火車,也曾以此獲得國家工藝獎殊榮。
藝術家富有寫實精神的細節刻劃,為觀眾還原出在科技發展中逐漸淡去的市民記憶。
本次於公會堂展出的作品中,以閃光釉製作的蒸汽火車有著與人們印象中瓷器不同的質感,質地更似金屬,藉由表面的加工,也更能表達因年歲痕跡而斑駁脫落的火車意象。而蒸氣火車的機械結構,藝術家也細心著墨燒製,以寫實精神復刻列車上的管線、輪軸和金屬紋路,乃至火車賴以移動的載體—鐵軌、橋樑及其鵝卵石鋪面的塑造。以陶瓷材質再現機械工藝年代的美感,深刻體現謝嘉亨的匠心與高超技藝,也重現了市民記憶中的蒸汽時代。
三組藝術家,分別以自身熟悉的媒材,自文學、建築與運輸等近在常民生活周遭的議題切入對話,具象的展現成果、多元的切入角度,令作品折射出如鑽石般的閃耀光彩。作為重新開幕後的首場展出,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擁抱多元面向的作品,期待讓生活美學走入眾人的生活之中;期待讓人們重新步入公會堂集會、共享與交流知識,讓這棟建築,成為公眾交流的新起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