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翮 圖片提供/尹子潔
2021 年秋天,藝術家尹子潔獲選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島嶼對話 - 臺馬藝術交流」藝術游擊駐村計畫。兩個月的駐村時光,她漸漸融入馬祖的生活並與當地居民建立友誼,與此同時,她也透過藝術家單純且無預設立場的視角從外部凝視島嶼,最後在津沙公園攝影學會空間呈現個展「據點房間」,以獨特的「觀念藝術」試圖翻轉島嶼既有認知。
結合當地場域與自我藝術思索
起心動念前往馬祖源自於高中時期的純純初戀,當時情人駐紮於東引,沒有智慧型手機與即時通訊的年代裡,尹子潔透過一封封往返書信在腦中勾勒出馬祖形象。實際踏上島
嶼的渴望與時代一去不復返的惆悵,讓其藝術計畫一開始便圍繞著人與人間的聯繫,以及擺盪在未知與具體之間的訊息狀態進行發想,開展出一系列富具浪漫的藝術創作。
計畫發想核心作品《瓶中信》即結合當地生態特色與藝術家個人思索。瓶中信作為傳遞訊息的形式,當訊息與情感被密封、漂流海上時,人們並無法預測最終的航向;然而在科技發達的當今,人們越來越能預測其動線,甚至還能搭載 GPS 追蹤。在這樣浪漫不復存的狀態下,尹子潔試圖想要喚起瓶中信的老派情懷。首先,她將在地的馬祖日報打成紙漿,連同銀合歡種子攪拌形塑信紙;銀合歡作為馬祖急欲造林時被引入島上的植物,卻因毫無天敵而造成馬祖的生態威脅,既像是一種對沒有奢望未來、只求當下快速療效的心態,同時也映射馬祖長期來因為政治與地理條件產生的貧瘠生活狀態。尹子潔將此疊加著複雜資訊的紙張帶到展場中央,她製造藍幕搭建起的場景,邀請觀眾在藍幕中央書寫一封信。而在展覽閉幕之際,藝術家也當場朗誦信件,將信件收妥入海漂瓶後持續流浪,由於沒有刻意地追蹤,我們無從得知瓶中信最後是否被打開閱讀、亦或是流落在某座島嶼上,成長出另一片銀合歡。
小動作置換島嶼創傷與苦難
與展覽同名的作品《據點。房間》是三頻道錄像,攝錄於南竿 53 據點的 40 高射砲堡。該場域過去曾經是士兵們監視是否有敵襲的場域,如今已然成為廢墟,不復當年軍民聯合作戰的緊繃,然而旁邊的標語仍舊記載馬祖創痛般的戰爭歷史。藝術家在射口安裝窗簾,窗簾的存在不僅切割空間內與外,更削弱過去的恐懼,讓射口變成單純的窗戶,風景也再次成為風景,透過輕微的動作藝術家巧妙地置換空間氛圍。
尹子潔的作品總帶著獨特的詩意和感性,《聽說馬祖下雪了》受到當地人以戲謔自嘲態度面對中國漁民捕撈魷魚造成的光害——「馬祖極光」啟發。錄像中紀錄明信片般美麗的澳口,但細看卻發現不僅積滿海廢保麗龍,甚至錄像中的初雪還是北風吹起時四散的保麗龍碎屑。藝術家進一步將無力從源頭解決的海漂垃圾轉換為藝術形式,亦將與石頭近乎融為一體的保麗龍安置在展場中,藉由物質讓觀眾實際摸索自然與非自然間的轉換。
另一方面,與當地詩人劉梅玉合作的《龍舌蘭之詩》則是將其詩集《耶加雪菲的據點》中的詩句刻劃在龍舌蘭葉片上。作為防登陸的戰地植被,龍舌蘭長年堅硬且尖銳地守護據點,而尹子潔希望能透過將這微小的舉動,並輔以口耳相傳在島民、旅人心中植入「龍舌蘭乘載著詩句」的意念。藝術家強調是否看見詩並非重點,而是透過這個事件勾起所有人的想像,重新賦予場域新的意念。
駐村是從慣性日常掙脫的特殊狀態
對尹子潔來說,藝術有別於現實,甚至能帶領大眾從現實暫時逸脫,但這個逃逸並非反現實,而是在現實上開了小縫,藉此窺探出另一番風貌。而透過駐村來到異地時,藝術家不僅有機會在陌生的環境裡重新思索藝術與自我的本質,更因其「他者」的角色,不帶利益慾望甚至不受既有領域限制的走入地方,更有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思考脈絡。
以本次馬祖的駐村為例,尹子潔以有別於觀光客走馬看花的速度,緩慢且較長期地漫遊島嶼,積極與在地居民、藝術家和藝術組織互動,並且與同樣造訪馬祖的外地藝術家交流,吸收與分享知識、經驗與觀點。如此這般介於日常與非日常之間的狀態,激發前所未有的想像,也協助她發展更多藝術與文化的實踐。
離開馬祖後,尹子潔也隨即投入臺中清水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為期一年的「穿越牛罵頭!超時空方舟!」一展,以策展人兼藝術家的身份串連園區歷史脈絡、文化保存議題並延伸到對於生態意識的關懷,更希望能透過研究、展示與推廣等各式面向,與在地產生更深刻的連結。懷著過去的養分,尹子潔將持續探索藝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