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一年將到尾聲,我們在今年的最後一個月為大家回顧原住民族世界的重要新聞,今天我們先複習三則與「科學研究」有關的新聞,外加一段關於海洋垃圾的短片,同時不忘記向冬天倒數:離冬至還有16天,離年底還有26天。
- 生態研究:可能流失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
- 神經學研究:澳洲原住民失智症比例近乎全球平均值兩倍
- 基因研究揭曉香菠蘿身世:一個科學性的誤解
- 短片:清理太平洋大垃圾帶(無旁白)
生態研究:全球語言前景黯淡
本世紀末可能流失超過一千五百個語言
可能流失的劣勢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
生態研究:可能流失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
發表在科學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的一篇論文針對全球語言流失前景表達悲觀的預測:
該研究測量全球 6,511 個語言共 51 個變量,包括人口、法律承認、社經地位、環境特徵等,結果顯示,人口流動會提高語言流失風險,正規學校教育年限會提高語言流失風險,顯示學校教育亟需調整。若沒有相應措施,40 年內語言流失數量可能加倍,到本世紀末,全球可能流失超過 1,500 個語言。
可能流失的劣勢語言多半是原住民語言。以高語言歧異度的澳洲為例,250 個原住民語言當中,只有 123 個有人使用,其中生命力尚稱強韌且兒童持續學習的只有 12 個。
Source: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神經學研究:澳洲原住民失智症比例近乎全球平均值兩倍
發表在美國《神經學》的一篇
論文指出,澳洲原住民得失智症(dementia)的比例遠高於全球平均值,且這與居住環境無關,居住在部落和城市的原住民的失智比例都極高。
過去已有研究指出,居住在遙遠部落的澳洲原住民失智比例極高,而這項新的研究納入大量都市原住民人口,發現生活環境並無影響。校整各項數據因素後,澳洲原住民的失智症比例為 24%,近乎全球平均值 14% 兩倍。
神經學研究只能檢驗並觀察神經學方面的問題,但研究人員指出,長期遭受殖民並承受系統性種族歧視,對澳洲原住民的社會生活和身心造成影響,很可能以間接方式促成高比例失智人口,這也表示必須在文化面尋求緩解問題的方法。
Source: AAP: Sharon Smith via ABC News
基因研究揭曉香菠蘿身世:一個科學性的誤解
香菠蘿(Artocarpus odoratissimus)是桑科波羅蜜屬植物,原生於婆羅洲。兩個世紀以來,植物學家用一個學名指稱這些樹,直到 2016 年,一個研究團隊在沙勞越從事研究,注意到當地原住民以兩個不同名字稱呼這些樹:樹葉和果實都較大的樹叫做 lumok,果實較小較不甜的樹叫做 pingan。後來他們又注意到婆羅洲北部的原住民也以兩種名字稱呼香菠蘿。
考慮到原住民可能比科學家更了解在地,研究團隊於是檢驗香菠蘿樹的基因,確定這是兩個相關樹種,但遺傳差異大到足以被認定為兩個物種,於是將
研究成果發表在《當前生物學》期刊,將
Artocarpus odoratissimus(香菠蘿)之名留給果實大而甜的 lumok,並將果實較小較不甜的 pingan 稱為變菠蘿(
Artocarpus mutabilis)。
香菠蘿身世獲得釐清,但這作為反而引人誤會。我們知道原住民對植物的分類完全不考慮科學上所謂的基因,而是實用性的分類。以香菠蘿為例,婆羅洲原住民之所以要用 lumok 和 pingan 兩個名字來區分乍看似乎相同的兩種樹,正如他們告訴科學家的,主要因為果實大小和甜度不同,作為食物有優劣之別,而不是因為原住民知道這兩種樹「遺傳上差異大到足以被認為兩個物種」。
我們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因為我們若誤以為原住民傳統知識的用處,在於增益補強科學知識,那麼當兩者有所參差,原住民的知識又剛好不符合科學認知,是否就理所當然可以駁斥原住民族傳統知識了呢?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如原住民可能因為人為利用方式的差異,而賦予科學上所謂的單一物種多數的名字,這不表示原住民的認知錯誤(從科學角度而言),只表示原住民的認知出發點與目的和科學不同。
下圖左為 pingan,右是 lumok。
短片:清理太平洋垃圾帶(無旁白)
富裕世界的人們創造大量垃圾,最終將無際大洋也拉入泥淖。以下是清理太平洋大垃圾帶的短片,希望大家看了以後,會更加留意減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