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氣候變遷與原住民有用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今天我們續談原住民族與氣候變遷。
Source: NASA Global Climate Change

Source: NASA Global Climate Change

談到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我們心頭浮現的圖像,大概總少不了愈來愈細膩深入的科學研究,例如上圖是今年年初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的衛星從地球軌道拍攝到的畫面,顯示大量沙塵由非洲西北方吹向大西洋上的加納利群島(Canaries)。這影像對氣候科學家來說極具重要性,因為沙塵的影響不只掩蔽天空和視野,令人呼吸不順、肺部緊張,還會對氣候造成影響。來自沙漠的沙塵又稱礦物塵,富含鐵質,會吸收太陽能量,溫暖周遭環境,一般含黏土較高的淺色沙塵則能冷卻環境。現在科學家加緊腳步研究沙塵的各種型態與作用,試圖釐清這些隨風來去的細小塵埃對氣候變遷造成的影響。

自從氣候變遷問題浮現,這個現象/問題/危機及其成因,一直是科學家壟斷的領域。1985 年天體物理學家薩根(Carl Sagen)出席美國國會聽證,以非科學能夠理解的語言,向美國國會說明全球氣候變遷的原理,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近幾年還有科學家提出更具體的主張,說明哪裡的原住民關於哪方面的傳統知識對什麼問題具有價值。

2017 年,倫敦大學研究者在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發表通訊文章指出,過去科學界總認為原住民族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卻沒意識到原住民族也是環境保護的推動者(類似的看法在最近兩三年頻繁出現,與全球各地密集遭受重大天災,例如乾旱、野火、颶風、洪水等等)。這些來自科學界的意見支持原住民族取得國際談判上的發言權和決策權,一方面避免原住民族持續淪為氣候變遷受害者,一方面藉助於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彌補現在科學方法的不足。


以上這類意見著眼於原住民族對其他人的「用處」,以此為基礎而主張「利用」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其實是一種相當自私的言論(雖然總好過對原住民族全然視而不見或嗤之以鼻),還有另一半話沒有明說:如果原住民族對大家無用的話,就不必承認他們的傳統活動具有知識的地位和價值,也不必理會他們主張的生存和自決權利。

戒除自我中心
承認他人也有同等的生存權利
是非原住民的主流社會需要建立的基本道德

最後,請大家讀取兩篇原住民族氣候變遷聯盟關於《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及立法過程的投書意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5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2/07/28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2022/07/28
如果今天殖民者及其後裔全數退出台灣,台灣也就沒有原住民族可言了。每一個非原住民的台灣人存在的本身,都造就台灣原住民的存在。沒有加害人,就沒有被害人。這不是任何人喜歡不喜歡,樂意不樂意的問題,單純是個事實問題。
Thumbnail
2022/07/21
台灣的法律制度和澳洲差距極大,但這不影響我們思考澳洲這項判決的核心思想:原住民與土地的連結不能被國家以任何方式抹煞,作為國家法律制度根基的憲法也不能夠。
Thumbnail
2022/07/21
台灣的法律制度和澳洲差距極大,但這不影響我們思考澳洲這項判決的核心思想:原住民與土地的連結不能被國家以任何方式抹煞,作為國家法律制度根基的憲法也不能夠。
Thumbnail
2022/07/14
若人數較眾就排擠他人參政,那麼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不時時刻刻在排擠其他平地原住民?阿美族的夷將・拔路兒當了那麼久原民會主委,難道不排擠賽德克參政嗎?
Thumbnail
2022/07/14
若人數較眾就排擠他人參政,那麼人數最多的阿美族不時時刻刻在排擠其他平地原住民?阿美族的夷將・拔路兒當了那麼久原民會主委,難道不排擠賽德克參政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我們這個時代信仰科學,非科學性的知識往往不被認為是知識——除非科學家們開始主張,有一些理解對科學有增益作用,可以算是知識。過去是十年間,科學家們開始主張原住民的傳統也具有知識價值,於是出現「原住民傳統知識」這個詞彙。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原住民族領域裡之所以環境破壞程度較低,是因為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只從周遭取用生存所必需,對環境只造成底線的擾動,這個大方向才是現代科學和工業文明所應當思考。若我們的文明世界依舊沉溺於開發與經濟成長的迷夢,維護環境、保育生態恐怕終究淪為空談。
Thumbnail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Thumbnail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Thumbnail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Thumbnail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Thumbnail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Thumbnail
許多關切環境的人都樂於支持原住民管理山林或國家公園,相信原住民的傳統知識和應用技能可以更有效的維護環境永續,卻忽略了那些知識或技能並不是什麼可以從生活方式剝離出來的東西。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跟一般非原住民的學者相比,原住民學者在學術界所感受到的最大壓力是根本的世界觀的衝突,這一點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不能說沒有改善,但這改變還是頗受地域限制,主要出現在紐西蘭、澳洲、太平洋各島國的大學,北半球則只有薩米人居住的斯堪地納維亞最有交流和改變的意願。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Thumbnail
有些學者認為,原住民要發揚文化或傳統,大可前往文學領域,為何要來禍亂學界?這個問題乍看頭頭是道,其實已經默認了只有歐洲文化為基底的知識才是知識,是一種霸權的認知預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