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eadmoo 2022 年度閱讀報告》解析(一)

前言: 《Readmoo 2022 年度閱讀報告》於日前正式出爐,由於適逢讀墨正式營運十週年,今年的閱讀報告中特別規劃「讀墨十年回顧」單元。然而,無論是今年呈現的數據,還是讀墨十年來的整體營運成效,都可看出電子書市場已是現代不可逆的趨勢。以下將以《Readmoo 2022 年度閱讀報告》提供的數據為基準,分別進行產業、閱讀市場、讀者分佈等領域進行我個人的不專業分析。
「讀墨十年數據回顧」單元解析篇 #日漸茁壯的電子書市場 從早年人手一本的紙本印製書籍,到如今幾乎人手一台的電子書閱讀器,科技趨勢在閱讀市場的躍進正急速縮短時程。在《Readmoo 2022 年度閱讀報告》中,讀墨先帶領讀者看到的是營運十年來的成長曲線,每一項指標在在顯示電子書市場已在2022年進入成熟期。
首先是讀墨會員人數(此處應該是指讀墨帳號註冊數量,但還是以報告書所寫的「會員人數」稱呼),從圖表曲線可清楚發現讀墨的會員人數自2016年起快速增加,此現象極可能與台灣的手機網路普遍性息息相關。 印象中,在西元2000年前後的時間,台灣網路市場開始蓬勃發展,當年所使用的上網媒介以桌上型電腦為主,不久後電腦市場開始傾向於能外出攜帶的筆記型電腦,而當年的手機還只有一般通話、傳送訊息等基本功能。之後,手機開始進化,逐漸從黑白螢幕蛻變成彩色畫面,傳輸系統也擴增了GPRS、與電腦相連的USB傳輸、藍芽等功能。然而關鍵的直接上網功能,卻是直到智慧型手機成為市場大宗、4G通訊系統成熟後才開始普及。再加上早期的電信月租費並無上網吃到飽方案,所使用的上網數據傳輸皆以量計費,因此消費者絕不會貿然將寶貴的上網數據量與時間投資在電子書上。而使用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的消費者雖然已有部份投入電子書市場,但電腦的體積不像現今的手機或電子書閱讀器如此輕薄,桌上型電腦必須固定於某處使用,這點在無形中壓縮了使用者的時間與意願;而筆記型電腦會有電力供應時限(以未連接插座,僅靠原先儲存的充電電量而言)、機體散熱等問題,同樣也不適合需要長時間閱讀的電子書。 此消費型態在台灣電信業者陸續推出上網吃到飽方案後開始急劇變化。當能一手掌握的智慧型手機能不受限制的隨時上網,消費者棄紙本從電子書的意願隨之提升。而部份擔憂手機螢幕的藍光影響視力問題、對線上閱讀持保留態度的消費者,在電子書閱讀器日漸成熟的今日,也逐步改觀進入電子書世界。而自2020年起侵襲台灣的新冠肺炎,在政府最初啟動的清零政策效應下,台灣民眾宅在家中的時間大幅增加,活動型態被迫改為室內進行,也因此網購、網路遊戲、串流影音等服務的使用量急劇上升,電子書也成為受惠的一員。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具備之下,造就了讀墨的營運績效在2022年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閱讀軟實力
回顧讀墨十年累積的數據,直至2022年10月份累積的閱讀時間高達五億兩千三百零八萬分鐘,平均每天讀墨會員登入帳號後的實際閱讀時間總計約143310分鐘。這樣的時數若非今日網路計費方式已普遍以月租吃到飽方案為主,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若說我是否在得知讀者的閱讀動力如此踴躍時感到訝異,其實不太算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雖然報告書中並未提及讀墨會員的人口分佈情形,但我想大多數的讀墨會員應以台灣讀者居多。而台灣的閱讀力其實從早年的報紙、雜誌發行數量眾多,加上暢銷書籍的銷售量動輒百萬冊,就可瞧出端倪。因此即便是普遍認為電玩遊戲、串流影音絕對當道的現在,圖書閱讀力依然是不容小覷的可開發市場。
讀墨網站目前的總上架數量約為21萬本,相較於台灣十年份的出版總數量,顯然有更多的進步空間。這張圖表中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從10本開始」這句話,可見得在距今十年前(西元2012年)讀墨在草創時期是多麼艱難。此時不妨回想前段所述,智慧型手機於2007年首度問世,當時Apple領先群雄開啟了新手機時代,兩年後Android也跟進上市,此後智慧型手機迅速進化、普及。然而,讀墨正式營運的2012年,理應是智慧型手機大幅攻佔市場之時,但電子書市場卻未跟著鴻圖大展,其主因我認為是各家出版社當時皆採取保守態度觀望。畢竟電子書屬於新興市場,誰也不敢保證讀者會願意放下紙本書,改以線上閱讀圖書,於是紙書市場在當時仍為出版社首選。 #買書=讀書?!
身為讀者,我不敢說自己買的每一本書都有讀過。有些人可能會好奇:「既然沒有要讀那麼多書,為什麼會選擇先買?」我想這近乎矛盾的現象其實與人性有關。 首先,人容易在情緒亢奮或低落時產生衝動型消費的非理性行為,在進行消費動作的當下,其實只是為了紓解壓力。情緒高亢可能基於遇到好事、心想事成,看似正面能量的興奮狀態其實對身體是一種壓力;同樣的,當人遇到傷心難過的事而導致情緒低落時,亦是給身體與心理帶來壓力。而人通常在處理壓力時,最常使用的方式是行動式抒發,有些選擇運動、有些選擇聽音樂或唱歌,但更常被視為最佳選項的其實是消費行為。當電子書產業的便利性足以媲美網購產業時,自然能從中分到一杯羹,再加上電子書販售平台如果懂得行銷策略,三不五時推出價格優惠方案,自然能引誘消費者下單訂購。 「買了書之後,是否該開書閱讀?」這個問題並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而讀墨的閱讀系統也完全未限制可閱讀時間以及書籍放置期限與數量,因此許多讀者可全然安心地趁著對某些書籍的興致正濃或把握限時優惠活動,秉持著「先買再說」的信念,購入大量書籍擺入雲端書櫃。至於這些書籍何時才能與讀者真正的「坦誠相見」呢?一是仰賴讀者本身對某些書籍的熱愛程度而決定前後開書閱讀的順序。二是依靠讀墨時常不定期舉辦主題閱讀馬拉松活動,系統自然會幫讀者彙整符合活動資格的書單,讓沉睡在雲端書櫃角落的書籍得到重見天日的機會。 當然,未符合閱讀馬拉松活動資格的書籍大有人(?)在,加上人性總會依循慣性思維,反覆閱讀自己特別偏愛的書籍。這樣的閱讀模式導致許多書籍依然在雲端書櫃裡待命,圖表中「平均6本讀完1本」的結論算是極為中肯的數字。
#電子書市場也適用「人潮=錢潮」?
當讀墨會員人數大幅增加,平台的營收成長率也明顯上升。當今世界局勢動盪、各國經濟壓力龐大,為何讀墨能逆風高飛,獲得比往年更加優異的營收成效呢?我想這與人類心理層面的變化有密不可分的關聯。 第一,國際情勢緊張,讀者透過新聞報導只能看到現今的緊繃情況,卻不一定理解這份緊繃源自何處?最迅速且能獲得正確資訊的方式便是閱讀相關書籍。以今年爆發的「俄烏戰爭」為例,在兩國開戰之前,民眾對兩國的國情皆略知一二,並無強烈的印象與了解。而當戰爭爆發後,由於世界經濟受到極大的影響,致使民眾不得不正視兩國關係,因此與俄羅斯、烏克蘭兩國的歷史與情勢相關的書籍開始受到讀者關注與購買。 第二,新冠肺炎依舊橫行全球,民眾為求自保,比以往更加著重醫療保健知識的吸收。相較於網路上廣為流傳但真假難辨的保健資訊,醫療保健類型的書籍更具有專業性和真實性,這類書籍的熱賣也是讀墨營收亮眼的因素之一。 第三,經濟壓力的因素所產生的效應,其實與前述的衝動型消費的非理性行為的成因相似,在此便不再贅述。 本篇總結:讀墨的各項營運指標皆有大幅度成長,這意味著電子書市場其實已廣為讀者們所接受,但電子書市場能否完全取代傳統的紙書市場,我認為在近年內是絕對不可能達成。那麼拉長時間,遙望十年後呢?我依然不認為傳統紙書市場會就此消失,但紙書與電子書的購買與閱讀比例會形同失去平衡的蹺蹺板,比重約為紙書2:電子書8,屆時的市場趨勢是否真的如我預料的情況,就讓我們共同見證吧! 下回預告:「2022電子書市場分析」單元解析篇,敬請期待! 本文所使用圖片與數據皆取自「Readmoo 2022 年度閱讀報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