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每個國家都會有地震嗎?不同地區的地震發生頻率會相同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的答案:不是每個國家都會發生地震,地震的發生頻率在不同區域不同,與所在位置有密切關係。
  地震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種,最常見的原因是岩層受力之後,無法承受因此斷裂導致震動;另一種則是火山活動時,岩漿在地下流動時產生的震動。
  在前面的文章有提過,地球表層的板塊受到軟流圈的帶動而移動,在不同板塊之間就會因為相對運動而出現擠壓、拉張或是錯動的情況,進一步導致在板塊的邊界出現大量的地震和火山。因此若是在世界地圖上將所有火山和地震發生的位置標示出來,會發現基本上和板塊邊界是重疊在一起的。尤其是在環太平洋地區,更是因火山的密集分佈和地震的頻繁發生,而有太平洋火環帶的別稱。
  臺灣和分佈在板塊邊界上的許多國家,每年都會有大大小小數不清的地震,發生地震的頻率可說十分高,讓我們基本上都已經對地震帶來的搖晃習以為常,除非搖晃劇烈否則大多處之泰然。然而若是從非板塊邊界的國家來觀光的外國人,在他們過往的經驗中從未體驗過天搖地動,遇到對他們來說難得一見的地牛翻身時大驚小怪,似乎也是情有可原了!

相關單字:
  1. 頻率 frequency
  2. 地震 earthquake
  3. 火山 volcano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25內容數
以問題連結生活,讓知識更有感;用一分鐘懶人包,使學習變友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度謐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的答案:臺灣有活火山。火山噴發可能帶來災難,但是能夠預測並做出應變以降低危害。
我們的答案:在板塊交界活動沒有立即性的危險。跟愛情的關聯先賣個關子,嘿嘿~
我們的答案:地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地心失溫的話,地球就會失去部分的保護機制。
我們的答案:板塊還在移動中,而臺灣的地理位置會遠離美國,與中國的距離則是幾近不變。
我們的答案:鋯石和鑽石成分不同,而值不值錢取決於人為的市場機制。
我們的答案:有用程度因情況而定。保護貼的功用主要可分成防撞和防刮兩個部分。
我們的答案:臺灣有活火山。火山噴發可能帶來災難,但是能夠預測並做出應變以降低危害。
我們的答案:在板塊交界活動沒有立即性的危險。跟愛情的關聯先賣個關子,嘿嘿~
我們的答案:地心的溫度比太陽表面高。地心失溫的話,地球就會失去部分的保護機制。
我們的答案:板塊還在移動中,而臺灣的地理位置會遠離美國,與中國的距離則是幾近不變。
我們的答案:鋯石和鑽石成分不同,而值不值錢取決於人為的市場機制。
我們的答案:有用程度因情況而定。保護貼的功用主要可分成防撞和防刮兩個部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昨晚又地震了…… 雖然我居住的東京不是震央,離震央的距離有4、500公里吧。搖晃的時間太久,耳裡的半規管也失去平衡,比搭乘遊樂園的海盜船暈的更厲害。 關於日本的抗震基準可以參考以前的文章👉日本中長期住房問題的解決辦法-房屋狀態(小標題) 2022/03/17 posted.
創傷是一個共同的經歷,甚至不必親歷其境,只要想到受災地的淒慘面目,僥倖或者藏在心底,但更多的是強烈的衝擊與不安。這是因為受限於地域的災禍背後,有着超越國界的共性和意義。
我在方格子的第一篇地熱發電文章【讓核電消失的基載再生能源-AGS/CLG地熱發電-初探】曾經提到AGS/CLG地熱發電不會引起誘導地震(Induced Earthquake),這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熱發電技術。本文來談談為何地熱發電發展幾十年了,其聲勢不如離岸風電、太陽光電、陸上風電的真正原因,那就是
台灣和日本一樣因為地理因素,是屬於地震活動和颱風十分頻繁的區域。想起22年前的921大地震造成上萬人傷亡,以及數萬間房屋倒塌;近年梅雨季與夏季颱風來臨時,臺灣各地總是下著傾盆大雨,使得低窪地區易造成水災。有想過這些災害發生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該怎麼辦嗎?萬一周遭沒有大人怎麼辦?該採取哪些行動? 這系列
311東日本大震災十年過去了。對於災後重建的情況,日本的東北復興究竟已履及何處?從硬體的防災設施打造,到災後的心理支持,東北三縣的災後復興又有些哪些未竟之處?讓我們暫時撇開那些紛擾,直面地看待東北復興之路上,那些已解的課題與待解的難題。
首先,我要鄭重的再次強調:台灣人好日子過太久,實在太沒有憂患意識了!最近一次遭遇全國性的大型天災,或許就是921震災。但是坦白說,那樣的強度與傷害性,離大型災難還有一段距離。至於人禍就更遙遠了,曾經親身經歷二次大戰的台灣人已經寥寥可數。 再看看五月中第一次宣布「三級警戒」時,有多少人像無頭蒼蠅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作者:黃平松 台灣介於菲律賓的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接觸點,隨著地球的運轉,能量的釋放,台灣每年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讓島上的人心驚膽顫。面對地震,似只有聽天由命,但經過921大地震之後,島上的建築物,包括公路橋樑等,均加強了抗震度以降低傷害。 筆者收集地震資料,自清朝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
今年台灣4月地震頻繁的那陣子,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祕魯也是地震頻繁
各位筆者還記得前兩篇文章寫到世界上規模最大地震嗎?第一名規模竟高達9.5,要知道九二一大地震震矩規模才7.6,破裂帶長度變超過一百公里,而規模每相差1.0,釋放的能量差距為10的1.5次方倍,大約為31.7倍左右、規模每差2.0,釋放的能量差距為10的3次方倍,差距為1,000倍,那規模超過九的地震
這一系列文章中介紹了這麼多與地震相關的地質結構,如斷層、板塊及其邊界,本篇文章就開始介紹台灣歷年著名的地震。 台灣地震帶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包括整個台灣西部地區,主要係因為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活動,震源深度較淺,由於
上次介紹了地球板塊,而板塊交界處附近常因擠壓或張裂的力量另該處岩層產生大大小小的斷,而斷層錯動就是地震主要的肇因,以下篇幅介紹斷層的定義與種類 何謂斷層 斷層是一種分開兩種進行相對運動的岩體的岩石破裂面。斷層通常出現在地殼活動頻繁的區域,並與地震、海嘯等天災有關聯性。斷層通常集體出現;他們大小不
上次概略介紹了地震,本篇文章開始介紹引發地震的板塊與其地質構造。 地球構造介紹 地球由內而外的組成是「岩石圈、地函、地核」三大部分,板塊就包含在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在認識板塊之前,讓我們先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認識地球的構造!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的結構,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上週三的地震讓許多在上班途中的人潮在車上感受到劇烈的搖晃,甚至因而遲到。這次地震也造成蘇花公路與中橫東部段因山崩中斷,那毀天滅地地地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不過歷史上主要的災
Thumbnail
地震是因地殼版塊運動互相推擠而產生的震動。從靈學角度來看,地震可能是因為心有不平感召震動,或是宇宙要提醒大家和大地之母要震醒大家。各地的神話故事中都有相同的劇情,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去年在全球範圍內,發生很多起強烈地震,使人感覺到是否「地震好發期」又將來到?僅以2023年上半年統計,全球就發生過390次地震,其中7級以上竟然高達10次。全年發生大地震究竟多少次?我個人並未加統計。但台灣社會對於地震習以為常,是個錯誤。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
作者:黃平松 台灣介於菲律賓的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接觸點,隨著地球的運轉,能量的釋放,台灣每年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讓島上的人心驚膽顫。面對地震,似只有聽天由命,但經過921大地震之後,島上的建築物,包括公路橋樑等,均加強了抗震度以降低傷害。 筆者收集地震資料,自清朝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
今年台灣4月地震頻繁的那陣子,遠在地球另一端的祕魯也是地震頻繁
各位筆者還記得前兩篇文章寫到世界上規模最大地震嗎?第一名規模竟高達9.5,要知道九二一大地震震矩規模才7.6,破裂帶長度變超過一百公里,而規模每相差1.0,釋放的能量差距為10的1.5次方倍,大約為31.7倍左右、規模每差2.0,釋放的能量差距為10的3次方倍,差距為1,000倍,那規模超過九的地震
這一系列文章中介紹了這麼多與地震相關的地質結構,如斷層、板塊及其邊界,本篇文章就開始介紹台灣歷年著名的地震。 台灣地震帶 台灣地震帶主要有三: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及東北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包括整個台灣西部地區,主要係因為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活動,震源深度較淺,由於
上次介紹了地球板塊,而板塊交界處附近常因擠壓或張裂的力量另該處岩層產生大大小小的斷,而斷層錯動就是地震主要的肇因,以下篇幅介紹斷層的定義與種類 何謂斷層 斷層是一種分開兩種進行相對運動的岩體的岩石破裂面。斷層通常出現在地殼活動頻繁的區域,並與地震、海嘯等天災有關聯性。斷層通常集體出現;他們大小不
上次概略介紹了地震,本篇文章開始介紹引發地震的板塊與其地質構造。 地球構造介紹 地球由內而外的組成是「岩石圈、地函、地核」三大部分,板塊就包含在其中一個部分。所以在認識板塊之前,讓我們先像撥洋蔥一樣一層一層來認識地球的構造! 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的結構,稱為「岩石圈( Lithosphere
上週三的地震讓許多在上班途中的人潮在車上感受到劇烈的搖晃,甚至因而遲到。這次地震也造成蘇花公路與中橫東部段因山崩中斷,那毀天滅地地地震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地震是地球表層或表層下的振動所造成的地面震動,可由自然現象如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及隕石撞擊引起,亦可由人為活動如地下核試驗造成,不過歷史上主要的災
Thumbnail
地震是因地殼版塊運動互相推擠而產生的震動。從靈學角度來看,地震可能是因為心有不平感召震動,或是宇宙要提醒大家和大地之母要震醒大家。各地的神話故事中都有相同的劇情,值得深入研究。
Thumbnail
去年在全球範圍內,發生很多起強烈地震,使人感覺到是否「地震好發期」又將來到?僅以2023年上半年統計,全球就發生過390次地震,其中7級以上竟然高達10次。全年發生大地震究竟多少次?我個人並未加統計。但台灣社會對於地震習以為常,是個錯誤。
Thumbnail
你知道台灣受到天災影響生命安全的機率多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