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位於土壤液化區嗎? 我該怎麼確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房屋建造除了考量到建築本身強度,

建築選址也需一併考量,

是否位於活動斷層100公尺以內?

高潛勢土壤液化區?

 

  • 土壤液化 (Soil liquefaction)

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

造成原本在深層土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

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應力下降為零,

土壤失去剪應力強度,

呈現如液態的狀況。

 

  • 何時會發生土壤液化? 

在強烈地震下,

地下水位接近地面的砂土地層才有可能發生土壤液化,

導致土壤暫時失去支撐力。

最容易發生的液化的土壤的地形                                                          

是年代比較輕的細沙,或顆粒大小相當且排列整齊的泥土中,

地層只有數尺厚,富含水分。

這樣的地形通常可見於河岸、海岸、舊河道填土造屋、

海埔新生地,或因風力而堆積而成的沙丘中。

 

  • 土壤液化分級

建築物位於高度土壤液化潛勢區(紅色區域)

依照"簡易自主檢查表"作初步自我檢視,(自主檢查表)

只要建築物符合表列任一種狀況,

通常不需要太擔心土壤液化的問題。

如果您無法確認或有任何疑問,

可以向設置於當地直轄市、縣(市)政府的土壤液化工作站大地技師進行專業諮詢 。(土壤液化潛勢區諮詢服務申請書)

建築物位於中度土壤液化潛勢區(黃色區域),

短期內沒有太多的風險顧慮!

建築物位於低度土壤液化潛勢區(綠色區域),

請您不用擔心!發生土壤液化的機率極低!

raw-image

資料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

 

  • 液化潛勢區一定會發生液化現象嗎?

土壤液化潛勢圖是利用經驗公式與統計的方式,

評估土壤液化可能發生的機率,

只是代表何處較有可能發生液化,

並不代表發生地震時真實災情分布情形。

 

  • 土壤液化區可以蓋房子嗎?

建築物在興建前必須進行土壤液化潛勢評估,

並納入抗液化設計考量,

只要有妥善的基礎設計,

土壤液化區是可以蓋房子的。

 

快速總結

首先先到,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整合查詢圖台)

進行土壤液化潛勢查詢,

確認住家的地質狀況,

自我評估後,如有近一步的疑問,

向土壤液化工作站大地技師進行專業諮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追尋自由且有選擇的人生
76會員
123內容數
探討購屋、投資、工作、人生選擇,藉由分享以及探討,期望大家都能做出明智的人生規劃,確保你的決策與你的人生、理財目標相符。此外,探索資產增值和長遠財務規劃的方法,實現財富自由目標,掌握人生主權。
2023/11/20
箍筋的功能 許多人以為綑綁主筋的箍筋,只是為了施工過程中的需要,暫時穩立主筋而已。 事實上,箍筋的功能不只協助主筋直立,箍筋的間距、彎鉤角度、彎鉤長度、箍筋粗細等, 更是攸關建築物的耐震能力。 為何箍筋施工細節這麼重要性呢? 我們可用以下的橡木桶實驗作說明。橡木桶內皆放滿砂石,以同
Thumbnail
2023/11/20
箍筋的功能 許多人以為綑綁主筋的箍筋,只是為了施工過程中的需要,暫時穩立主筋而已。 事實上,箍筋的功能不只協助主筋直立,箍筋的間距、彎鉤角度、彎鉤長度、箍筋粗細等, 更是攸關建築物的耐震能力。 為何箍筋施工細節這麼重要性呢? 我們可用以下的橡木桶實驗作說明。橡木桶內皆放滿砂石,以同
Thumbnail
2023/11/14
鋼筋的檢驗 建築法規明定:「鋼筋送抵工地時應檢附鋼筋出廠檢驗報告,其檢驗項目應包括外觀、機械性質、化學成分及輻射性」; 此外,為了確保鋼筋的強度符合建築物的設計需求, 施工單位必須於工地現場擷取鋼筋樣本,送至實驗室進行鋼筋拉伸實驗, 檢測其強度與延展性。 消費者購屋,可請建商出示鋼筋出
Thumbnail
2023/11/14
鋼筋的檢驗 建築法規明定:「鋼筋送抵工地時應檢附鋼筋出廠檢驗報告,其檢驗項目應包括外觀、機械性質、化學成分及輻射性」; 此外,為了確保鋼筋的強度符合建築物的設計需求, 施工單位必須於工地現場擷取鋼筋樣本,送至實驗室進行鋼筋拉伸實驗, 檢測其強度與延展性。 消費者購屋,可請建商出示鋼筋出
Thumbnail
2023/11/07
不論是你的房子已經有了一定屋齡, 或者你想購買中古屋來好好整修一番, 老屋安全嗎? 耐震度又如何呢? 這些問題一定在你腦海中出現過。 我們先來介紹一些基本概念, 除了住的安心,購買中古屋也多了一份參考依據。 我家是不是老屋? 民國88年發生921地震後,內政部檢討建築設計規
Thumbnail
2023/11/07
不論是你的房子已經有了一定屋齡, 或者你想購買中古屋來好好整修一番, 老屋安全嗎? 耐震度又如何呢? 這些問題一定在你腦海中出現過。 我們先來介紹一些基本概念, 除了住的安心,購買中古屋也多了一份參考依據。 我家是不是老屋? 民國88年發生921地震後,內政部檢討建築設計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灣在4月3日發生了芮氏規模7.2的地震, 這是自921地震以來25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現在的建築規範改進的目標是, 在輕微地震時能夠保持完好無損, 在中度地震時可以修復, 並且在強震發生時不會倒塌。
Thumbnail
台灣在4月3日發生了芮氏規模7.2的地震, 這是自921地震以來25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 現在的建築規範改進的目標是, 在輕微地震時能夠保持完好無損, 在中度地震時可以修復, 並且在強震發生時不會倒塌。
Thumbnail
紀錄一下,2024年4月3日7時58分(臺灣時間),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7﹒3地震,震央位於東經121﹒67度、北緯23﹒77度。 當時人正在高速公路高架道路上,正在塞車準備下交流道,突然覺得車子怪怪的,怎麼晃得很嚴重,以為輪胎破掉,看了一下路上每台車都好像跳舞似的上下左右晃動,才意識到是大地震。
Thumbnail
紀錄一下,2024年4月3日7時58分(臺灣時間),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7﹒3地震,震央位於東經121﹒67度、北緯23﹒77度。 當時人正在高速公路高架道路上,正在塞車準備下交流道,突然覺得車子怪怪的,怎麼晃得很嚴重,以為輪胎破掉,看了一下路上每台車都好像跳舞似的上下左右晃動,才意識到是大地震。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Thumbnail
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產業分布不均,公共建設集中,才會讓土地變成稀缺商品,而想要住進去的人越來越多,自然價格被不斷墊高上去。說極端一點,今天如果台灣電廠突然炸光光救不回來,台北市的高樓跌價一定最兇,景觀宅瞬間變成體能極限王宅(樓梯爬到死)。
Thumbnail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地震頻繁, 住家多以為有投保「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 應該多少可以補貼點繕修費用, 沒想到保險公司竟然說房子沒傾斜就不符理賠條件? 原來地震基本險只有房屋全倒或半倒時才可理賠! 地震險分四種 - 基本、超額、擴大、輕損
Thumbnail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 地震頻繁, 住家多以為有投保「住宅火災及地震基本保險」, 應該多少可以補貼點繕修費用, 沒想到保險公司竟然說房子沒傾斜就不符理賠條件? 原來地震基本險只有房屋全倒或半倒時才可理賠! 地震險分四種 - 基本、超額、擴大、輕損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房屋建造除了考量到建築本身強度, 建築選址也需一併考量, 是否位於活動斷層100公尺以內? 高潛勢土壤液化區?   土壤液化 (Soil liquefaction) 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 造成原本在深層土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 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應力下
Thumbnail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 房屋建造除了考量到建築本身強度, 建築選址也需一併考量, 是否位於活動斷層100公尺以內? 高潛勢土壤液化區?   土壤液化 (Soil liquefaction) 土壤因地震的壓密作用, 造成原本在深層土壤的水份被擠壓到表層, 土壤顆粒間的有效應力下
Thumbnail
興建時期鑑定: 最危險的興建時期:民國63年以前 民國63年以前,台灣的建築法規是沒有地震的抗震要求的,因此民國63年以前興建的房子,基本上不具備地震抗震力。 次危險的興建時期(民國63年以後,88年以前) 這一段時期雖然有了地震力的設計規定,但尚無耐震設計及抗震施工細節的詳細規定。
Thumbnail
興建時期鑑定: 最危險的興建時期:民國63年以前 民國63年以前,台灣的建築法規是沒有地震的抗震要求的,因此民國63年以前興建的房子,基本上不具備地震抗震力。 次危險的興建時期(民國63年以後,88年以前) 這一段時期雖然有了地震力的設計規定,但尚無耐震設計及抗震施工細節的詳細規定。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