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0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歸根復命

道德經第十六章,是在講佛經空的境界。
我們認識世間萬物,均是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覺受,從感官接收到的訊息,輸送進入腦袋的資料庫,解讀出屬於自己一套理解與世界觀。
由於每個人資料庫所裝載的內容,係根據各自過去的生命經驗而有所不同,因而同一個事物,每個人看在眼裡,認知在心裡,皆是各自不同的形貌。
感官與腦袋資料庫的結構模式,有點類似電腦的運作,當我們在鍵盤上輸入關鍵字,電腦便從浩瀚的資料系統當中,搜索歸納分析出相應的指令程式,帶出與之吻和的資訊。如果當中有一個環節發生bug,輸出的便會是錯誤的資訊。
而我們的感官與頭腦資料庫的作業雖與電腦類似,但精準度其實不如電腦,因此判讀出來的資訊,與事實真相經常有所出入。
首先感官所感知的部分,往往由於視角的關係,所攝入內容並非事物的全貌,而人腦的資料庫所裝載的資訊,亦經常會受到當下的情境、情緒、生理狀態等因素,而出現不一樣的解讀判斷,因此藉由這個機制運作下所歸納出來的結論,誠然已非事實的原狀。
當我們看到一朵花,他的真相,確實如同我們眼見的樣子嗎? 如果我們的腦袋資料庫裡,沒有建立關於花的形象及名稱,那我們會認為它是什麼?
然而我們為什麼要為每一個事物,找出對應的名相? 如果沒有這些名相存在,世界難道就不是世界?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金剛經: 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兩部經典的文字,皆在闡明一個不需藉由言語描摹的世界,即是世界的空相便是它的真相,所有的字詞言說,都無法直指它的原貌。
老子道德經說,只要虛靜到相當的境地,便可以觀察到萬事萬物運作的真相,而若能觀照到世間萬物的根本原理,則觀察者,亦可返回天命源本的狀態。
我們通常一次只能將意識焦點,停留在一個事物上,當我們置身於人聲鼎沸的空間中,我們沒有辦法一次聽到所有人的聲音,更無法一次接收到這些聲音所傳達的訊息,因所有的聲音,必須要經過我們的感官-耳朵,進入到我們的資料庫-耳識,繼而能被判讀理解。
然而道德經所述:"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則明白告訴我們,當我們虛靜的一定的程度,不再經由我們的感官及資料庫照看事物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萬事萬物同時運作的根本真相,甚至於是整個空間乃至大千世界中,所有人的意識思維,過去未來。
也就是說這個空間中所有的聲音,乃至於這些聲音所言之物,都無須經由感官媒介,而進入到我們的理解當中。我們把感官的路徑拿掉,直接照看所有人的意念表達,而這些未經過頭腦資料庫轉譯的內容,反而能更真實大量的湧現進來。
亦即是金剛經所云:"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所謂如來,就是我們如其本來的狀態,已經去除掉我們用來認知世界的媒介(感官、資料庫),而成為空無,我們的意識便能涵括天地萬物,與之融合為一體,自然能夠通曉全部。
金剛經說明了,我們實際所觸及的世界,只是一個合和之相,因為沒有一件事物,能夠獨立存在。我們的世界,其實是存在於我們的個別的意識當中,而這個存在,必須要聚合一定的條件,才能成就現實。感官與資料庫無法個別獨立運作,若感官或資料庫僅有其一,我們都無法獲得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
而感官與資料庫運作所得出的結論,既然依各自的經驗及狀態有所不同,那麼這個結論也難稱作事實真相,是我們為了貪圖便利,眼見為憑的把他們視為真理,以為世界即是我們所認知的,穩固不變的存有。(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實則沒有穩固不變的世界,我們現在所見的月色,已非昨夜的月亮,同樣一顆高掛夜空的月亮,世界各地的人見到的樣貌也有所不同,而我們見到月亮的感覺,當然也各有差異,有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有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有人今日見月而歌,明日則對月哭泣。月亮在每個人眼見之下,其實是不一樣的存在。
世間如同月亮,在合和之相當中,沒有穩固不變的真實。然而月亮始終是月亮,只是在我們的意識運作當中,成了變幻無常的樣態。
我們所謂的現實,如果只是意識型態的造作,那麼就沒有任何語言文字可以定義真正的現實,也就是說真相實則是虛空無常的,由於虛空,所以如實存在,無虛解釋。
歸根曰靜,是為復命。
當我們寂靜到剝離了感官及資料庫的所有運作,進入了空性當中,就能回返事物的根本樣貌,那是我們生命的源頭,當我們回到了那裡,所有一切皆是,所有一切皆非,所有一切皆無關是非。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道德經十六章,說明了到達這個境界的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