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历史事件我們都能挖掘出它形成的原因,但是這些原因並不能保證历史必然的結果。
— — 旭
历史再現
宋欽宗靖康二年(遼德宗延慶四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同一年,中國北方蒙古大草原上,孛兒只斤氏(蒙古語:ᠪᠣᠷᠵᠢᠭᠢᠨ,鮑培轉寫:Borǰigin,西里爾字母:Боржигин。清代譯為博爾濟吉特氏,滿語:ᠪᠣᡵᠵᡳᡤᡳᡨ,穆麟德:Borjigit,大詞典:Borzhigit,或稱博爾濟錦氏)部落的酋長合不勒(蒙古語:ᠺᠠᠪᠦᠯ,鮑培轉寫:Qabul,西里爾字母:Хабул;《元史》作葛不律汗),正式脫離遼國自立,被各族推舉為蒙古部落統領。
合不勒的曾孫就是“世界徵服者”成吉思汗(蒙古語:ᠴᠢᠩᠭᠢᠰ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Činggis qaγan,西里爾字母:Чингис хаан;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即元太祖,又稱成吉思皇帝、成吉思可汗)。
1259年蒙古帝國蒙哥汗鼎盛時期,帝國東南為南宋。 約2400萬平方公里(一說為3450萬平方公里)
宋理宗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原名趙與莒,後賜名趙貴誠。南宋的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景定元年(蒙古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5月5日),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薛禪汗(蒙古語:ᠬᠤᠪᠢᠯᠠᠢ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Qubilai qaγan,西里爾字母:Хубилай хаан;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為呼必賚。元世祖)在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為“大蒙古國皇帝”。
宋理宗景定五年(蒙古忽必烈中統五年;1264年)八月十六日(9月7日),忽必烈發布《至元改元詔》,取《易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之義,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
宋度宗趙禥(1240年5月2日-1274年8月12日,曾賜名趙孟啓、趙孜,1253年立為皇子,賜名趙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1264年11月16日-1274年8月12日在位)鹹淳七年(蒙古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十五日(12月18日),忽必烈採納劉秉忠(1216年-1274年,原名侃,任官後,敕賜名秉忠,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祖籍金國瑞州[今遼寧省綏中縣前衛鎮])建議,發布《建國號詔》,建立“大元”,元朝正式建立。事實上是宣告“元朝”是中原帝國的正統。元將成為宋的合法繼承者。
元朝畫家劉貫道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繪制的《元世祖出獵圖》,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忽必烈。
清乾隆帝(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名弘历,滿語:ᡥᡠᠩ ᠯᡳ,穆麟德:Hong Li。清朝第五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敕命於敏中(1714年-1779年,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清朝官員。江南鎮江府金壇縣[今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人)、英廉(滿語:ᡳᠩᠯᡳᠶᠠᠨ,穆麟德:ingliyan,1707年-1783年9月17日,字計六,號夢堂,別號竹井老人。遼東[今遼陽]人)、德保(滿語:ᡩᡝᠪᠣᡠ,穆麟德:deboo,1719年-1789年。字仲容,一字潤亭,號定圃,索綽絡氏,內務府滿洲正白旗人)、竇光鼐(1720年-1795年,字元調,號東臬,山東諸城人)、朱筠(1729年-1781年,字美叔,號竹均、竹君,又號笥河,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等人,基於康熙年間朱彝尊的《日下舊聞》(古人稱京師為“日下”,故名“日下舊聞”)基礎上考證和補充,增補成《日下舊聞考》(原名《欽定日下舊聞考》)。清乾隆年間刊印,其中記載:
元建國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也。建元曰至元,取至哉坤元之意也。殿曰大明、曰鹹寧。門曰文明,曰健德,曰雲從,曰順承,曰厚載,皆取諸乾坤二卦之辭也。
— — 日下舊聞考·卷三十 宮室
南宋的滅亡幾乎複制了北宋覆滅的版本。
宋寧宗趙擴(1168年11月19日-1224年9月18日,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嘉定七年(金宣宗貞祐二年;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七月,金在蒙古打擊下,被迫由燕京遷都至開封,宋寧宗接納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後改景希,號西山,後世稱西山先生,福建建州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南宋名臣、儒家學者,屬朱熹理學一派)奏議,決定從此罷金國歲幣。當年的紹興和議又成了一份历史文件。
宋寧宗嘉定七年(金宣宗貞祐五年;蒙古太祖十二年;1217年)四月,金以宋不再納歲幣為名,出兵南侵。
宋理宗紹定四年(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蒙軍欲借道宋境,繞道攻金後方,宋拒絕,蒙古拖雷強行通過。蒙軍在宋理宗紹定五年(金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在三峰山之戰消滅金國主力部隊,金國滅亡在即。
1231年至1273年,蒙古也開始對高麗發動戰爭,至1273年,共進行了9次戰爭。高麗最終成為元的附庸國,一度受元徵東行省的控制。而濟州島也長期成為元政府的直接管轄地。
宋理宗紹定六年(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金哀宗逃至蔡州。南宋再攻下金國唐州等地。九月,哀宗向宋理宗說明“唇亡齒寒”之理,提議聯手抗蒙,宋朝不許,繼續伐金。
該年,蒙古向南宋提出“聯蒙滅金”,南宋遂與蒙古結成盟友。
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國蔡州被蒙宋聯軍攻陷,金哀宗自縊,金滅亡。宋蒙雙方協議黃河以南歸宋,以北土地歸蒙古。
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當年北宋聯金滅遼,廢澶淵之盟,結果就是金滅了北宋。現在呢,南宋也面臨同樣的境遇。
宋理宗寶祐六年(蒙古憲宗八年;1258年)二月,蒙古以“違約”名義,蒙哥汗(蒙古語:ᠮᠥᠩᠬᠡ ᠬᠠᠭᠠᠨ,鮑培轉寫:Möngke qaγan,秘史記音:蒙客,又譯莽賚扣,西里爾字母:Мөнх хаан,1209年1月10日-1259年8月11日。蒙古國第四任大汗,也是蒙古國分裂前最後一個受到普遍承認以及能夠直接管治整個帝國的大汗,1251年7月1日-1259年8月11日在位)親徵南宋。
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2月4日),謝太後(謝道清,1210年-1283年,天台人,宋理宗皇後,共主南宋朝政2年)代5歲的宋恭帝趙㬎[xiǎn](1271年11月2日-1323年5月31日,南宋第七代皇帝,1274年8月12日-1276年2月4日在位),向蒙元請降。伯顏(蒙古語:ᠪᠠᠶᠠᠨ,鮑培轉寫:Bayan,西里爾字母:Баян;1236年-1295年1月11日)受降。嚴格講,南宋此時已亡。
宋少帝祥興二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3月19日)的崖山海戰中,陸秀夫(1237年11月8日-1279年3月19日,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里[今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人,宋末政治家,與文天祥和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將國璽綁在幼主,年僅八歲的宋少帝趙昺[bǐng](1272年2月12日-1279年3月19日,南宋第九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在位313天,1278年5月10日- 1279年3月19日在位)身上,背著他跳海自盡。參戰的士兵看到突擊無望,大都跳海自盡,戰後海面上浮屍十萬。
自此南宋153年,宋朝320年的統治,全部終結。
會日暮,風雨昏霧四塞,咫尺不相辨,世傑遣小舟至宋主所,欲奉宋主至其舟, 謀遁去,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宋主舟大,且諸舟環結,秀夫度不得脫,乃先驅其妻、子入海,謂宋主曰:“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 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即負宋主同溺,後宮諸臣從死者甚眾。宋主時年八歲。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奪港,乘昏霧潰去,馀舟尚八百,盡為弘範所得。越七日,屍浮海上者十馀萬人。
— — 畢沅,續資治通鑒·卷第一百八十四
綠色部分為1294年元朝疆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
(綠白相間部分為附庸國高麗)
內籐湖南(1866年8月27日-1934年6月26日,本名虎次郎,字炳卿,號湖南。生於日本秋田縣鹿角郡毛馬內[現為鹿角市]),日本历史學家及漢學家。內籐湖南一生致力於历史學研究,學問淵博,世所罕見。大正十年(1921)左右他在京都大學所使用的講義,日後成為傳世大作《支那上古史(中國上古史)》。他第一個提出“唐宋變革期”(或稱“唐宋變革論”、“唐宋變革”),成為中國史學研究中著名的理論。
目前很多人認為是內籐湖南最先提出:崖山之後已無中國,明亡之後已無華夏。也有人認為是某西南聯合大學的历史教授說的“崖山之後,已無中國。”,存疑。
錢謙益(1582年10月22日-1664年6月17日,字受之,號牧齋,晚號絳雲樓主人、蒙叟、東澗老人,又因其住址而稱虞山、因其職位而稱宗伯,直隸常熟縣[今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人)明末清初時期文學領域的集大成者,錢謙益引領文壇長達五十年之久。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倚銀輪哭桂花。
— — 錢謙益,後秋興之十三
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中國”出自“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這顯然不對。“從今也不屬中華”和历朝滅亡的悼亡詩一樣,只不過說此地不再屬於前朝。而“崖山之後無中國”指的是中原文化的斷裂,它明確指出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和錢謙益詩中的含義差之遠矣。
也有一說,“唐宋在日本,明在韓國。大清在中國。”
另外一個版本,“崖山之後無中國,閻吏之後無漢人”
閻吏是指抗清名將閻應元(?-1645年,字麗亨。中國北京通州人),他在江陰英勇抵抗了滿清八十一日,殺清軍七萬五千人,斬親王三人。破城之日,閻應元在東城城門上題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 — 閻應元
城內軍民依然拼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閻應元身中數箭,投水自盡,被清軍拉出水面,刺斷脛骨令其下跪,囚禁於棲霞庵,有僧人聞“速殺我”之聲不絕,天明時不屈而死。
時任江陰典史陳明遇(?-1645年)陳明遇見勢不可為,焚其一家老小四十三人,出與清兵力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惱怒的清兵不僅屠城,
清兵下令屠城三日,幸存者僅五十三人。屠城,是為江陰九九之禍。
“閻吏之後無漢人”是指此戰過後,再沒有血性漢人生於世間。
許重熙(1582–1660,字子洽,南直隸常熟[今屬江蘇]人),明末著名的史學家。著有《江陰城守後紀》,專記清初士紳百姓抗擊清兵,反對“剃發”的悲壯事跡
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陳、閻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時為之語曰:“八十日戴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萬人同心死義,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 — 清·許重熙,江陰城守後紀
內籐湖南對中國民族性格的“蚯蚓”論,對中國人來講,怕是即痛恨,又難以反駁吧。
例如小笠原島假若被外國占領了,日本國民肯定全體激憤。然而支那的情況卻與日本不同,支那恰似蚯蚓這種低級動物,把一段身子給切斷了,其他部分能沒有感覺,仍然能夠繼續活著。…在支那,政治這種東西和社會組織,兩者互無關系,這種情況由來已久。所以,如果今天支那人真的興起了民眾運動,那也不可能是由國民的公憤引起來的。如果看上去具有國民公憤的形式,就完全可以判斷,那是由於虛假的煽動所致。
— — 王向遠,日本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學者,文化人的侵華戰爭,昆侖出版社,2005年,第133頁
欲帶王冠
作為“野蠻”部落,沒有人可以掌握絕對的中央權力。蒙古的世界徵服之路,需要各個部落的堅定支持,而支付的代價就是掠奪所獲的土地、財富和奴隸。
忽里勒台大會(蒙古語:ᠬᠤᠷᠠᠯᠲᠠᠢ,轉寫:Khuruldai[轉寫種類不明],西里爾字母:Хуралдай,是古代蒙古及突厥民族的一種軍政議會,用來決定、策劃及分析軍事行動以外,還會指派領袖及給予他們地位和頭銜)是各部落之間的政治“交易”的決策場所。成功上位者,總是試圖掌控自己的權力和傳承。
蒙古最後分裂為四大汗國:欽察汗國(今俄羅斯)、察合台汗國(今中亞地區)、窩闊台汗國和伊兒汗國(波斯)。占領中原的元帝國,既沒有解決好中央集權,也沒能繼承草原帝國的部落共治,迅速走向衰落。
1066年1月5日,愛德華三世 (英語:Edward III ,又稱為懺悔者愛德華,英語:Edward the Confessor;1003年-1066年1月5日,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與諾曼底的愛瑪之子。是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王朝君主,1042年6月8日至1066年1月5日在位)去世。愛德華三世無子,生前沒有明確的指定繼承者。徵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作為為懺悔者愛德華的姑表姪子,宣稱愛德華在1052年,威廉在倫敦訪問時,許諾他來繼承王位。
作為諾曼底公爵,威廉必須獲得封地的各個貴族支持,得到他們出人出錢組成軍隊。由於跨海作戰,而且前途未卜,這些貴族們認為,威廉要求繼承英格蘭王位,不在他們規定的義務之內,況且跨海出徵超過40天的話,也超出效命諾曼底公爵,每年必須服兵役的規定時間。
威廉只好用未來英格蘭的土地和未知的戰利品進行許諾。許多來自佛蘭德斯、布列塔尼、安茹、美因茨和普瓦圖(今天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一帶)的人,為了獲得可以想象但不確定的巨大權益,才跟隨威廉遠徵 — — 這些人在諾曼徵服後,成為英格蘭的新貴族。
也正因為這種“交易”,英格蘭的新貴族們認為,他們的權利不是國王恩賜的,而是拿命換來的,不能隨意被剝奪。而且這些貴族和威廉之間不是絕對服從的關系,他們也存在類似於忽里勒台大會的貴族選舉制度,這一制度在威廉登基後被保留了下來。
1215年6月15日,約翰國王與反叛貴族在溫莎附近簽署大憲章的雛形《男爵條款》
徵服者威廉一世有四個兒子。1077年,長子羅伯特·柯索斯(Robert Curthose, Duke of Normandy,1051年?-1134年2月10日,綽號短襪羅伯特,法語:Robert Courteheuse)的兩個弟弟惡作劇,把發臭的水潑在了羅伯特身上。一怒之下,羅伯特·柯索斯居然發動叛亂,失敗後他跑到他的舅舅佛蘭德(該伯國大致相當於現代的荷蘭南部、比利時及法國北部的某些省份)伯爵羅貝爾一世(法語:Robert Ier de Flandre,約1035年-1093年10月13日,1071年至1093年在位)那里。
為了鎮壓兒子的叛亂,威廉一世和法王腓力一世(法語:Philippe Ier,1052年5月23日-1108年7月29日,法國卡佩王朝國王,1060年 -1108年在位)結盟。
1087年7月,徵服者威廉在進攻芒特(Mantes)他的兒子羅伯特·柯索斯軍隊時,羅伯特·柯索斯將父親擊落馬下。當羅伯特·柯索斯確認是父親的聲音時才停止攻擊。徵服者威廉受重傷。
必承其重
9月9日,徵服者威廉在魯昂的St. Gervais女修道院去世,他的第三子威廉二世(William II;1056年-1100年8月2日,綽號“紅發威廉”,William Rufus, “Rufus”即拉丁語“紅色”之意,可能是指其表現魯莽,更可能是指其頭發為紅色)陪在他的身邊,去世後,徵服者威廉被埋葬在諾曼底卡昂的聖埃蒂安修道院(Abbaye de St. Etienne)。
徵服者威廉的次子理查德(Richard;約1054年-1069年/1075年,貝爾奈公爵)在一次打獵時,被一只牡鹿擊傷後,先於徵服者威廉死去。
四子亨利一世(Henry I;1068年-1135年12月1日,亦被稱為儒雅者亨利,Henry Beauclerc)也和兩個哥哥一樣擁有英格蘭國王的繼承權。
據說,在徵服者威廉死時,本想剝奪長子的繼承權,但被勸說後,將諾曼領地分給羅伯特·柯索斯,英格蘭分配給三子威廉二世。兄弟倆在最後達成協議,互相指定對方為假定繼承人 — — 即任何一方先死,對方都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但是英格蘭的新貴族大多數就是老的諾曼底貴族,同時在兩個地區擁有土地,他們不想同時取悅兩個主人。
巴約的厄德(法語:Odon de Bayeux;約1036年-1097年2月,亦作孔特維爾的厄德,法語:Odon de Conteville)擔任諾曼底巴約主教和英格蘭肯特伯爵,他是徵服者威廉同母異父的兄弟,在英格蘭一度是權力僅次於國王的人。厄德組織了一場支持威廉長子的叛亂,期望英格蘭和諾曼底重新合並為一個王國。但是羅伯特·柯索斯沒有公開支持,致使1088年的叛亂失敗。
1095年,東羅馬帝國皇帝阿历克塞一世(希臘語:Αλέξιος Α’ Κομνηνός,1048年?1056年-1118年8月15日,1081年4月1日-1118年8月15日在位)向真福教宗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拉丁語:Beatus Urbanus PP. II;1042年-1099年7月29日,又譯烏爾巴諾二世,原名為拉熱里的奧圖,Odo of Lagery。1088年3月12日-1099年7月29日任教宗)求援,對抗安納托利亞(Anatolia;土耳其語:Anadolu;希臘語:ανατολή;亞拉姆語:ܐܢܛܘܠܝܐ;亞美尼亞語:Անատոլիա,亦作安納托力亞、安那托利亞,又名小亞細亞,土耳其語:Küçük Asya;英語:Asia Minor,是亞洲西南部的半島,位於黑海和地中海之間)來的塞爾柱人(來源於烏古斯人,古代突厥語民族部落中的一個群體)的入侵,並期望奪回聖地及耶路撒冷城,將東方基督教從伊斯蘭的統治中解放出來。
在教皇的號召下,來自西歐各國的騎士和農民開始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徵。
1096年,羅伯特·柯索斯將自己的公爵領地以10000馬克抵押給他的兄弟,英格蘭國王威廉二世,作為十字軍東徵的費用。
自由憲章
英格蘭和諾曼底的貴族們大概期望羅伯特·柯索斯戰死疆場,或者無法贖回自己的領地吧。不過被視為糟糕的戰略家的羅伯特·柯索斯,卻是一個優秀的戰場指揮官。他在回國途中娶了一個年輕富有的女人,籌集到足夠的資金能夠贖回自己的公國,但是他的弟弟威廉二世“紅發威廉”在羅伯特回來前一個月莫名其妙的死了。
Here stood the oak tree, on which an arrow shot by Sir Walter Tyrrell at a stag, glanced and struck King William the Second, surnamed Rufus, on the breast, of which he instantly died, on the second day of August, anno 1100. King William the Second, surnamed Rufus, being slain, as before related, was laid in a cart, belonging to one Purkis, and drawn from hence, to Winchester, and buried in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that city.中譯:在這棵橡樹下,一支由沃爾特·泰爾爵士射向雄鹿的箭。擦過和襲擊了綽號“魯弗斯”的威廉二世的胸膛,正因此箭,國王暴斃。公元1100年8月2日,綽號“魯弗斯”的威廉二世被殺害。依照先前的記述,他被放在普吉斯的大車上,從這里運往溫徹斯特,最後埋葬在當地的大教堂。
— — 威廉二世的碑銘
威廉二世的屍體居然是第二天,被一群農民發現的,當時他躺在樹林里,一支箭正中肺部。幾個世紀以來,關於威廉二世是被謀殺的傳言屢禁不止,历史學家認為像沃爾特那樣的神箭手,是不可能出錯的。威廉的兄弟亨利,曾經參與了那次狩獵活動,是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 — — 亨利在威廉死後馬上登基為英格蘭國王。
亨利為了“非法”繼承王位,就需要貴族和教會的支持,他迅速簽署了自由憲章(The Charter of Liberties;也被稱為加冕憲章, the Coronation Charter;王國的法規,Statutes of the Realm)。該憲章規定:
在主教或修道院院長去世後,在教會財產的繼承人被指定之前,不得從教會中拿走或出售任何財產。
任何男爵或伯爵去世,他的繼承人不應被迫購買他們的遺產,而應通過法律和習俗的力量繼承遺產。
貴族們的婚姻需要國王許可,但是國王不得阻撓任何謹慎的婚姻。
恢複威廉一世之前的一些律法,主要是免除了威廉一世以來的捐、稅。
那些提供軍事服務和馬匹的騎士不應要求他們向我提供糧食或其他農用物品。
此後的謀殺案應接受王室的公正審判。
恢複愛德華國王的法律和威廉一世根據他的男爵們的建議提出的修正案。
自由憲章是英格蘭第一部約束王權的法律,雖然亨利經常不遵守這一特許狀。但是在此之後,斯蒂芬(Stephen;約1092/1096年 –1154年10月25日,也是諾曼底公爵稱為布盧瓦的艾蒂安,法語:Étienne de Blois。徵服者威廉的外孫。他從1135年直到死亡為英格蘭國王)和亨利二世(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亦被稱為短鬥篷亨利,Henry Curtmantle;法語:Court-manteau;、亨利·菲茨埃姆普雷斯,英語:Henry FitzEmpress)或亨利·金雀花,Henry Plantagenet,是金雀花王室首位國王,1154年-1189年在位)都曾經重新頒行過自由憲章,使之成為《大憲章》(The Great Charter,拉丁語:Magna Carta)的基礎。
彼得伯勒編年史(Peterborough Chronicle)的第一頁
Then there was tribulation soon in the land, for every man that could forthwith robbed another…A good man he [Henry I] was, there was great awe of him. No man durst misdo against another in his time. He made peace for man and beast. Whoso bare his burden of gold and silver, no man durst say aught but good.
然後,這塊土地上很快就出現了磨難,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立即搶劫另一個人……他[亨利一世]是個好人,人們對他非常敬畏。在他的時代,沒有人敢對別人做壞事。他為人類和動物創造了和平。凡是背著金銀包袱的人,沒有人敢說什麼好話。
— —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是部記載9世紀至12世紀英格蘭历史的編年體匯編。這部編年史以古英語書寫,大約是在9世紀後半的威塞克斯出現,之後由英格蘭各地的修道院獨立書寫、抄錄與保存,最晚的更新延續至1154年)
羅伯特·柯索斯在關鍵時刻離開領地,現在終於返國後發現,自己的王位已經被放了鴿子。憤怒的羅伯特於1101年,率軍在樸次茅斯登陸,並在奧爾頓鎮會見了亨利。通過自由憲章獲得貴族和教會支持的亨利最終迫使羅伯特承認了他的繼承權。雙方達成了奧爾頓條約(Treaty of Alton),規定亨利成為英格蘭國王合法繼承人,作為交換支付羅伯特年金和其他一些權利。
但是兄弟分治解決不了諾曼底和英格蘭貴族一僕二主的問題。於是貴族們支持亨利得到諾曼底的統治權。1105年,亨利一世領導的軍隊入侵他的兄長諾曼底羅伯特·柯索斯的領地。第二年,即1106年9月28日,在諾曼底的坦什布賴鎮的坦什布賴戰役(Battle of Tinchebray,也可拼寫成Tinchebrai和Tenchebrai)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俘獲了羅伯特·柯索斯,將其終身監禁。
然後又再與羅伯特·柯索斯的盟友,法國人的入侵後,迫使法王路易六世(Louis VI le Gros,1081年12月1日-1137年8月1日,也被稱為胖子,西法蘭克王國卡佩王朝國王,1108年-1137年在位)承認他的繼承人威廉·艾德林(William Adelin,1103年8月15日 -1120年11月25日。英格蘭王位繼承人,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的獨子)為諾曼底公爵
旭,2022年10月4日-6日,10月26日修改
關註我,和我一起看朝陽;分享我,我們就是世界;贊賞我,我們一起榮燿天地
— — 旭,日在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