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1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殷墟_千年虎形跽坐人像

    ◆ ◇ 山海民俗通 ◇ ◆
    ✎殷墟,因發掘甲骨文聞名於世,原稱「北蒙」,是中國商朝後期都城遺址。盤庚十四年,商朝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於北蒙,改「北蒙」名為「殷」。經歷了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國王273年的統治。1928年殷墟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和豐富的文化遺存。
    ★玉虎形跽坐人像的最重要特點在於它是人、虎、鴞三者的合體形象,目前已發現不少商代人獸合體的造型,如虎首人身、鳥首人身、人首蛇身,同時也有獸獸合體的情況,如虎首鳥身等。人獸合體造型雖多,但人和兩種獸形結合的形象卻非常少見,因此,玉虎形跽坐人像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935年中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十一次發掘殷墟在M1001出土,現藏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高37.1、長21.4、寬26.8厘米,重28.4公斤,曲膝跪坐於後爪上,前爪按膝,頭突出,張著大口,背部開有上下通口的長方槽。其兩臂上各陰刻有一條「瓶角龍紋」,腰、股、脛上刻有「蛇身」動物紋。該石雕雕刻精美,為商代石雕中的精品,對研究商代建築技術、雕刻工藝等均有一定的價值。李濟先生《安陽》一書中則稱之為「虎頭怪物像」、「虎頭獸」,判斷它可通過其背槽嵌在房屋牆壁的突起上。此外推測跽坐的虎首人身像在商代有著某種固定的含義,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
    ★根據研究者的統計,M1001的石像上:臂上有2條夔紋,額心有菱格紋,五爪間和口角後有鱗紋,腰側面有2條蛇紋。《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有神銜蛇、操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彊良」。彊良虎首人身的形象與石像一致,而且「操蛇」的特徵,也和石像臂上的夔紋和腰間的蛇紋相符,故有學者認為商代出現的虎首人身形象或許就是《山海經》中的彊良。
    ★河南博物館學者透過研究指出,虎和鴞都是商代巫師作法時所佩戴面具的象徵,而面具的原型來自巫覡作法時的動物助手。有兩件西周時期的雕塑可輔證這一觀點,分別是 : 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西周桿頭飾,其上人物身披虎皮,雙手“操鳥”;以及現藏於美國明尼阿波里斯美術館的骨雕,其上人物身披虎皮,雙手“操蛇”。
    兩件器物中人物相似的造型說明其身份是相同的,結合人類學對薩滿巫師的研究可以確認,它們表現的是巫覡作法的姿態,身披虎皮正是其作法時的主要特徵,鳥和蛇是通神的工具和助手,『操蛇』、『操鳥』可能被應用於不同目的的巫術儀式。
    通過西周時期的桿頭飾和骨雕來推測:虎首人身形象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巫覡身披虎皮作法時的姿態。目前這些觀點都是學者基於目前材料的推測,若要證實仍需依靠日後考古提供更有力的證據。
    ※覡 (ㄒㄧˊ) : 男巫師稱為「覡」,女巫師稱為「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山海經一部幾近褪色的記錄,融幻想與真實於一爐的經典. 《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的探勘紀錄,其中包括一些遠古氏族譜系,祭祀神名,是一本具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thkPALEIN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