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舉止進退得宜的AI機器人和想法固著的人類,到底誰才是這部電影中的機器人?怎麽樣才算是人?和以往的一些機器人電影一樣,也不免俗的希望我們去思考這些議題。但這部電影中也藉由機器人這項先進的科技帶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科技取代人力之餘,若是連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都取而代之呢?
劇中的靈魂人物—心理師的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
就是日常這些小小的提醒一點一滴累積起了好的習慣、和深厚的情感。今天若是連這個都丟給AI,那父母要怎麽去和孩子培養感情?
父母與孩子有自己的親子課題,孩子會藉由與父母的相處去學習怎麽去與人進退應對、學習怎麽成長成為大人。也藉由這個過程去加深自己與父母的關係。
今天若是AI取代了父母的角色,首先,誰去教導孩子成為大人?最終會淪為:
孩子永遠都只能是孩子,他們沒有辦法長大。
同時因為AI機器人永遠都會配合他,滿足他的要求,因此他也無法學會人與人之間的進退應對,他只會學到「大家都要讓著我。」但若是一個人如此、兩個人如此,對社會已經造成很大的傷害,很多人都如此並且覺得這一切理所應當呢?這個世界將充滿自私,少了很多替別人著想,充滿惡意。
孩子也再也無法離開機器人,因為孩子會陷入「只有他能懂我,其他人都不懂」的信念之中,而更難去與外界的世界交流。
當父母的角色被取代,也不再需要「親子」這層關係存在了。因此世代與世代之間的區別就消失了,人們不用為了後代再繁衍,而是創造更多機器人就好了。畢竟機器人事事順著自己,還不用花心力去應付別人,人們會開始目空一切、開始變得殘忍,像機器人一樣「為了自己,也能夠去殺人」。這些都是在這部電影中想要告訴我們的。
感情是源於相互理解,我有我的樣子,你也是。在有不同想法的時候會產生碰撞,於是我試著站在你的角度,你也試著站在我的角度,我們一起找出一個一個最適合彼此的解答。而這些,都是誰也不能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