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機器人》:來自一個人類媽媽的觀後感

《荒野機器人》:來自一個人類媽媽的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universalpictures

universalpictures


如果養育孩子只是一個被下達的指令,被分派的任務,為什麼,任務結束了,我卻不想要被格式化(消除記憶)?


記憶只能存在大腦嗎?當我能不透過大腦去感受到你的感受的時候,我就不害怕被消除記憶了。


我不會飛。但飛行是你的天性,這樣你才可以和你的其他同類一起遷徙。為了讓你回到同類身邊,我用盡我全部的力氣,運用所有我能得到的支援,讓你學會飛行。

 

當你克服所有困難,學會飛翔技巧,跟著大部隊起飛的那個剎那,我知道,一切都是值得的。


昨天和花花走進電影院,觀看《荒野機器人》。這是個圍繞著機器人媽媽羅茲、小雛雁亮亮與森林夥伴們的故事。故事的開頭,可愛又逗趣。機器人羅茲不小心毀掉了一個巢,只留下了一個蛋。為了弭補自己的失誤,當它孵化時,羅茲承擔起了養育亮亮的任務。

universalpictures

universalpictures


 

整部電影從第一幕開始,一直到結束,真的非常非常觸動人心。在我和花花踏出電影院的時候,我們都覺得,電影院的海報和介紹片段,都沒有表達出實際電影內容所帶來感動的百分之一。感動、觸動、眼淚是很多觀影人所留下的關鍵字。

universalpictures

universalpictures


 

身為一個人類媽媽,最讓我淚崩的一幕是,機器人媽媽羅茲,看著亮亮起飛,跟上飛行大部隊的時候。看著亮亮把自己的劣勢,變成優勢,帶著大部隊衝出危機的時候。

universalpictures

universalpictures


 

從新手媽媽的無力感,不知道怎樣去教,到後來找到方法,自己也拚盡全力。到最後看著孩子順利克服困難,飛翔在空中的時候,真的會感動到哽咽說不出話來。所有努力的意義,此刻具象化。

universalpictures

universalpictures



avatar-img
花花家的雜貨店的沙龍
43會員
62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這個資訊過載,生活工作腳步快速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的注意力,已經開始過分向外傾斜。我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去耐心。 網路上經常會有很多的標題去標榜,如何在「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就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像上面所說的,在短時間做到這些,就很容易導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
回想過往的育兒之路,因為花花是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真的就如同人家所說的,照書養。我把自己埋在書堆後,才知道,原來要先學會如何去理解自己、觀察自己、治癒自己,才能客觀觀察孩子與理解孩子。 我是生長在單親與傳統家庭中,有著很多書上所說的成長問題。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會帶給我怎樣
前些日子,被家裡的小朋友傳染了感冒。剛好家附近的診所,周六上午還有看診。所以趕在中午之前,去看醫生拿藥。醫生看了一下我的症狀和就醫紀錄說,你之前多是看中醫啊 ~ 怕藥物過敏? 我點了點頭說是。但我補充說:醫生你這個診所的感冒藥我之前吃過,不會過敏。我笑了笑。   說到過敏,就回想起小時候吃藥,猶
「我不怪你,但我自己還是過不去」 面對一個受傷 (比如:膝蓋意外摔破流血) 的人,我們讓他不要再去騎車或是走路,來規避這些意外風險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讓他立馬不會因為身體疼痛,且要表情愉快,也是不近人情的。身體的傷換成心理的傷,道理不也一樣嗎? 受傷的身體和心理需要的是多一點時間和耐心,讓傷康復。
在這個資訊過載,生活工作腳步快速的時代,不僅僅我們的注意力,已經開始過分向外傾斜。我們對自己,也越來越失去耐心。 網路上經常會有很多的標題去標榜,如何在「幾個月」、「幾天」、「幾個小時」就學會某項技能或是改變自己的某些行為。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像上面所說的,在短時間做到這些,就很容易導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建立一個「人設」。而這個人設,是按照我們所「以為」「別人的理想標準」來設定。並且認為,只有按照這個標準做了,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或是喜歡。 如果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並且可以讓我們有正向、積極的成長,那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這是用來評斷自己是否有價值、或是成功與否的標準,甚至是批判自己的
我們在感情懵懂的時期,遇見了心動的感覺。我們天真的以為,只要把自己過往所知道的方式去對待,就能如我們所願。後來,我們才發現,往往事與願違。 我們所「知道」的,並不一定都是「對」的,也不一定都是「適合」的。很多我們所知道的,往往來自於我們從小到大所見、所聞,且更多是源自原生家庭。   聽了
回想過往的育兒之路,因為花花是我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孩子,真的就如同人家所說的,照書養。我把自己埋在書堆後,才知道,原來要先學會如何去理解自己、觀察自己、治癒自己,才能客觀觀察孩子與理解孩子。 我是生長在單親與傳統家庭中,有著很多書上所說的成長問題。當時的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會帶給我怎樣
前些日子,被家裡的小朋友傳染了感冒。剛好家附近的診所,周六上午還有看診。所以趕在中午之前,去看醫生拿藥。醫生看了一下我的症狀和就醫紀錄說,你之前多是看中醫啊 ~ 怕藥物過敏? 我點了點頭說是。但我補充說:醫生你這個診所的感冒藥我之前吃過,不會過敏。我笑了笑。   說到過敏,就回想起小時候吃藥,猶
「我不怪你,但我自己還是過不去」 面對一個受傷 (比如:膝蓋意外摔破流血) 的人,我們讓他不要再去騎車或是走路,來規避這些意外風險是不切實際的。甚至讓他立馬不會因為身體疼痛,且要表情愉快,也是不近人情的。身體的傷換成心理的傷,道理不也一樣嗎? 受傷的身體和心理需要的是多一點時間和耐心,讓傷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