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使然,我偶爾有寫日記的習慣,斷斷續續的。有時整理東西看到舊的日記本會翻兩下,翻到十年前,我曾在日記上寫下:「也許我生下來就注定會原諒你。」是對我原生家庭留下的文字。後來因為不會直接受到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也覺得「我不怪你了,畢竟沒有人教過怎麼當父母。」那時,我真的以為自己已經沒事了,殊不知只是剛開始。 會覺得沒事,是因為自己逃避了所有可能觸及回憶的東西,包含寫作這件事。只要不用接觸人群,培養多些興趣愛好,多轉移自己注意力,我就覺得自己好好的沒事了;但多受到一點刺激,我又開始在心中寂靜的吶喊著「毀滅吧...X!」
那時為了想救贖自己,2016年看見一本書《瓶中迷境》,當時因為察覺自己有點憂鬱而買回家閱讀,卻在讀完之後覺得吃了個大虧。我想要一個解答,一個能自我救贖的機會,而不想要僥倖獲救。但是人生就是這樣,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模板,於是我依然鬱鬱寡歡。 後來遇到一個追求者,我們交流的當下雖然常常感覺哪裡不太對勁,但過於體貼的我總會幫他找好理由去美化他的行為。例如,有次我們吵架,是因為我姊過世後,我在我姊的室友發文中看到:「不要跟我抱怨你生活有多辛苦,除非你室友跟狗一起死掉。」
她說的室友就是我姊,我看了覺得非常不舒服,一方面覺得辛苦不需要這樣比較,另一方面覺得這樣說話真的很不好聽,於是跟他說了這件事。出乎預料的是,他跟我說他覺得這樣沒問題,而且他問了他朋友,他朋友也覺得這樣說沒問題。我們算是吵了一架,我阻斷了溝通,冷靜之前都不願再看到他的訊息。
等我冷靜後看到他傳的訊息,回應後,他劈哩啪啦的又一頓輸出,都在說是我的錯,大概是憋著的氣出了,他丟下一句「我喝了點酒先去睡了」,也不多管我什麼就真的去睡了。
那次的後來,我原諒他了。因為剛好看了一本書《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裡,說到"超理智型"「忽略自己,忽略他人,在乎情境。」他覺得,因為那是我姊室友的社群,她有權發表任何意見。我能理解他的超理智是出於什麼原因,雖然不認同這樣的行為,終究因為理解而諒解。
沒過多久又一次,有次我說自己跟一個朋友打算一起完成一個故事。因為朋友想畫漫畫,但覺得自己不擅長設定人設那些,我想說自己可以試試看給朋友文字故事,朋友再自己改成漫畫。前面這些我才剛說完,後面在想人設什麼時,他冒出一句:「妳要不要等妳朋友先畫完再寫?」
我跟他說,我只是在分享,並不需要你提供建議。如果你不知道要說什麼,那妳可以問問我的心情或感受之類的。
他不甘示弱的回:「我也沒在給你建議,只是順著妳的話講。」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沒有義務陪你慢慢長大,自己看著辦。
我後來反思時發現,為什麼自己又吸引了跟自己爸爸如此相似的人?那種無論千錯萬錯,絕對錯的都是別人,明明沒有問他意見又要提供建議,不聽還會覺得你很白目那種。我察覺他們身上的共同點都是"超理智"。當時遇到這樣的人,真的讓敏感的我一次次地陷入自責的感受,好像自己真的做錯了什麼。
想了半天,覺得生活真的很奇妙。如果不去察覺,那麼就會遇上一個為自己帶來相同課題的人。於是當我不夠愛自己,我的重心是以他人情緒為優先時,吸引來的就會是那種能量吸血鬼。他享受著被愛被照顧、被包容接納,但我從他身上感受到的只有他的責備和控制。他連自己都不愛了,遇到問題只會喝酒然後把怨氣丟過來,還愛什麼別人?這又跟我爸面對自己婚姻失敗時,對著我說:「妳媽不要妳了」有何不同? 多虧遇到他,我才發現自己以為的康復了只是因為沒有接觸到痛點而產生的以為而已。當我生活所有焦點重新擺在自己身上且開始探索自己後,透過日更,自我療癒直到如今,成為現在的我。
沒有誰能夠救贖誰,除非願意自救。 下次再遇到這種人我會告訴他:表達自己不是讓你意見很多欸!
❤️謝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