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五花瓣循環式提問法

什麼是五花瓣循環提問法

五花瓣其實就是指圍繞著中心事件,展開五個面向的的提問,這五個面向分別為
  • 感官:透過感官接收到的訊息
  • 感受:情緒和感覺反饋
  • 想法:對人事物賦予意義
  • 期待:希望事情發展的走向
  • 行動:實際的作為
以下就著五花瓣的五個面說明,但實際上與來談者的會談不一定會依照這樣的順序,而通常議題裡面也會有很多不同角色的互動。

感官

亞里斯多德認為知識來自於感官經驗,就像看到一匹馬,才能進而推導「馬」這個概念,我們的感官包含: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官體驗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途徑,但感官是會出錯的。
感官是各司其職的,我們沒有辦法使用準確眼睛判斷食物好不好吃,沒有辦法靠聽覺判斷大小,有些事實需要多種感官合作,才能判定。在聆聽來談者個感官接收到的訊息時,也可以協助來談者思考,自己感官所接受到的訊息是否是可靠、真實的。

感受

相較於感官是直接透過身體器官接收到的訊息,感受則是內心的情緒。感受是主觀的。例如:能感受到香菜特別的氣味的人,對香菜產生厭惡的感受,童年被狗咬過的人,看到狗時就會感到害怕,諸如此類的。
我對一件事情或是對一個人感受到...快樂、生氣、難過、嫉妒、心痛、被接納、有動力等等,這些都算是感受,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順利地說出自己的感受,在諮商時可以使用圖像,例如圖像化的表情、顏色光譜等等,慢慢引導來談者由大分類定義自己當下的心情,再進一步更細緻的去談感受的內容和原因。

想法

想法是對事物思考分析後得出的詮釋,了解來談者的想法,可以理解他/她如何擷取了感官經驗和感受以理解身處的議題。
前一陣子閱讀了「雖然他們沒有臉」這本書,書中提到北海道農業學校的學生除了了解怎麼照顧動物,也必須了解屠宰的過程,了解生命犧牲的學生,即便往後要還是千百隻動物到屠宰場,內心對於生命的想法也會大不相同。
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之前的那些路,或許今天的我們很多想法都會不一樣也不一定。
討論想法時,可以帶著來談者思考:這些想法的材料會不會太過單一?例如有沒有不自覺得偏頗某一方的論調?和事實有沒有明顯脫節的部分?有沒有試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呢?大部分的人往往對身邊議題侃侃而談,但卻不一定會檢視思考材料和反思的過程。

期待

就如同字面的意思,指的是我們希望發生的事情。比發說在與家人爭吵時,我們期待爸媽可以支持我們的決定,或者在職場上受挫折時,希望得到團隊的鼓勵,或者期待在一段感情中,期待對方能愛我們如同你愛他一樣。
討論期待是為承接「行動」,因此討論期待時並不是打造一個空泛的許願池,來談者描述期待時,也可能包含過往經驗、情緒、和固有的想法,例如婆媳問題中,婆婆對媳婦的期待可能是來自過去自身經驗,也可能來自傳統概念。我們也可以回頭檢視這些感官、感受、想法,透過邏輯推演或者不同的哲學思想,鬆動來談者內心的結。

行動

做出行動、做出改變,或許是最困難的一步,對於許多人來說,要講出自己的感受、想法、期待並不困難,但是要做出行動,代表著可能要跟自我或身邊的人事物做出碰撞,相較之下需要多點努力。
日常工作往往會把一個大專案拆分成小目標展開,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方式,也可以套用在在與來談者討論要如何做出實質的行動,畢竟很多目標很難一步登天。

實際演練的心得

課堂中由老師親自示範五花瓣循環提問法,真的看得目瞪口呆,太厲害了!
當時討論的是手足議題,同樣的五個問題,老師不止問了來談者,也問了他覺得面對這個議題時,其他家人有哪些感受和想法,那來談者本人又對這些互動有什麼感受,一層一層的像是螺旋一般地問下去(其他的提問技巧,可見這篇:什麼是循環提問)。
我留意到對談的前半段都老師都是以取材居多,不會介入太多價值判斷和引導,再整個對答的過程中,老師非常在意來談者的自我評價,即便再討論來談者要如何「有行動」時,也是一樣的。
老師形容與來談者對談像在畫一張地圖,讓你知道來談者是怎麼到達現在的位置,但諮商師並不會主動,當地圖描繪了感官、感受、經驗的路徑後,要採取的行動往往也就不言自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