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9|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踏入「老人院」行業之旅

本身是外行人,但機於巧合下上了一個院舍主管課程,接觸多了行內人士,發現了多個現象:
1/ 市民一般都寧願入NGO,而對私人院社都有不好的印象。NGO是大品牌,好像去「大家樂」一樣,A1+B2+C3的服務套餐,on paper 有x個護士、x個護理員坐鎮,跟規矩跟程序。好處就是安全感,有知道的質素,這些老院不會亂來,但較弱的就是靈活性。親身經歷,老人家在家有跌倒過的病歷,NGO院要求一定要綁床,日夜都要著尿片,出入要坐輪椅;疫情期間,不能見就是不能見,後來疫情放緩,要三日前預約,二十分鐘見面時間跟你計足。跟足規矩,無懈可擊,對待老人家也安全至上,不會因照顧而出任何事故。
2/ 至於私院,是較人性化,但當一個地方是人治,好壞就自然depends on管理人的質素。政府近年對私院越來越多規範,但跟得幾多成就視乎個別院舍。也實在有一堆私院管理層有老化跡象,他們都是帶著以前的服務態度,用老派的思維,認為「我管你聽」的態度來對待院友。日常的照料就是減低麻煩為信念,滿足最低起居飲食要求為目標,服務者覺得自己已盡責任,院友卻有苦無人聽。可能是上新聞的多是因為院舍出事,「好事無人知,糗事傳千里~」 劍橋護老院推老人到戶外洗澡、院舍被影到老鼠、派錯藥導致入院等,新聞題材夠juicy。但事實私院又真是質素參差,有些故事讓人聞者卻步。
3/ 而送入老院就是「不孝」這個觀念還是很強,家屬都盡量想把老人留在家中照顧,而老人也覺得入老院生活就是沒自由沒尊嚴。事實上,政府在2019年推出「在家安老」的政策,提供安老券讓老人家購買照顧服務,就是順着這個想法,希望縮短入老院的排隊狀況。能留家、有家人陪伴當然是好,但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這個資源去實現。一是地方,二是人手,當然這兩個問題都是因為錢。老化就是老化,就算家人多有心,照顧年長者需要的是無盡的體力與精神。不是一兩個月的辛苦,而是不分晝夜、無盡頭無deadline的長期鬥爭。很多照顧者都捱不過這一關,身心疲憊,比本來老化的老人先倒下。
我也問自己,如果我像這些老人家一樣沒有了照顧自己的能力,我會想怎樣活下去?而入了老院之後就真是沒自由沒專嚴地等待死亡的開始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M and M's Magnificent MoM 記錄我迎接兩女離巢(進入中學)和進入老院行列的轉變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