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老人院」行業之旅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身是外行人,但機於巧合下上了一個院舍主管課程,接觸多了行內人士,發現了多個現象:
1/ 市民一般都寧願入NGO,而對私人院社都有不好的印象。NGO是大品牌,好像去「大家樂」一樣,A1+B2+C3的服務套餐,on paper 有x個護士、x個護理員坐鎮,跟規矩跟程序。好處就是安全感,有知道的質素,這些老院不會亂來,但較弱的就是靈活性。親身經歷,老人家在家有跌倒過的病歷,NGO院要求一定要綁床,日夜都要著尿片,出入要坐輪椅;疫情期間,不能見就是不能見,後來疫情放緩,要三日前預約,二十分鐘見面時間跟你計足。跟足規矩,無懈可擊,對待老人家也安全至上,不會因照顧而出任何事故。
2/ 至於私院,是較人性化,但當一個地方是人治,好壞就自然depends on管理人的質素。政府近年對私院越來越多規範,但跟得幾多成就視乎個別院舍。也實在有一堆私院管理層有老化跡象,他們都是帶著以前的服務態度,用老派的思維,認為「我管你聽」的態度來對待院友。日常的照料就是減低麻煩為信念,滿足最低起居飲食要求為目標,服務者覺得自己已盡責任,院友卻有苦無人聽。可能是上新聞的多是因為院舍出事,「好事無人知,糗事傳千里~」 劍橋護老院推老人到戶外洗澡、院舍被影到老鼠、派錯藥導致入院等,新聞題材夠juicy。但事實私院又真是質素參差,有些故事讓人聞者卻步。
3/ 而送入老院就是「不孝」這個觀念還是很強,家屬都盡量想把老人留在家中照顧,而老人也覺得入老院生活就是沒自由沒尊嚴。事實上,政府在2019年推出「在家安老」的政策,提供安老券讓老人家購買照顧服務,就是順着這個想法,希望縮短入老院的排隊狀況。能留家、有家人陪伴當然是好,但不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這個資源去實現。一是地方,二是人手,當然這兩個問題都是因為錢。老化就是老化,就算家人多有心,照顧年長者需要的是無盡的體力與精神。不是一兩個月的辛苦,而是不分晝夜、無盡頭無deadline的長期鬥爭。很多照顧者都捱不過這一關,身心疲憊,比本來老化的老人先倒下。
我也問自己,如果我像這些老人家一樣沒有了照顧自己的能力,我會想怎樣活下去?而入了老院之後就真是沒自由沒專嚴地等待死亡的開始嗎?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長照機構的工作和人道治療引發的問題。工作人員的負擔和難處,以及對本機構和相關法律的質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微心世界]解答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 5、13、15、17、24、35、40、44、51、57、58、63。 9. (3) 有關慢性病老人居家照顧的優點,下列何者不正確? ①可預防與延遲入住機構的時間 ②被監視的感覺較低 ③在成本效益分析上,居家式的照顧較機構式的照顧昂貴 ④留在家裡可享受家
Thumbnail
台灣年齡層老化,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就算與家人同住,也克服不了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辛苦。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腿疾,有的是關節退化、有的是肌無力、有的是骨質疏鬆等等,所以居家安全對老人來說相對重要。 有一群志工,每天挨家挨戶為老人的生活空間安裝簡易扶手,比如浴室出入口、馬桶旁、走廊,或是廚房
Thumbnail
當家中的長輩年紀漸長,身體漸漸衰弱,病痛與其他問題難免會找上門。但是子女們往往被忙碌的工作搞得兩頭燒,無法及時照顧長輩,所以很多家庭會尋找臨時看護服務,但市面上的價錢與項目鄰瑯滿目,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許多臨時看護大都沒有受過照服員訓練,更不用說領有合格證照。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12.24 @醫院百態 這三年,平均每個月都需要到醫院,不是回診,就是做化療、看醫生。習慣了醫院的忙碌、熱鬧、人山人海景象,也看到人生的一些實相:年老、病痛、人性和無奈。所謂地獄,在醫院、病房就真實呈現。 那天看到一對年邁的長者,互相攙扶到診間看診,其他
Thumbnail
老年獨居、老老照護可能是未來高齡社會的常態。理想中的「在宅安老、在家善終」,實際上會受到各種人力與照護資源的可近性影響。長期照護的過程中,照顧者的健康、心理負荷卻經常被忽略,有時,當被照顧者離世,照顧者就成了需要被看護的人。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長照機構的工作和人道治療引發的問題。工作人員的負擔和難處,以及對本機構和相關法律的質疑。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前幾年,醫院來了個“貼心”的政策,敬老,80歲以上的長者,可以優先看診,只是,可能後來爭議太大,所以不強制執行,雖然預約單上還留有長者會優先看診 對於老年人,我絕對尊重,尤其有些老人家其實還蠻可愛的,跟她/他們說話,有時說著說著,我都會笑了起來,另一種就是坐輪椅或以推床來就診的長者,我都盡量會讓他
Thumbnail
[微心世界]解答大家最常遇到的問題: 5、13、15、17、24、35、40、44、51、57、58、63。 9. (3) 有關慢性病老人居家照顧的優點,下列何者不正確? ①可預防與延遲入住機構的時間 ②被監視的感覺較低 ③在成本效益分析上,居家式的照顧較機構式的照顧昂貴 ④留在家裡可享受家
Thumbnail
台灣年齡層老化,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就算與家人同住,也克服不了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辛苦。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多或少都有腿疾,有的是關節退化、有的是肌無力、有的是骨質疏鬆等等,所以居家安全對老人來說相對重要。 有一群志工,每天挨家挨戶為老人的生活空間安裝簡易扶手,比如浴室出入口、馬桶旁、走廊,或是廚房
Thumbnail
當家中的長輩年紀漸長,身體漸漸衰弱,病痛與其他問題難免會找上門。但是子女們往往被忙碌的工作搞得兩頭燒,無法及時照顧長輩,所以很多家庭會尋找臨時看護服務,但市面上的價錢與項目鄰瑯滿目,讓人看得眼花撩亂,許多臨時看護大都沒有受過照服員訓練,更不用說領有合格證照。
Thumbnail
在照顧服務產業久了,總會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 前面談了照服員,現在來說家屬。 在面談完照服員後接到一通要聘照服員的電話, 通常我們接應業務電話的都會先問服務地點 後問病情及相關事宜。 但家屬對我問的問題都不回應,只是一直強調, 我們的病人很好顧,看護來這裡沒有什麼事好做, 很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