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照顧與失能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raw-image

圖片來源:AI

[機構照顧的偏見]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年就會GG。有些人歸咎機構照料不周導致,尤其,我們見到機構有不少都是偏傳統,四、六或八人房型,房間裡大多是臥床、「等死」的老人,餐食跟廚餘幾乎分不出優劣的機構。

這邊可能有一個巨大的邏輯偏誤,會選擇送去機構,大多都是病人身體到一個拐點,波峰已經到了向下的瞬間。所以你說送去機構,因為機構導致狀態更加慘淡,確定不只是恰巧到了每況愈下的「正常發展」嗎?

另外還有一個邏輯偏誤,我們社工大多都是為了貧困的個案去尋找機構啦,預算有限,所以去看得、參觀的大部分都是價格低廉的機構。所以幾乎沒有機會去見識什麼是高檔機構。

[高檔機構]

你有見過高檔機構嗎?我見過。

高檔機構每個月基本費用5-8萬,每餐要多吃水果也行,月費多兩千。除了吃外,理容院、做指甲、復健、就醫、看電影、卡拉OK應有盡有。高檔機構的餐食,講真的比外面的簡餐還要讚,看得我都想吃了。事實上,我奶奶就住在高檔機構,每次去探訪,恰巧遇到午餐時間,我都很想問。

「阿嬤妳這個不吃可以給我嗎?」

(絕對不是用H JC的球球哽)

但即便她住的是高檔機構,但她仍然每況愈下,直到最近,她的手部甚至已經不好使,需要他人餵飯,臥床的時間越來越多,因為坐在輪椅上會導致她的尾椎疼痛。年紀這麼大,開刀又毫無效益。

她會分享照顧服員會怎麼逼迫她吃飯,而倒臥在單人房裡,也是沒多久就遭到照服員發現。

[除不盡的照顧公式,除了......]

當然,她去機構前,也受到叔叔們的激烈反彈,畢竟,機構長期以來被冠上惡名。那是兒孫不孝順才會送長輩去的地方。不過,我支持機構有很大的原因是,機構是最「公平」的去處。今天誰照顧長輩、照顧病人,你永遠都無法將照顧責任公平分擔。

你說A顧一三五、B顧二四六,那禮拜天誰顧?誰又要負責帶她或他看醫生。每個家庭的概況不一樣,有的子女家庭媳婦可以幫忙、有的子女家庭媳婦不願意幫忙、有的家庭孫輩還在也能幫但有些的家庭孫輩不願意幫。

更別說是有些子女甚至未婚,還得上班,根本沒能力照顧。

上面講的都是願意照顧的,「不願意」照顧的呢?

ABC願意照顧,D假裝沒這回事,不用出力,啊D不就最聰明?

照顧不是算數,無法整除,但是機構費用可以整除。所以,機構是最公平的方式了。

回到上面的例子,ABC分擔照顧費用,D假裝沒這回事,但可以用長輩的名義要求D給付照顧費用,ABC手足也可以訴諸法律,要求D付錢。

這樣一比,比無法除盡的「照顧分擔」不是公平多了?

[購買服務]

確實,送老人或病人去機構有些殘忍,每一個人都想留在家裡或熟悉的地方終老,只是,當一個人成為失能者,那麼很多事情再也不是他說了算。

你可以吵、你可以鬧,但這麼做只會讓大家難做人,累壞一大群人。

你可能會說,講這麼輕鬆,那你老了就願意去住機構嗎?

如果有錢,當然住。

與其留在家裡讓其他家人看見自己的無能,不如花錢去買服務。

所有服務我都有付錢,吃喝拉撒,把屎把尿、更換尿布,茶來張口,以上都是付費式服務。只要我不是無理取鬧,那麼機構本來就應該滿足我的必須需求。

[對於機構的負面想像]

有些人會說,機構會虐待老人。

不,不完全對。

要回到一個重點,對機構而言,老人或病人是商品,而延續商品的價值,讓消費者持續購買服務才是重點。所以機構會想辦法延續商品的價值,讓消費者持續購買,所以他們通常不會「刻意」去虐待老人。

但確實有可能因為不是一對一照料而「疏忽」,例如,他們可能不會立即處理任何小狀況,當一個機構住民因為沒胃口兩三天,拒絕進食,他們或許不會消極處理,因為還沒變成大問題。但等到沒胃口、沒進食達到一兩週才開始積極處裡,那問題可能就越來越大了。

用一個更極端的案例,住民排不出尿一、兩天,假設未能立即發現,而是等到無法排尿一兩週,那可能就是極大的問題了。但這就只能回到每一個機構的用心程度,通常越具規模的機構較不會有此種情況。大型機構往往都會有較具系統性的管理措施,對於每一個住民的各種狀況通常都會做成紀錄,並即時回報家屬,但小型機構通常較難做到如此。

當然,機構照料絕對不可能有家屬親自照料的好,這點也都是必須面對的。

過去也曾經聽過有家屬提到,送長輩去機構,不料後來長輩死在機構,因此被其他手足撻伐。我勸道。

「真的會死,在哪裡都會死。死在機構總好過死在你照顧的當下,千夫所指,好像指責就是因為你照顧不周才會死。但講真的,有時候就是時候到了。」

[成為失能者]

當一個人成為失能者,那種心境不是人人都能夠體會的。

機構跟我爸說,奶奶常常一個人痛哭失聲。

我問,不是已經適應機構了嗎?

其實奶奶去機構已經是第二回了,第一回,是輪到我爸照顧,他照顧不來,所以送去機構一個月。

第二回,則是其他叔叔照顧後發現實在撐不住,所以緊急送去機構。

第一次去機構,老人家可以體會,畢竟兒子身體有不好;第二次去機構,沒法體會了,竟然三個兒子都同意,根本意圖拋棄老人。

她哭了好幾回,而當意識到再怎麼哭也沒法回家後,她不哭了。

最近則是因為手部沒力而哭。

「她覺得完了。」我爸說:「現在連要拿碗都不行了,真的玩了。」

背後可能有的想法是。

「完了。我再也離不開這裡了。」

當一個人從健康,即便發生事故而失能,甚至是漸漸老化而逐漸失能,都不可能「準備」好面對自己的無能。

人類最恐懼的就是面對無法掌握的事情,這也是失眠會讓我們如此焦慮的原因。當事情變得不可控,這是最令人無助的。

當然,失能就是最可怕的不可控。

你不知道明天醒來,哪裡會變得更不好使。

你不知道明天醒來,是不是再也嚇不了床。

所以她哭泣著。

[去理解失能者]

有些人能夠意識到自己失能,有些人則不能。

社工執業過程中,很多人都會埋怨案家不願意使用服務,或者案主不願意接受服務。

有些人寧願把自己累死,也不使用照顧資源。

有些人寧願自己把家人拖垮,也堅持不讓外人照料。

因為不使用照顧服務,好像就更能符合華人的孝順美德。

有些是深耕在每一個人心中的傳統價值,有些則是仍無法接受自己或家人的失能。

他還沒有這麼糟吧?我還沒有這麼糟吧?

另外有一些,則是對於照顧資源的「負面想像」。

這些服務很貴吧?(其實沒有)

去機構都是外勞在照顧吧?(其實也沒有)

那些機構都是會虐待老人吧?(當然也沒有)

照顧服務員會講中文嗎?(不會中文那雇主怎麼交辦任務?)

有聽過照服員會偷東西?(拜託你家是有什麼好東西可以偷)

社工做的,就是去釐清這些可能不存在的負面想像。

這些當然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搞定的,要花上好幾次,甚至可能好幾年。

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試圖去理解他,理解他成為失能者的苦楚,去體會他們的困難,說出來,讓他理解我們理解也真心希望他更好。

只是通常沒那麼容易啦,說的比做的簡單。

我也經歷過花了六年,才使個案讓我去家訪,到後來也沒使用長照資源,只讓我帶人進去復健呀。

不過我想說啦,也不用太快覺得「個案沒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失能初期抗拒服務,甚至失能好幾年也還是持續抗拒,重點是讓對方知道,可以伸手向哪裡求救那就好了。

我們都不想被拋下,面對我們的拒絕服務的個案,告訴他可以去哪裡找我。

恰似送去機構,如果子女送往機構以後不聞問,那才會讓機構的老人或病人覺得自己被拋下。

那才是真正的無助。

講到這個,我爸每兩天就去探訪一次奶奶,帶點老人家喜歡吃的小東西去,這點我是真的覺得他很不簡單。

後記:

補一下當時我奶奶被送去機構時,我被我們家族推出去坦啦。

他們跟奶奶說。

「都是王晨宇說這裡好的。」

笑死,出事我扛啦。

然後離院大概十分鐘我就接到電話。

「你爸電話沒接,所以打給你。」

我有點緊張,趕緊問護理師怎麼了。

「會計上班了,可以來先結費用了。」

靠北,付錢這種小事可以傳訊息啦。

看到電話很緊張耶。

然後強調一下,照顧不是只有送機構。

特別要講機構,是因為機構是一條不得不,也往常考慮到這裡,通常就是無路可走的選擇。

我更推的還是使用外籍看護啦,只是我對多數台灣人能否成為一個好的「雇主」通常沒有信心X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九的狗屁倒灶的沙龍
72會員
56內容數
「請問是王志工嗎」。不是哦,我們是社工不是志工。你是不是也有一樣的誤解......或者被誤解?社工不是志工,我們是「社會工作者」,不是志工。
2024/03/04
因為出版《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受訪時,幾乎每一位主持人都會問。 你為什麼會想要當社工呢?你為什麼會走身障這個領域呢? ​ 我有一個制式且冠冕堂皇的答案。
Thumbnail
2024/03/04
因為出版《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受訪時,幾乎每一位主持人都會問。 你為什麼會想要當社工呢?你為什麼會走身障這個領域呢? ​ 我有一個制式且冠冕堂皇的答案。
Thumbnail
2024/03/03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任何社工的自我對話中。 但是,這裡並不是闡釋知識的地方,所以我想要談點中心的。 以社工為中心的。 ​
Thumbnail
2024/03/03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也可能出現在任何社工的自我對話中。 但是,這裡並不是闡釋知識的地方,所以我想要談點中心的。 以社工為中心的。 ​
Thumbnail
2024/02/19
我因為個案服務的關係,結識一位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 (法律扶助基金會,簡稱「法扶」,凡符合收案標準,法扶支付律師費並派案律師給協助弱勢族群打官司) 說來也很感動,以前都是得「拖」著服務對象一起去法扶或者去法扶律師的事務所做所有事情。
Thumbnail
2024/02/19
我因為個案服務的關係,結識一位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 (法律扶助基金會,簡稱「法扶」,凡符合收案標準,法扶支付律師費並派案律師給協助弱勢族群打官司) 說來也很感動,以前都是得「拖」著服務對象一起去法扶或者去法扶律師的事務所做所有事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這本書提供了照顧失智症家人的相關知識和實用建議,並提醒照顧者要懂得尋求外援,避免成為家中潛在的第二個病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衝突,並提出瞭解決策略。透過對照顧者的需求和被照顧者的立場進行思考,可以更好地應對衝突。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照顧者的文章,重點有關精神疾病照顧者的挑戰和需求。作者廖福源分享了他對照顧者議題的看法以及推動去汙名的想法。文章中提到了照顧者的困境,以及如何在社會中創造理解和支持的環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會分兩個層面,第一個是我對於機構的看法,第二個則是我對失能者接受失能與否的看法。 圖片來源:AI ​ ​ [機構照顧的偏見] ​ 有些人對於自家長輩甚至是處遇個案時,對於送去「機構與否」往往抱持分歧意見。說真的,以社工的經驗來看,多數個案送去機構通常沒幾個月就開始直線下坡,不出幾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海外研究顯示,失智症照顧者因為承受長期的照護壓力,約40~50%有憂鬱症狀,你也總是燃燒自己,照亮家中失智長輩嗎?從小君的故事裡可以看到失智症照顧者常見的挑戰與壓力源。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陪伴失智家人一段時日,有時會突然有種錯覺: 「失智症照顧者,是不是才是那個被照顧著的一方?」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Thumbnail
本文討論照顧失智症患者時,需要採用不同的思考和溝通方式,以更有效地理解他們的想法。文章建議照顧者應該避免僅僅相信病患的答案,而是著重觀察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意圖,並從中分析如何處理困擾行為。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長照家庭成員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壓力,以及作者自己在照顧失智症和失能家人的苦衷。家庭成員之間存在著各種問題,導致長期的精神壓力和痛苦。文章中描述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衝突和不合作,以及作者在面對諸多問題時所經歷的痛苦和掙扎。
Thumbnail
我在前陣子的面試,問了注重社會影響力的長官非常冗長的問題: 即便給予弱勢家庭生活以及就學上的幫助,可是在家世/教育/人脈的軍備競賽下,這些弱勢家庭的小孩到職場終究會被打壓,只能取得低薪工作,甚至有產階級根本不期待弱勢家庭往上爬。那,最初給予的幫助,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嗎?
Thumbnail
我在前陣子的面試,問了注重社會影響力的長官非常冗長的問題: 即便給予弱勢家庭生活以及就學上的幫助,可是在家世/教育/人脈的軍備競賽下,這些弱勢家庭的小孩到職場終究會被打壓,只能取得低薪工作,甚至有產階級根本不期待弱勢家庭往上爬。那,最初給予的幫助,是一種社會資源浪費嗎?
Thumbnail
做了將近十年的社福工作,大多數時間在基金會總會的行政幕僚單位做募款工作,也踏進機構第一線做過直接照顧者,體驗一打七的崩潰然後回家癱在床上想:還好這些不是親生的,我還有機會可以這樣躺,睡飽了明日再戰。很多時候自己想想會汗顏:身為社福單位的工作者只要和服務對象在一起六到八個小時,就尚且會手忙腳亂....
Thumbnail
做了將近十年的社福工作,大多數時間在基金會總會的行政幕僚單位做募款工作,也踏進機構第一線做過直接照顧者,體驗一打七的崩潰然後回家癱在床上想:還好這些不是親生的,我還有機會可以這樣躺,睡飽了明日再戰。很多時候自己想想會汗顏:身為社福單位的工作者只要和服務對象在一起六到八個小時,就尚且會手忙腳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