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你身為老師,準備好的課程內容,都被學生完整吸收並且在課堂上將課文倒背如流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這故事來自於《蒙娜麗莎的微笑》,1953年,一位研究生Watson在等博士論文通過時,到歷史悠久的學院上課,很不幸在第一堂課上課時,便發現學生早已完全預習過所有藝術史相關內容,在投影片放出來時甚至可以直接回答在課本第幾頁,作者是誰,當時Watson便受到很大的衝擊,並去思考老師的角色。當時在大學裡面上教育學程的時候,老師放了這一小段電影,並且問了我們上面的問句,並讓我們思考: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經典名言如同Rap一般在文辭上掌握了節奏,變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話。
在谷歌大神與各種學習管道的夾擊下,老師的角色該如何做調適呢?
剛好最近閱讀到成甲的《精準思考》中提到《哈佛商業評論》研究如何培養下屬的文章〈管理者只靠自己無法成為偉大教練〉(暫譯)作者將管理者培養下屬的風格分成四種:
1. 老師型:
以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指導與回饋,幫助下屬成長。
2. 保姆型:
將下屬的成長當作最重要的事,不斷給予各種支援,可能是人力管理資源經理最喜歡的管理者。
3. 連接型:
管理時間花得最少,如果是自身專業領域相關的問題,會給予針對行回饋,否則就會幫下屬聯繫公司內部或外部更擅長的專家,讓他們自己解決。
4. 啦啦隊長型:
認為下屬的成長是他們要自己負責並努力,管理員的角色就是在旁邊加油打氣,但不會給予太多支持。
書裡面亦提到連接型的管理者下屬進步是其他管理類型的三倍!保姆型反而是弊大於利的管理方式,這讓我想到也許這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雖然是講到管理,書中也思考這也是學習跟成長的方法,我認為亦適用於導師亦或是老師這個角色的定位,假如老師能夠多多開發自身的人脈,利用其他時間去發展各種可能性,結識各方面的人脈,在學生有問題時,老師除了自身專業以外其實可以試著成為「中間者」,連接學生與內外部能幫助他們的專家,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更開闊的視野。
從這個觀點,我亦思考老師不只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在這個社會,新知識誕生的同時,也會隨之過氣,學生對於既有知識的需求不再是單方面老師給予就足夠,而是老師本身要成為中間者,努力提升自己,除了自身專業以外,應該要有更多非自身領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讓老師自身的學習成長及探索自己個人職涯的可能性外,在學生有問題時,能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資源與人力來幫助學生往更高的地方成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成為指引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