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hatGPT反思老師當代角色

從ChatGPT反思老師當代角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今天你身為老師,準備好的課程內容,都被學生完整吸收並且在課堂上將課文倒背如流的時候,你該怎麼辦?

這故事來自於《蒙娜麗莎的微笑》,1953年,一位研究生Watson在等博士論文通過時,到歷史悠久的學院上課,很不幸在第一堂課上課時,便發現學生早已完全預習過所有藝術史相關內容,在投影片放出來時甚至可以直接回答在課本第幾頁,作者是誰,當時Watson便受到很大的衝擊,並去思考老師的角色。當時在大學裡面上教育學程的時候,老師放了這一小段電影,並且問了我們上面的問句,並讓我們思考:老師的角色是什麼?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海報

〈蒙娜麗莎的微笑〉電影海報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韓愈的經典名言如同Rap一般在文辭上掌握了節奏,變成朗朗上口的一句話。

在谷歌大神與各種學習管道的夾擊下,老師的角色該如何做調適呢?

剛好最近閱讀到成甲的《精準思考》中提到《哈佛商業評論》研究如何培養下屬的文章〈管理者只靠自己無法成為偉大教練〉(暫譯)作者將管理者培養下屬的風格分成四種:

1. 老師型:

以自己的知識與經驗指導與回饋,幫助下屬成長。

2. 保姆型:

將下屬的成長當作最重要的事,不斷給予各種支援,可能是人力管理資源經理最喜歡的管理者。

3. 連接型:

管理時間花得最少,如果是自身專業領域相關的問題,會給予針對行回饋,否則就會幫下屬聯繫公司內部或外部更擅長的專家,讓他們自己解決。

4. 啦啦隊長型:

認為下屬的成長是他們要自己負責並努力,管理員的角色就是在旁邊加油打氣,但不會給予太多支持。

書裡面亦提到連接型的管理者下屬進步是其他管理類型的三倍!保姆型反而是弊大於利的管理方式,這讓我想到也許這是一個可以參考的依據,雖然是講到管理,書中也思考這也是學習跟成長的方法,我認為亦適用於導師亦或是老師這個角色的定位,假如老師能夠多多開發自身的人脈,利用其他時間去發展各種可能性,結識各方面的人脈,在學生有問題時,老師除了自身專業以外其實可以試著成為「中間者」,連接學生與內外部能幫助他們的專家,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與更開闊的視野。

從這個觀點,我亦思考老師不只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在這個社會,新知識誕生的同時,也會隨之過氣,學生對於既有知識的需求不再是單方面老師給予就足夠,而是老師本身要成為中間者,努力提升自己,除了自身專業以外,應該要有更多非自身領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讓老師自身的學習成長及探索自己個人職涯的可能性外,在學生有問題時,能找到符合學生需求的資源與人力來幫助學生往更高的地方成長,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成為指引的明燈。

avatar-img
地方老師的雜學社的沙龍
78會員
119內容數
有時分享自己的美術歷程,有時分享學生遇到的問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老師已經十年了,從充滿熱誠的老師到不必備課就能上台講整節課的職場老鳥,心情變化自然不說,還有許多外在大環境的情勢所逼,讓「成為老師」這個詞,從志業回到職業來看待。
小時候我沒有特別喜歡看書。 反而是看了不少的漫畫,在長輩的眼中,這些都不算「課外書」。
之前有一部引發日本及台灣上班族共鳴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女主角在小時候看到因為過勞而出意外的父親,長大後便以「能準時下班」為原則尋找工作,並堅守這個原則。 裡面有許多名言佳句,讓我到現在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曾經說到:「工作就是將一群完全不相同的人們,放在一起做事情。」在職場,總有許多完全不同路的人
當老師已經十年了,從充滿熱誠的老師到不必備課就能上台講整節課的職場老鳥,心情變化自然不說,還有許多外在大環境的情勢所逼,讓「成為老師」這個詞,從志業回到職業來看待。
小時候我沒有特別喜歡看書。 反而是看了不少的漫畫,在長輩的眼中,這些都不算「課外書」。
之前有一部引發日本及台灣上班族共鳴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女主角在小時候看到因為過勞而出意外的父親,長大後便以「能準時下班」為原則尋找工作,並堅守這個原則。 裡面有許多名言佳句,讓我到現在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曾經說到:「工作就是將一群完全不相同的人們,放在一起做事情。」在職場,總有許多完全不同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