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二十道工法鋪成一條《羽道》

伊絲塔的《羽道》像是淬鍊心靈的淬鍊之路,尋訪大自然撿拾鳥羽,同時也習得鳥語。然而鳥類會破壞自己的羽毛,避免暴露行蹤。修復一根落羽,可以是蒐集「天空的想像」(頁50);失敗時,「收藏的,是遺憾」(頁51)
閱讀這本書時,想起前一陣子關於賞鳥人士不當誘拍鳥類的新聞;以及去年台東體育館的改善工程,將一百多隻小雨燕送到救傷單位。如同伊絲塔說的:「身為人的我們總想抓取什麼,或許,這就是動物離我們越來越遠的原因。」(頁58)人類想要親近動物,卻誤用高姿態俯瞰它們,或完全用人類的角度思考,有時候錯誤的貼心反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另外,動物們能夠覺察危險,無論是災難來臨前的預兆,或嗅到人類的惡意。
曾經有段時間住家附近來了一群流浪貓,我忙著餵食、結紮、送養的工作,鄰居小朋友來問我:「為什麼貓都會聽你的話?但只要我一靠近,他們就全部跑走?」跟浪貓相處的過程,就像伊絲塔走在大自然聆聽鳥鳴、撿拾鳥羽的經驗:「姿態越慢越好,別戴耳機,關掉廣播與音樂,最好悄然無聲,最好一切能靜到,你能聽見自己呼吸的喘息、細微心跳聲。」(頁64)觀察動物與周遭環境,避免過多人工方法介入自己與大自然的融合。
《羽道》是伊絲塔用生命經驗鋪成的一條道路,修復羽毛的步驟讓人想起日式手工藝,電視廣告強調的極致工法,每個步驟都歷經千百次的練習,才能接近完美的地步。然而,人生總有不完美的地方,就像落羽常常殘缺。伊絲塔以女性視角出發,伊絲塔陪伴姊妹與家人,甚至獻給諾貝爾文學獎葛綠珂或烏克蘭友人蓮娜,面對生活瑣事就像梳理落羽;又或者,「沒有應該或不應該的束縛,每個女孩都該坦然直視太陽,像老鷹那樣高飛,做自己。」(頁179)
現代人整日埋首於枝微末節的事物,在小方格裡轉發訊息或感到恐慌,一不小心也把耐心磨光。伊絲塔提到:「人生,不正是這些日常細微瑣事堆起來的?何妨將時光浪費在美好的視覺與觸覺體驗?」(頁142)每天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專心在某種興趣裡,製造「儀式感」,反而能感覺心靈放鬆。靜心面對、心懷感激、真實表達自我、反覆練習等過程,就像經歷一場心靈淨化,等待著「千羽之門」(頁255)開展在自己眼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