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女子獨立買房筆記-第一次的買房初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動機] 問自己為什麼想要買房子?

30歲後深深覺得自己可能會孤老終生,看著有家庭孩子的朋友幸福的模樣,覺得自己只有一個人很沒有安全感,決心給自己一個家,一種生根的感覺。
從開始決定買房後,檢視了一下自己的存款,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500萬左右、不需要車位、一房或兩房一廳一衛的空間就已經很足夠,屋齡20年以下。
2020年疫情開始,更積極的看房了,想比照SARS趁疫情爭取跌價或談價空間。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在市中心看了一間10年的飯店式一房一廳加機械車位的開放格局,地點與格局都深得我心,充滿各種憧憬。不過開價接近700萬,和預想的預算及格局有差距,自認負擔不起於是作罷。

[挫折] 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後續看過各種中古屋,不是太老舊、拉皮裝潢看不出原況、外觀柱子及地板明顯龜裂、公設亂七八糟、走道需要側身才能行走等等,更重要的是在2020-2022期間疫情非但沒有影響房價,反而推動快速攀漲,市區房價一路飆漲了30%,存款的速度完全跟不上分毫,原本設定的預算能買的物件越來越少,也越看越灰心。同時轉向評估預售屋案件,但預售屋價格不斷水漲船高、實際可用空間卻越來越少,時局變動也很擔心一個人繳房貸風險很高,完全下不了決心。
然而看房看的不只是房子本身,它代表著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與憧憬。關於單身,曾經非常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我也曾經希望能有相愛合適的人生隊友,房價漲的速度真的太快,一個人的力量不夠,曾經希望相愛的兩個人一起建構生活,努力買大房子、擁有家庭和共同努力的目標。只是,人生有趣的點就在於,「永遠不會這麼順利地照著計劃進行」。確認自己在這件事已經盡了努力以後,深刻明白沮喪沒有用,人生中可能沒有的東西,或許就是沒有,與其執著死命的抓著痛苦,不如坦然地放下。或許以房價來說,一個人的力量很小,但我相信一個人也有無限潛力,端看你如何去規劃自己、並了解自己的需求。

[成長] 你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嗎?

與其灰心沮喪卻什麼都不做,不如把時間和力量拿來多賺點錢,讓自己更值錢、更有安全感,在3年間我持續一邊工作,一邊完成研究所學業,卻也不停的斜槓兼差、學習投資理財、想盡各種辦法提升自己和收入。很多人都說,我是個瘋子,會把自己累出問題,不過經歷那段灰心沮喪的日子後,我反而認為過度執著和無力感狀態而不做出改變的心累,才會讓人生病,相較之下積極努力、充滿效率的日子,未曾讓我感覺疲累。

[轉機] 買房需要緣分,把握需要的卻是勇氣

看了三年的房,兩房、三房未曾讓我心動過,唯一充滿憧憬的始終是那個市區的開放式飯店宅格局,看過幾十個物件後,此時已經越來越明白自己適合的物件、對於房仲話語的辨識度、地區特色和實登均價等等都已具備基本的分辨能力。疫情期間不能出國與在家工作的模式,也讓我省出一大筆金額,買房的預算大幅拉高,確信「想給自己一個家」的想法沒有改變,更積極的投入看房。
2023年房市交易開始急凍,在網站上慢慢看到部分的開價出現收斂,正好在此時看到了類似喜歡的大一房與車位的物件,開價也屬合理,於是約了仲介下班看房。就在同一天,朋友因為我抱怨遇到的房仲太雷,於是介紹了一位仲介給我,原先不以為意想敷衍著,但卻看到名片上,咦!這不是我晚上要去看房的同間仲介公司嗎?於是我主動打了招呼,說明這個狀況,請他一起幫忙。
房仲和自己眼光合不合拍也很重要,每個人買房的考量及需求都不一樣,遇過太多房仲只喜歡不停講自己的觀點和物件優點,卻忽略買方的考量與需求,這位房仲很貼心的為我的想法分析狀況,評估幾個類似與喜歡的物件利與弊,另外,也同樣互相鼓勵「要更努力賺錢以爭取更好生活」的動力。

[談價] 談價的藝術

中古屋沒有公定價,談價絕對是一門藝術,網路上各種教戰大砍價、砍仲介費的教學,我認為並不見得完全正確,若是認為普通喜歡有無都可以,可以參考實價登錄最低價再更低一些開始喊價。若是屋況條件都很好,非常喜歡很想買到,則可以實價登錄均價再低一些開始喊,重點在於參考附近及同社區實價登錄,設定好自己的預算範圍。至於談仲介費,若有談到理想價格,也是房仲的專業應得,若真要談也可放在最後真的無法達成共識再討論,畢竟房仲也是一門專業工作,一開始就不停大砍仲介費,誰會認真幫你談價格呢?再者,能談到的價格越好,能省下的不是更多嗎?

[耳語] 相信自己的勇氣

「不管你買了多少,都會有人在旁邊喊你買太貴的。」同樣是單身獨立買房的Annie姊這樣跟我說,長輩總認為女生結婚再和老公一起買或住婆家就好,同輩則大家都在喊房價太貴等跌。但問問自己看了多少年,什麼時候看到跌過呢?「喜歡、價格在行情內合理、能負擔的起」就夠了不是嗎?重點是能夠為自己打造一個夢想中的家,不是很棒嗎?
以固定薪資的小資族來說,要下決心投入所有積蓄加上一個人負擔房貸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一旦失業可能就得面臨房子保不住的問題了。累積了這麼多看房經驗,在物件選擇下,可以列出是否符合自己想要的條件、缺點能否接受 (沒有完美的房子,如果有,或許也買不起吧!),在設定好的預算內,若是都符合真的很喜歡、想建立自己的家,設定好能維持生活品質的預算,勇敢的談價買下吧!

[成交]努力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談價的那一天,事前很多人跟我說這會是一場拉鋸心理戰,許多人說談到凌晨1-2點都是有可能的,於是在事前我已詳細與房仲說明,此次出來談價的數字已經是我的價格底線,房仲也表示明白,會努力談談看。談價過程比預想的順利,兩輪拉鋸後,我願意加一點點的價格以表示對房子購買的誠意,最終在我設定的預算內順利成交(令人意外的是只加了一點點的錢)。而實價登錄和後續銀行的鑑價也證明所購買的價格在行情來說是非常合理的,屋況也非常好,重點是買到了心裡非常喜歡的房子,終於能夠繼續打造夢想中的家。去拍照的行員還說,看完他也很想買一間呢!

[肯定]用心的生活

生活大不易,抱怨、沮喪的情緒大家都會有,但不做出改變都對人生沒有幫助。只要有心,不管男女,自己也能很獨立很幸福。人生路上,有合拍相愛的人同行很好,但沒有也沒關係,一個人的路走得更踏實、更美好、更多選擇權,能在任何風景中選擇停留或是錯過。獨立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之後,在夢想中的家,會帶著更肯定自己的心態,用心的生活著。
[後記] 本文無意論戰房價會不會跌,砍價必須怎麼狠砍才夠、房價合不合理、需不需要買房子等等。其實生活是人選擇的、行情是人訂的、價格也是人訂的,自己能夠接受自己的選擇最重要。本文初心,只是單純想分享買房的過程,若是也遇到同樣難題的人們,尤其是沒有家人支持或是伴侶共同討論與負擔的人,提供一個長時間的心路變化作為參考。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在二十四歲買入,五年後因為生涯規劃的因素,我買掉房子的時候,看到存摺裡的數字是三百萬,那年我二十九歲 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著存錢還房貸和買屋的差價累積而來。這是因為對於房地產,我的概念是,它就是一種資產,而且政府願意用很低的利率借款,沒有理由要自住好幾年的房子不能自己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買房的常見原因,需要對資產配置進行靈活、多元化的理財策略,適時考慮購房的時機。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中,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這篇文章討論年薪百萬可以買多少錢的房子,並提供了多項因素,例如工作性質、父母支持程度、有無生小孩的打算等等,來幫助讀者計算自己能負擔多少房貸。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根據年薪計算房屋預算的表格,讓讀者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房子預算。
Thumbnail
從好慢姊姊的買房經驗分享,我認為靠自己買房要分成心態面與實務面二個層面來建立,這兩樣缺一不可。 ➊ 心態的部分優先培養: 找到買房的動機,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買到房。 ➋ 👉 建立實務面的部分:
Thumbnail
年輕人因高房價而想買房,卻發現找房之路充滿挫折。仲介不斷帶著看房,但一旦看到的房屋都不符合期待,令人不想以此買房。
不知道這是不是年紀到了都會有的焦慮。 大概是不符合社會主流的關係,即使日子原本過的也不覺得如何,還是會開始思考,我,以後會過怎麼樣的下半場? 金錢的議題不意外是第一個想到的。 錢不夠用,還在租屋的我可以再租多久? 開始反省自己的理財方式太薄弱,開始有了想買房的想法,有了之後更覺得錢不夠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26歲買房的經歷。作者分享了購房的動機和困難,以及搬遷的原因和房屋的現況。文章中透露了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不同聲音和看法,以及對生活的期待和價值觀。
Thumbnail
二十四歲那年,我買了人生的第一間房。當時好像只付了十萬訂金,有時候傻人有傻福。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那麼小就買方子。因爲我記得巴菲特說房子要越早買越好。我不是投資客,但我會勸身邊的朋友,買房要趁早,如果是自己要住的,它不但會強迫你儲蓄,更重要的是抗通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什麼到了房市高點,我們還是決定買房了? 前文所提,我們在三年前(2021年)便開始請房仲幫我們帶看房子,其實在更早之前(約2019),我就有單槍匹馬去看幾間預售屋的經驗,也曾在591找租屋覺得心煩時,順便看了賣屋簡介,算是鍵盤看屋了好一陣子。 因此,在2021年因為家庭成員增加,決定實戰買房,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買房三年半後,所打破的一些買房迷思,並根據家庭需求提出了對房屋挑選的看法。包括地點的重要性、結構的影響、設計的實用性、廁所需求、採光的影響、陽臺的實際需求和牆壁油漆裂紋問題。這篇文章以作者的個人經驗為例,提供了實用的買房建議。
Thumbnail
我人生中的第一間房子,在二十四歲買入,五年後因為生涯規劃的因素,我買掉房子的時候,看到存摺裡的數字是三百萬,那年我二十九歲 人生的第一桶金,就是靠著存錢還房貸和買屋的差價累積而來。這是因為對於房地產,我的概念是,它就是一種資產,而且政府願意用很低的利率借款,沒有理由要自住好幾年的房子不能自己負擔。
Thumbnail
年輕人買房的常見原因,需要對資產配置進行靈活、多元化的理財策略,適時考慮購房的時機。
Thumbnail
在臺灣社會中,買房是許多人的夢想。這篇文章討論年薪百萬可以買多少錢的房子,並提供了多項因素,例如工作性質、父母支持程度、有無生小孩的打算等等,來幫助讀者計算自己能負擔多少房貸。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根據年薪計算房屋預算的表格,讓讀者迅速找到合適自己的房子預算。
Thumbnail
從好慢姊姊的買房經驗分享,我認為靠自己買房要分成心態面與實務面二個層面來建立,這兩樣缺一不可。 ➊ 心態的部分優先培養: 找到買房的動機,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買到房。 ➋ 👉 建立實務面的部分:
Thumbnail
年輕人因高房價而想買房,卻發現找房之路充滿挫折。仲介不斷帶著看房,但一旦看到的房屋都不符合期待,令人不想以此買房。
不知道這是不是年紀到了都會有的焦慮。 大概是不符合社會主流的關係,即使日子原本過的也不覺得如何,還是會開始思考,我,以後會過怎麼樣的下半場? 金錢的議題不意外是第一個想到的。 錢不夠用,還在租屋的我可以再租多久? 開始反省自己的理財方式太薄弱,開始有了想買房的想法,有了之後更覺得錢不夠用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在26歲買房的經歷。作者分享了購房的動機和困難,以及搬遷的原因和房屋的現況。文章中透露了與家人和朋友之間的不同聲音和看法,以及對生活的期待和價值觀。
Thumbnail
二十四歲那年,我買了人生的第一間房。當時好像只付了十萬訂金,有時候傻人有傻福。大家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那麼小就買方子。因爲我記得巴菲特說房子要越早買越好。我不是投資客,但我會勸身邊的朋友,買房要趁早,如果是自己要住的,它不但會強迫你儲蓄,更重要的是抗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