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到談感情到底應該要挑怎樣的對象。
之前讀過的
哈佛 ✕ Google行為科學家的脫單指南當中提到:好對象應該要具備比如情緒穩定、能夠一起理性討論溝通事情、擁有深度人際關係等等條件,這些相對比激情更重要。而可能令人意外的,是外表、經濟、是否有共同興趣等等,其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看待彼此間的差異這件事。
我其實也深以為然,但我仍相信兩人若有共同愛好,會是一件很加分的事情。
朋友表示,兩個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應該是相處的感覺,是否舒服、自然、彼此信任等等,如果是從很熟的朋友昇華而成,那不是最好的嗎?
但我覺得友情不會昇華成愛情,那是兩件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而不是緊連著的階段。能不能發展出一段戀愛關係,相處是否舒服自在愉悅固然重要,但我認為最重要的key仍是「喜歡」這件事,意即能不能產生戀愛的火花。
你有多喜歡這個人呢? 之前聽
大人學的smalltalk中
有一集提到,
最棒的伴侶,是那個願意一生都輸給你的人。這句話也是出自坂元裕二編劇的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意思是說,我們人的性格都不一致,會在不同的人面前呈現出不一樣的樣貌,並激起你不一樣的表現,比如特別的激情、會一直想見到這個人、特別的安心放鬆、又或者是黑暗的一面。
雖然每一任伴侶都是基於喜歡才在一起,但是有些人激起你的是不好的一面,有些人卻會讓你成為不一樣甚至是更好的人。我們會因為不同的交往對象,而激發出不同的特質。
而我們也要同時思考的是,
我喜不喜歡跟這個人相處時的自己。
反過來說,或許我們要找的對象也是自己覺得輸給對方一輩子也沒關係的人。跟這個人相處,你容易心軟,你願意多承擔一點,多讓他一點,而不會覺得自己在過程中有任何的委屈。因為只要你看到他開心,自己就開心。
白話的說,就是即便是你原本不願意的事情,但只要對方多哀求或撒嬌一點,你就會覺得「哎呀,真拿你沒辦法,好吧。」,然後並不委屈的退讓。
兩方都覺得輸給對方也沒關係,才是最好的關係。
付不付出這件事 還
有一集也很有意思,提到了付出這件事情,當一方付出過猛,對一段關係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當我們很用力付出之後,我可不可以要求對方要有同樣等級的回應?又或是當對方很用力付出後,我應該要保持怎樣的態度?詳細的論述,我還是很鼓勵大家聽看看這一集Podcast,Joe的論述我覺得很理性中肯:
最恰當的關係,是勢均力敵,指的是力道、經驗、等級、觀念、期待都相等,才會是最和諧的關係,可以相安無事,而不是相愛相殺。
我很喜歡Joe提到的三個問題,來評斷你該不該和這對象發展:一是你對他現在的評分幾分?二是你願意在現在這段關係中投入幾分?三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如果把對方現在的付出減掉一半,那你還願意花多少心力對待他?
如果對方的付出減到只剩五分力(甚至以下),你也仍願意保持某種程度的努力,Joe說這才是一段能走下去的關係,我的翻譯是,那代表你真的夠喜歡他。
因為那就是一個你願意輸給對方的對象。
重要的不是你的優點
一段感情要長久,立基一定要有足夠的原生喜歡跟契合,這樣其他的好才會因此疊加分數上去,並讓你想要繼續投入、付出、配合,所以回到一開始我說的,最重要的key是「喜歡」這件事,其他的好是錦上添花。
如果沒有足夠的原生喜歡,再多的優點也可能只會覺得與我何干:聰明?那只是一個智商特質,博學多聞?可能會變成長篇大論的賣弄知識;溫柔也許會成了溫吞,老實也許會變成無趣,幽默也許會變成油嘴滑舌,看你怎麼任意的解讀。
可是夠喜歡的話,只要是情人的一切,
不管什麼都很好,好像套上了濾鏡。
不過「喜歡」也仍然是需要一直添加柴火的,讓熱度一直保持住,是情人彼此的責任,任何一段關係,都像是有一本存摺,透過兩人的互動不斷的往裡面儲蓄、累積情感資本,越深厚的資本,才越經得起往後日子裡那些不經意的消磨。
再喜歡的人,再激情的關係,也經不起一再地消耗與磨損。所以及時的溝通與表達愛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有喜歡的心情,就說出口吧,有想念的思緒,就傳達出去吧,有想說的話,就好好珍重的表達讓對方知道。
這樣兩顆心才能變成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