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廉美貞的儀式感~「抓住每天能開心的五分鐘」

韓劇《我的出走日記》中,女主廉美貞曾經淡淡的說了一句話:「就算每天只有五分鐘能開心,也要抓住這些機會,一步一個腳印,苦中作樂地活下去。
「抓住每天能開心的五分鐘」就是一種儀式感,它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快樂。通過重覆這種儀式,人們可以在苦難中找到樂趣,並堅持下去。而儀式感是指一組預先設定好的象徵性動作序列,通常以形式和重覆為特徵,缺乏直接的效用目的。( 資料來源 : 網路 )
習慣有儀式感的生活,可以體現物質的、精神的層次,然後形成一種優雅的格調。從心理學上的概念,儀式感是可以幫助人們應對不確定性和焦慮。那麼,何謂儀式感 ? 說穿只是一種「感覺」,一種需要明確進行並感受其中的行為。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 ( Victor Turner ) 曾經用「liminality」解釋「儀式」一詞,這個詞的詞源意味著「門檻 ( threshold )」。在他的論述中,儀式意味著人從一種狀態像一種狀態轉化的過渡階段。
「Liminality」是一個人類學術語,源自拉丁語單詞 līmen,意為「門檻」。它指的是在過渡儀式的中間階段發生的模糊或迷失感,當參與者不再擁有他們在儀式前的地位,但尚未開始過渡到儀式完成後他們將擁有的地位時。
「門檻」這個概念最初由一位荷蘭民俗學家 Arnold van Gennep 在20世紀初發展,他在1909年出版了一本名為《Rites de Passage》的著作,探討並發展了 liminality 的概念。該書的主要觀點是,所有文化都有一種三階段結構的過渡儀式,包括分離、過渡和再融合。
階段一,分離:在這個階段,參與者被從他們原來的社會地位中分離出來,並準備進入過渡階段。
階段二,過渡:在這個階段,參與者處於一種模糊不清的狀態,不再屬於原來的社會地位,但也還沒有達到新的社會地位。這個階段通常伴隨著一些儀式和象徵性的行為。
階段三,再融合:在這個階段,參與者被重新融入社會,並獲得新的社會地位。這個階段通常伴隨著一些慶祝活動和儀式。
這三個階段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過渡儀式,標誌著個人或社會群體在生命週期或社會地位中的重要轉變。
後來,「Liminality」這個術語的使用範圍,擴大到描述政治和文化變革以及儀式。而近年來不知道是不是日子太苦,就連家庭以及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需要來點儀式感,並且被大書特書它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