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15在和昨天賽跑◎俄羅斯之聲(2012.12.11)
http://chinese.ruvr.ru/2012_12_11/97655421/
包括《人民網》在內的中國官方媒體證實,中國艦載機殲-15優於俄羅斯的蘇-33艦載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強調,殲-15就其全部性能而言勝過蘇-33,並非是它的山寨版。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裡·卡申注意到,這是中國首次官方駁斥山寨外國軍事技術。
長期以來北京已經習慣對自己抄襲外國、首先是俄羅斯軍事技術的指控視而不見。對這些指控作出反應的,僅是一些網站論壇或者專門的媒體。一般來說,中國人承認可能利用了個別的、同外國產品原則上有共同之處的技術。然而他們一再聲稱,所有核心技術、所有設計理念都是獨創,此外中國產品勝過外國的同類原型版。不僅在抄襲軍事技術時持這種態度,就連高速列車生產商也持完全相同的態度。
對待中國首艘航母和艦載機殲-15的態度已成為官方的了。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衍生表示,“世界軍事發展的規律是客觀的,很多武器裝備的原理是相同的”,“因此僅僅通過簡單對比就認定中國‘山寨’了外國的航母技術,這種說法如果不是有意攻擊,至少是不專業的”。
為了能對這段引文中的“客觀規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無需拿出許多證據: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或者俄羅斯艦載機蘇-33 都是在航母和艦載機構造原理上唯一可能的版本。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而是版本很多。但是俄羅斯航母和艦載機有其不同於西方同類產品的獨特之處。
根據俄羅斯軍事技術問題專家瓦西裡·卡申的意見,只要簡單對比一下中國殲-15和俄羅斯蘇-33機翼的構造,中國研製者靈感的來源問題就自有答案了。此外我們都知道,2005年中國購買了烏克蘭的蘇-33早期原型機T-10K-3。
瓦西裡·卡申說:“中國野心的膨脹以及對自身力量的過高估計還在一段時間以前就讓承認必須獲得俄羅斯技術變得不光彩、政治上也不利了。甚至當中國工業在掌握蘇聯八十年代技術上已經遇到實際困難之時,還在聲稱要與先進的西方生產商展開競賽。”
至於殲-15研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創新,如果中國人真地複製了蘇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殲擊機樣品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倒的確能讓人感到驚訝。當然,製造殲-15利用的是中國在蘇-27基礎上研製諸如殲-11B、殲-16等殲擊機時獲得的成果。當然這種飛機的航空電子技術應當或多或少是創新型的,或者有可能是在俄羅斯後來樣片或者西方樣品的基礎上研製而成。
至於發動機,我們非常清楚,即使中國陸軍重型戰鬥機,主要配置的也都是俄羅斯發動機AL-31F。經常批購俄羅斯這類發動機就可證明這一點:例如2012年簽署了購買140台發動機、總額為7億美元的合同。中國空軍也購買本國的“太行”發動機,但就其可靠性和資源而言仍然不能令人滿意。比如,現在它平均工作不超過300小時就需要大修,俄羅斯同類產品的飛行時間要高出幾倍。
最後,試圖比較殲-15與蘇-33也毫無意義。蘇-33被認為是俄羅斯海軍沒有前途的飛機,到2015年需全部退役。取而代之的是米格-29K和米格-29KUB(雙座型)。它們重量要輕得多,擁有更大的作戰性能。把中國新型殲擊機同它們相比倒是很合適的。
實際上,俄羅斯新型殲擊機同八十和九十年代生產的米格-29已經很少有相同之處。改變了電子硬體設備和機身。飛機配備擁有四倍儲備的數位化電子遙控飛控系統,15%的重量和大約一半的機身表面由複合材料製成。飛機不僅自己能實現空中加油,而且也可借助專門的吊艙給其他飛機加油。蘇-33也有這種可能,但是殲-15是否也有這些功能就一無所知了。米格-29K因有八個外掛點而使得可攜帶的戰鬥物資大大增加,它還可以攜帶多種武器,包括反艦導彈和制導炸彈。還有一個重要的區別:米格-29K與還在測試的殲-15不同,已經在量產,既裝備俄羅斯海軍,也出口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