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0|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大學率取100%:大眾社會 vs. 開明專制

    【Abstract

    The admission rate of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reaches 100% this year.

    Some people including a former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ident Richard Chia-Tung Lee said it is a wrong phenomenon. They insisted the education authority should apology for this.

    However, this point of view is backward. It is a constitutional right as well as natural right that people should be be given education opportunity of whatever level they ask. More supplicated the society is, more the education we need. This is what Rousseau declared in “Emile: or, On Education (1762)”.

    Now we have is 21st century, 250years from Rousseau’s, and the mass society not the feudal one.

     

     

    大學聯考(就是不習慣學測這標新立異的名詞)傳出錄取率達100%的消息。

    教育專家說李家同說,因為大學生過多,畢業即失業,當局(顯然指的是教育部,以及他未明說的人本等教改團體,與李遠哲)應該道歉。

    我一直納悶:為什麼,教育事務總是會請教李家同?他固然是大學校長,其餘大學校長對教育豈無理念?他為何壟斷教育發言權(或更精確的說,媒體讓他壟斷)?

    我更質疑的是,其隱藏的士大夫菁英思想(但,菁英思想並非萬惡不赦,只是必須要清楚界定,不能蒙混。)

    舉例而言,當他說大學「畢業生」過多時,他卻是在「錄取率」達100%時說的。又說,這讓不適合唸大學的人唸大學。

    然而,率取數量≠畢業數量,除非大學不實施品管。而這,正是大學校長的責任,包括李家同(或許,他會說「教授治校」)。

    令人疑惑的是:若說大家唸大學,不是好事?那,大家唸高中,是好事嗎?或者,時間再往前拉一些,大家念初中,是不是好事?那,更早的小學呢?那個階段才是好事呢?

    事實上,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歷逐漸升高是因應社會從農業、而礦業、而工業、而生商業、而資訊化的必然。在農業時代,臣民不須要讀書,只要「四體要勤、五穀能分」就可以了,不必識字,所以也不須要接受教育。

    回顧歷史,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由於紡織業需要最基本訓練的勞工,所以才逼迫英國政府實施國民(小學)教育,這是完成工業化社會的必要制度

    在台灣的日本時代,也由於統治以及工業或的需要,實施的國民教育,雖然是分為兩種類(日本人的小學校與台灣人的公學校)。

    戰後很久的時間,若以蔣公看到學童惡補很可憐,所以實施九年國民教育:那是將現代社會制度與數據管理本質,化妝為中國傳統「道德治天下」的原則。九年國教,只是因應第一次進口替代,獎勵出口,在加工出口區的勞工需要基本的ABC能力,所以設立的。

    當時九年國教,只當是經濟建設的工具,而非提升國民素質的文化建設。

    同樣的,台灣社會在歷史中持續向前跑。現在,處於(以及期待)和國際競爭的台灣社會,高中學歷夠不夠?如果,高中學歷不夠,那無論如何,大學生必須增加。只有高中學歷已足夠台灣社會未來所需,才有李家同所說的論斷。

    1950年初期,美國人有一半的人是大學學歷。現在,是2008年。

    針對台灣遭遇的環境,未來(我強調未來),台灣需要多少大學學歷的畢業生,才能撐起一個運作正常的社會?

    現代社會的運作基礎是功勞主義(merit system),是給國民「機會」,然後大家各憑本事貢獻社會,也各平本事升遷。而不是由在上位者決定誰該誰不該、多少人該多少人不該受教育。

    那是資源匱乏(也許是資源管制)時代的方式。

    農業社會,僅需要少數,極少數士大夫就夠了,其餘臣民,只要「使由之」,不需要「使知之」。士大夫,需要的是「愛民如己」、「痛民所痛」的胸懷。看起來,李家同是農業時代,開明專制的信徒。

    人,因教育而得以不同,這是近代教育和人本理論發端盧梭的《愛彌兒》所立下的基本精神。怎麼在那個清談教育的大學校長的心中,完全走了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真如/神性/梵,是單純存在,故無內容、不變動;無形性,故遍時空;先驗,故僅存概念中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