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7|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我是如何接受體制內教育,卻仍然建構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上)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立它?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學習的速度,早就趕不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在知識傳遞的媒介和平台多到數不清的情況之下,我們卻似乎很難組織一套學有效的學習系統,所有的資訊將會是東一塊、西一塊,這種情況在vocus、medium的使用狀況上,應該感受特別明顯。
    我們天生好奇、天生想變好,所以下意識地吸收了這些資訊,也在心底默默的覺得自己好棒,但!我們的腦袋、生活真的有變棒或改善嗎?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不過根據我的經驗,我們的生活並不容易因此而獲得改善。取而代之的,我們反而更容易累積許多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焦慮感。典型的狀況就是我們會認為自己是不是閱讀不夠多、不夠新的資訊,導致我們即使閱讀了這些資訊,生活卻依然一成不變。
    很顯然的,這是一個陷阱,一個永無止境的陷阱。若真心想學習,投資自己,讓未來的生活獲得改善,那唯有透過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才有可能達成目標
    為什麼非得建立一個聽起來這麼麻煩的系統,才能讓我們的生活獲得改善呢?別急,我將在以下說給你聽。好啦,如果你真的很急,我就先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好了:
    如果今天,你就讀的高中,沒有課綱、沒有體制,老師都是當天才決定要上什麼。課程也都沒有指定課本,學習內容就是網路上隨機的某篇文章。同時,你理解到自己非常需要大學文憑,你也必須在兩年半後通過大學入學考試才會有學校讀,你慌不慌?對,最後的結果就是你肯定會開始利用上課時間來偷讀考試內容。
    有了考上大學這樣的目標,你將不再信賴學校的學習模式,因為你深知那樣並不能達成你要的目標,取而代之的是你會想開始打造自己的,因為只有你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以及自己適合怎麼學?在沒有人主動告知你該怎麼學習時,你透過某種「特定架構」,去向「那個領域的專家」尋求「最有效率的解方」。參考完後,再「融入自己的喜好」來打造的學習模式,我們就能將它稱為屬於自己的學習系統。
    而這個「特定架構」到底是什麼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從:「我們到底是怎麼產生學習的?」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解構。

    學習最基本的架構

    輸入 → 吸收 → 輸出是所有學習最基本的架構。
    沒有經過這個流程的「資訊」並不會變成「知識」。也就是說,它們只會停留於短期記憶,而不會變成長期的。
    根據艾賓豪斯非常有名的遺忘曲線,這些資訊的半衰期(可以想像成資訊被你忘掉一半所需花費的時間),將讓你在一天後,只記得原先內容的34%;更是在一個月後,有將近80%的資訊直接從我們的腦袋蒸發了。千萬不要小看這件事,那些蒸發的東西,不只包含知識本身,還包含你的專注度、時間、還有腦細胞!這些都不是可再生的資源,更不是錢買得到的東西,我們怎麼可以就這樣平白無故的浪費掉他們呢?
    因此,為了增加它們在我們腦袋中停留的時間,以及它們與我們自身的連結,我們可以透過上述三個步驟來強化這件事:

    輸入學習最基本的架構

    「輸入 → 吸收 → 輸出是所有學習最基本的架構。」
    同樣是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有人成績好,有人卻墊底,就可以得知不同人在輸入相同內容時,所採用的方式是差異非常大的。
    因此,針對不同目標,我們應該先參考網路或書籍上,這個領域的專家們是怎麼做的。之後,再根據狀況採取不同策略才是事半功倍的做法,原因在於:自己摸索實在太慢了!舉凡像是速讀法、主動回想法等等,都很適合使用在不同的科目及目標上。(如果對這些策略特別有興趣,之後也可以再為大家進行介紹!)
    切記,一定要在理解後,實際試試看這些方式是否適合自己。先透過模仿的方式,最後我們也可以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輸入方式。

    吸收

    輸入的方式,會大幅的影響我們吸收的程度。
    吸收是指我們理解一件事,並與之產生某種連結的過程。大多數人有輸入卻無法產生實質提升的最大痛點,就是因為他們只讓學習階段停留在第一階段就結束了。
    輸入源一旦被安排好,吸收就像是個自動化的流程,想想平時吃飯,你其實並不用花太多腦力來執行吃飯這個動作。然而,若想最大化你的吸收程度,那你就必須立即安排任何形式的輸出(第三步驟)。
    我們可能會在看到一則資訊後,在腦中產生某種意義或與自身的連結感,並產生更多的好奇與想更深入研究它的動機。但如果這樣的好奇感、連結沒有被確實記錄下來,我們的腦袋,是很快就會遺忘掉它的!資訊的深度也很難被建立。
    我們過往的學習步驟,到這邊往往就結束了。但如果想脫離遺忘曲線的束縛、延長知識停留的時間,並加深知識與你的連結。最重要的,將會是下一個階段:輸出。

    輸出

    輸出顧名思義就是要有所產出,且所有的產出將會是建立在「你」與「你先前所輸入的內容」。
    聽起來雖然很饒口,但其實可以把它想成我們從小就一直聽到的一句話:
    分享的快樂加倍多
    在分享的過程,我們的眼光似乎都是向外看的,我們看到接收者臉上掛著微笑,所以我們認為快樂加倍了。不過,效益絕對不僅如此而已。我們自己在整個分享的系統當中,才是受益最多的那個,原因在於:
    為了要輸出,我們所做的所有準備,才是讓我們master這些知識的關鍵
    輸出的方式很多種,其中可能包括:
    • 理解某概念後,用自己的方式,教會身邊的人
    • 將某概念整理成架構清楚的心智圖
    • 更簡單的作法:看完一段資料後,用自己的話,將它以更精簡的方式打出來。
    觀察到了嗎?這些輸出的過程,必定加入「你」在這些資訊裡的角色
    你可以是透過自己解讀與表達的能力,將艱深的內容轉換為淺顯易懂的概念,並說給別人聽;你也可以是透過自己組織某概念層層架構的能力,將知識碎片整理成一個系統。這些方式其實都圍繞著同一個概念,那就是:
    將原先資訊呈現的方式打散,並用自己的方式將它重新排列組合。
    唯有透過這種方式,我們的腦袋才不會再將這些資訊視為「腦外之物」,而是把它視為自己人,分配更多的注意力給它,使它更有機會被我們轉為長期記憶。
    以上就是最基本的學習架構,基本上只要能掌握它,並把它應用到日常每個面向的學習,必定能逐漸形成屬於你自己的學習系統!
    這套系統使用起來,會是對你而言量身定做的(畢竟是你自己設計的,我只是介紹架構給你而已),千萬不要再奢望網路上能有哪一種「學習術」或「記憶法」能夠一體適用,帶你撐過大大小小的考試。短期而言或許是可行的,但我們都很清楚,身為這個知識爆炸時代的公民,學習能力才是接下來這個世代比拼的關鍵。
    一開始,這套系統或許不會是最快速的作法,畢竟你要花時間找尋資料、上網搜尋大神的輸入方式、吸收後還要用自己的方式把它再產出,這些很可能都是使用原本學習方式的你,不會經歷的學習歷程。
    然而,一但你開始上手,你會開始感受到學習的意義,知識的深度與在你腦袋停留的時間也將大幅度的拉長。因為這些東西,有「你」在裡面,你也因為有了這些概念,未來才有更高的機會被改變。

    最後,幫你做個重點整理

    1.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中,學習資源幾乎是唾手可得的事。然而,在每天這麼多資訊暴露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否真的有在學習呢?
      可以用是否發生實質改變來當作判斷標準。若未符合預期,那我們很可能    誤解了何謂學習。
    2. 學習的基本流程可以分為:輸入 → 吸收 → 輸出
     只有在精熟這套流程精熟後,才能逐漸發展成一套學習系統。正因為它是照  著自己最適合的方式被設計的,所以這套系統可以說是屬於你的一種慣性的  學習模式。
    3. 這裡的慣性不是指每次都用一模一樣的方式,而是一種組合包的概念:
     每次針對不同目標,選擇適合的輸入、輸出形式。其中吸收的方式,則應   針對輸入及輸出的形式而有所調整。
     最後透過反覆練習,逐漸有了固定的形式,變成一種與你合而為一的工具。

     以上內容主要針對打造自我學習系統做一個概念性的介紹,下篇我將更具體的講述我在實作上的流程。我也將在未來持續分享不同學習目標下的實際案例,如果對自我學習有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點擊關注我或私訊和我交流你的想法吧!如果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也不要吝嗇幫我按讚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