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藍凌之於瓊璃—後記

後 記
吳淑姿
當我讀到廣東順德、番禺、中山等地出嫁女兒「不落夫家」、「遲落夫家」,及不嫁「自梳」時(註1),心中十分震驚,前兩者可能和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有關,後者在我們認為的「以前」、「古代」(至少是「現代」之前)時,竟然容許女孩不嫁,而且是在社會、家人支持之下,有一女人這麼自在地生活著。
這或許是經濟、家庭的需要,加上疼惜女兒將在婆家受苦,而以「不落夫家」或「自梳」來做為婚姻的另一種選擇。
當養蠶、繅絲業發達時,需要人力從事,眼明手快的年輕女孩最適合,女孩本身也因此有了經濟收入。如果她們結婚,廠方將失去這些勞動力,加上家裏也需要她們的勞力及經濟上的幫忙,出嫁在婆家受苦既是事實,也是大家普遍的認知,因而產生了「自梳」的另類作法,家人不只精神上同意、支持,更會贈予土地、金錢,並幫忙建屋居住。
她們勤勞、節儉、愛乾淨,對於生活和老病死都有周全的安排。同住的伙伴有的結成「金蘭契」,類似夫妻同住,一輩子相守。這項曾經存在的事實,顯示婚姻的另一種選擇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也夢想著,在社會還不是普遍接受女孩的不婚(即傳統的婚姻)時,能有另外一塊土地讓她們安靜過活、不受打擾,部分人可以實現同性婚姻的夢想,憑個人的意思作為留下或離去的選擇,加上收留無家可歸、被遺棄的女子(孩),形成一個女人社區,該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
「瓊璃」既是珍貴的寶玉,也是又窮又離。
資源有限,僅能溫飽,離開親人,也被家園離棄。在全是女人的地方,除了生孩子之外,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和刻板印象中女人是依賴、軟弱、無知的形象不同。或許寫者自己及閱者能從中得到一點觸發,好好思考如何走出女人的困境?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反過來說是:「助人者,恆需要人助之。」生命中缺了一個洞的人,總在無意識中拚命想去填補,但永遠也補不滿,卻意外成就了外在的事業。藍凌不是無所不能,也有軟弱的時候,她的追尋,後來會不會有結果呢?
如果多年之後,山門還有機會再開啟,希望已經是個外界能和她們和平相處的時代,和陸上自由往來,提供不和男子結婚及獨居女子的居住處所。
我好像仍看到島上居民在閉鎖於世人的天地之中自給自足、樂天知命。那條小流仍然有水流下來,氣候四季如春,適於人居。丰兒的武功突飛猛進,琦玉對她依然熱情洋溢;慧貞將生下男孩,與棄陽和最後撤退時進來的幾個小男孩長大之後,將掀起糾紛……(許多故事都因女孩引起糾紛)。
多年後,滑滑在島周圍徘徊,希望能為她們吊上一些補給。大家好好活下去,有的只是一些小摩擦和貝貝無休止的抱怨,世人將遺忘她們,她們偶而會想起外面的種種……
至於藍凌呢?
或許躲到某處休養生息;或許為師父及環境的要求和寒風成親,生下可愛的女兒;也或許勇敢接受某位女孩的求愛,和她長相廝守,讓寒風傷心地離開……,有各種的可能等著我們去想像。
註1:參考書目:婚姻的再詮釋:廣東順德自梳與不落家之女性/吳鳳儀,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人類學碩士論文。
作者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梁山伯沒死......之後/吳淑姿著,秀威資訊(自費出版),353頁,2005年11月 註:本書已絕版,只有作者手中還剩數本。 ■藍凌之於瓊璃/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07年10月 ■梁祝的女兒-蕙藍/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11年10月 ■孔夫子的拉子學生-路,往前走 /吳淑姿著,集合出版社,2012年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