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rayanhiti Palace Museum
尼泊爾毗鄰喜馬拉雅山南麓,根據印度傳說,是由佛教的文殊菩薩來到尚是大湖的加德滿都谷地,劈山洩洪,濕地改造後立弟子為王開啟尼泊爾的統治。不過古尼泊爾其實是由眾多的城邦國家構成,其中最知名的是位於尼泊爾南方邊境之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 ,西元前(BC)563年 誕生的佛陀 便是該國之王子,出生地藍毗尼 更成為佛教聖地與世界文化遺產。
而尼泊爾信史的首個王朝為Licchavi,自佛陀在世時便已立國並綿延至西元8世紀中葉,逐漸擴大領土,征服諸多城邦,更在西元(A.D.)639年國王阿姆蘇瓦爾曼(Amsuvarman)將布里庫提(Bhrikuti),即尺尊公主 嫁給吐蕃國王松贊干布 ,使佛教傳入西藏。647年唐朝使節王玄策更曾向Licchavi王朝、吐蕃借兵大破北印度軍,俘虜其國王回長安,顯示Licchavi王朝的外交與軍事實力。
8世紀後,尼泊爾陷入割據狀態,13世紀立國的Malla王朝,14世紀終於削平群雄,成為尼泊爾加德滿都谷地的主人,並將種姓制度制度法制化,使印度教成為國教,佛教在尼泊爾也走向式微。Malla王朝同時抵禦住當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德里蘇丹國之侵略,且經濟發達,國力強大,是尼泊爾史上的黃金時期,因其工藝技術在元朝任官的建築師阿尼哥亦是此時期人物,目前的加德滿都谷地的世界文化遺產更是在Malla王朝時期所造。
1482年Malla王朝分裂為三,尼泊爾的「三國時代」來臨,征戰不休導致尼泊爾的沙阿王朝崛起,末代王朝沙阿王朝於1559年由尼泊爾中部的廓爾喀人建立,也稱廓爾喀王朝,1768年國王Prithvi Narayan Shah征服加德滿都谷地,重新一統尼泊爾,奠定近代尼泊爾疆域的基礎,國力強大,同時積極發展貿易與藝文,堪稱Prithvi Narayan Shah大帝。於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兀兒帝國控制印度時,尼泊爾王國更成為印度教的保護者。
廓爾喀王朝尚武,四處征戰擴張領土,締造尼泊爾的最大版圖。並於1788年與清朝領土西藏因貿易糾紛發生衝突,逕行發兵入侵,佔據邊境城鎮後,西藏私自與其交涉賠款與割地後退兵,但清廷拒絕承認協議,1791年廓爾喀王朝再度入侵西藏,直至洗劫札什倫布寺一空方撤兵,清朝乾隆帝指派福康安反擊,深入尼泊爾境內,大戰後逼降廓爾喀王朝,合稱,「尼中戰爭」或「廓爾喀之役」。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於印度次大陸迅速擴張,更意圖染指尼泊爾,1814年藉邊界爭端出兵,發動「廓爾喀戰爭」(Gurkha War),雖然廓爾喀王朝戰敗,於1816年簽訂《蘇高利條約》(The Treaty of Sugauli),割讓大片領土予英國東印度公司,也確定尼泊爾當今國界,但廓爾喀步兵的英勇善戰讓英國留下深刻印象,使英國未來喜愛於尼泊爾徵兵,讓廓爾喀傭兵威名享譽國際。
廓爾喀王朝國勢衰頹,內憂外患俱來,1846年親英的拉納家族政變成功,以世襲首相之姿架空王室,親朋把持朝政,並使尼泊爾淪為英國的保護國,但尼泊爾人民持續抗爭,直至1923年兩國簽訂《尼泊爾英國永久和平條約》,英國被迫承認尼泊爾獨立。
1950年尼泊爾大會黨組織起義軍進行革命,拉納政權失勢,1951年尼泊爾改行君主立憲制,但1962年國王修憲,將尼泊爾改為印度教君主制國家,重行君主專制,1990年又改回君主立憲制。1996年尼泊爾共產黨發動「人民戰爭」,目標建立世俗國家,「尼泊爾內戰」爆發,尼共自鄉村包圍城市,控制範圍直逼首都加德滿都,加上2001年尼泊爾王室槍擊事件,2008年新尼泊爾國會制憲廢除君主制,改行內閣制,尼泊爾正式成為聯邦民主共和國迄今。